APP下载

访文化源 探博物馆 展精彩地理

2020-03-14邢冬梅 李静 张婷婷

人物画报 2020年29期
关键词:研究性学科课程

邢冬梅 李静 张婷婷

摘 要:我校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开发与实践,秉承“一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学校办学理念,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成长的意愿。系列实践活动采取顶层设计设计、分层开发、有效实施推进的策略,借助社会丰富多彩、系统直观、生动鲜活的博物馆资源以及社会大课堂的人文资源、自然资源、科技资源,实现社会教育资源与学校课程的有效整合,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习资源、转变教学方式,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以期实现学校培养“会做人、会学习、会生活得优秀陈分学子”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

一、问题的提出

2015年12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下发,以“深综改”为背景,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校本化研究逐步展开。结合新课程改革精神,依据我校的课程文化内涵和育人目标,依据学校“奠基未来课程”体系,学校已经初步形成涵盖所有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框架体系。

但目前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存在以下现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缺乏一体化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地理学科课程之间的衔接和整合不到位。需要把地理零散的、局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校课程整合成系统的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形成基于核心素养的整体的结构化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并纳入学校课程框架,建立起核心素养与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认为地理综合实践活动、地理课程、学校课程三者需要通过顶层设计达到有效组合和链接,解决课程建设中的瓶颈问题;需要把学科零散的课程整合,建立起学科育人目标与核心素养、学校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建构围绕核心素养的系统课程体系;需要实践和探索提升学科课程育人价值的有效途径。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1. 顶层设计,规划课程三年走向

(1)设计理念

“实践能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地理课程标准》提到“实践性”是地理课程的重要性质,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地理能力,并积累各种地理表象,丰富地理感性知识。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还能接触到一些远较地理课本知识复杂的地理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实践活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兴趣和学习动机,培养和锻炼意志。

因为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是一门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和创新学习内容的课程,所以课程并没有陷入“侧重于活动”的误区,而是注重“思想性、研究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结合学校的育人目标,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需求,整体设计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博物馆为依托,文化为内涵,以研究性学习为途径,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的三年活动模式。

(2)课程规划

①把綜合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已有课程体系

我们把地理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原有地理课程体系中,更加注重“三个层级”课程结构对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作用,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基础性、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需求。

(说明:1.三个层级课程指基础课程、发展课程和专长课程;2.此处博物馆课程和文化探寻课程都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不同系列)

②每学期学校规划5次综合社会实践活动

我校从学校、教研组、个人三级设计每学期5次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方案,见下图:

这其中,与地理学科有密切关系并且需要自己设计的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包括“文化探寻系列”和“博物馆系列”。

2. 分层开发,明晰课程三年方案

厘清核心概念,更好地设计三年课程方案。

(1)理顺地理实践活动和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关系

地理实践活动包含地理观测、仪器操作、社会调查、乡土地理考察等,它立足于培养学生各种地理能力、积累各种地理表象、形成独特地理思维,是培养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操作中要避免任意拓展。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核心是综合,因此它立足于跨学科实践活动,并且实践的场所是在学校以外。

(2)理顺地理实践活动与地理课堂实践活动的关系

我们认为地理实践活动包含地理课堂实践活动。地理课堂实践活动的广义理解是指在学校范围内开展的实践活动,比如校园操场内的观测、课堂上的制作、操作、演示、辩论活动等。

3. 课程精品,提升地理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程价值

(1)“文化探寻”系列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程

地理学科把地理实践活动融入学校“文化探寻”类发展课程中,以多学科融合为背景,在不同地域环境中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在七、八年级四个学期进行。

每个学生(每个小组)都带着自己的地理课题进行社会实践,突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前每个系列都已经开发出《课程纲要》《文化探寻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手册》《学生研究性学习手册》等课程资源。

(2)“博物馆+”系列活动课程

学校地理学科作为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承担学科,围绕“32个要点”来设计,并结合地理学科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博物馆”为主要资源,分别为七、八、九年级学生设计了有主题、有手册、有任务单、有反馈的“综合套餐”,满足不同年级学生综合实践的需要。每个学科都需要寻找各自学科与博物馆学习的结合点,寻找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结合点,注重把体验式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注重多学科融合,突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地理学科通过创设有“思想性、研究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综合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学习内容、转换了学习场所和学习角度,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必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促进学生在综合实践中活动中逐步积淀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三、规范实施,探索课程推进和评价策略

1. 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的《文化探寻》综合社会实践活动

《文化探寻》是“探文化源 寻历史根 展中国梦”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以“文化课题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文化探寻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手册》为指导,以《研究性学习手册》为载体,通过“前期准备—实践考察—成果交流”三个学习阶段,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研究性学习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乃至于解决问题的能力。该课程在学校的整体安排下,由教研组和备课组自主开发,学生必修。

