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习语翻译及其蕴含的文化对比

2020-03-14李金玲

人物画报 2020年29期
关键词:英汉对比习语翻译

摘 要:本文从文化研究的大背景出发,探讨了英汉习语翻译中的文化问题。习语作为语言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了各文化中的不同。古今中外,人们在运用语言时都会使用到习语。“最干净的水是泉水,最精练的语言是谚语”。习语简洁精炼,能够用最少的文字充分地表现出讲者的意图。而这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探讨。理解习语背后的文化内涵并用正确地翻译方法翻译出来对译者至关重要。此研究有助于丰富语言学习者对英汉习语文化内涵的认识。因此,文化意识的增强有助于译者摆脱母语的干扰。与此同时,他们的外语水平和跨文化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关键词:习语;英汉对比;文化;翻译

一、引言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史中,习语作为语言的重要一部分,凝练了各国的历史、地理等文化,是千年来人类文化的载体,堪称人类文化的核心和精华。如何正确地、在恰当地场合使用习语是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了解并掌握习语的使用方法及其翻译技巧对译者在日后的翻译生涯中将会起到极大的积极促进作用。习语是语言和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没有习语,任何语言都会失去色彩。著名的翻译理论学家尤金·奈达认为,习语通常比非习语的影响更大,因为习语与其特定的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般说来,习语包括成语、俗语、歇后语、谚语、俚语、行话等。所以,习语的构成和语义具有很大的约定俗成性,而这与其不同的社会文化密切相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习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语深深地根植于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它也充分反映了该背景下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宗教信仰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可以说,习语具有深厚的民族性和文化性。中国和使用英语语言的国家经过长期的发展历程,逐渐形成了诸多简洁明快、形式固定、寓意深刻的习语,且这些习语往往最具文化特色。因此,如果能够恰当得体、纯熟流利地对习语进行翻译,既能强化语言的信息传达力度,又能提升译文的文化魅力。

人们普