2. 以体验式学习为核心的《博物馆+》综合社会实践活动

《博物馆+》综合社会实践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体验式学习为主线、博物馆等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为主场地”,以《博物馆活动手册》为载体,引导学生以博物馆为学习空间,以自身兴趣爱好为基准进行体验式学习,拓宽学习空间,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未来理想。《博物馆+》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由各教研组和备课组自主开发,学生必修。

以我的“宇宙翱翔”计划——“走进北京天文馆”综合社会实践活动为例来看看我校的是怎样实施的。

(1)拓展天文知识

在这个阶段,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校内名师讲座、移动天文台进校园和走进北京天文馆等活动,学习天文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关注世界和我国太空事业的发展现状,激发青少年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引导学生了解天文、学习天文、热爱天文。

(2)参与北京市天文知识竞赛

在本阶段,为学生提供一个参加天文科技实践活动的平台,引导同学们在体验、求实、探索创新的天文科普实践中成长。

(3)赛后阅读

赛后开展天文书籍阅读、观影等活动,开阔同学们的眼界,给兴趣相近的同学提供一起讨论和学习的机会,也使得天文学习变得更有趣,进一步激发同学们对天文学习的热忱,让对天文感兴趣的同学们能够更好地保持他们的兴趣。

(4)提交学习成果,完成网上学习单

在学习结束后,学生需要提供自己的学习成果,上传到网上,教师将进行星级评价。

3. “多元”评价

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评价突出发展性功能和激励性功能,评价从单一走向多元,由终结性评价发展为形成性评价,由定量评价发展到定量和質性评价相结合,立足于促进学生学习和充分发展。在学校课程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各学科结合学科课程实践,从评价目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上进行系统梳理及优化,形成具有特色的各类综合实践课程的评价体系。

“探访齐鲁 走进泰山”地理综合实践课程评价量表

四、实践反思,达成活动预期成果

学生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打破学科壁垒,穿越学科边界,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学习,产生以下积极作用:

1. 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地理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的设计和实施是基于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学生在这个课程里有更多选择的机会和权利,他们总能找到自己感兴趣而又能研究的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去实践去探索,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初一同学在中原文化探寻结束后完成了题为“太行山大峡谷野外考察报告”,在文章最后他们是这样说的:“同学们通过太行山野外考察,学会了在野外判定方向,学到了如何观察山地地形和野外考察的一般方法。也更加促进了我们同学之间的友谊。我们也有一些不足,例如照片照的不太全,没有照小组合作时的照片也没能及时小组一起讨论,下一次我们会加以改正,我们肯定将会做得更好!感谢三位地理老师对我们的认真指导!感谢学校为我们精心设计的实践活动!”

2. 彰显和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地理社会实践课程为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发展提供更多机会,为学生自主发展创造条件。以学科兴趣组织研学小组,既满足了学生对学科课程的深度学习,又兼顾学生跨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既可以获得具有普遍性的知识技能,又彰显和发展每一个学生个性创造空间。

比如原初三(1)班的徐若涵同学,在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向老师表达了非常想写一篇小论文的想法。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徐若涵同学在初三上学期完成了《何处是江南》这篇论文,并获得北京市创新大赛二等奖。

在首都图书馆查阅资料

3. 提高和发展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性、研究性及自主性给学生提供了真正放开手脚参与实践的机会,学生既可以亲自动手制作,也可以亲自参与社会调查、参观、采访等活动,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和观察能力及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都有机会得到发展和提高。

比如史毛馨同学,她很喜欢社会实践活动,她连续两年把自己实践研究报告送去参加金鹏科技论坛和青少年创新大赛,其中《对金代遗址现状调查报告》获得北京市二等奖,《对北京市南锣鼓巷吹糖人艺人的调查报告》获得北京市一等奖。可以说社会实践活动助推她的成长。

4. 进一步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突出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一个开放的时空里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比如,2018年王颉同学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提出“关于在望京北小河沿岸两侧绿化带内设立”获得北京市科学建议奖(提名奖)。

5.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从学生自身的需要来看,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仅有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的需要,而且也有发展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的需要。我校的文化历史探寻社会实践活动课给了学生全新的认识和体验,帮助学生形成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逐步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地科学观和良好意志品质,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关心社会生活得兴趣,关心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形成健康进取的生活态度以及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在本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实践研究中,还有一些阶段性的问题有待我们的进一步思考。

(1)新形势下地理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有衔接不完善的地方,怎样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才能给学生带去更加有意思的学习体验活动,使地理课程的内涵和特色更加鲜明。

(2)加强教师课程能力的提升。不断提升地理教师课程开发、实施、评价能力,使其不断成长。

(3)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借助北京的文化教育优势,充分挖掘博物馆资源,建设长期的特色课程;借助朝阳区以及望京地区的区域优势,充分挖掘区域多元文化、悠久历史以及经济发展的相关资源,为课程建设提供特色平台。

在地理综合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注:本研究论文是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研究成果,课题名称“初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批准号:“CDDB17194”

猜你喜欢

研究性学科课程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浅谈研究性学习在数列学习中的应用探究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超学科”来啦
关于“微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初探
利用体育活动,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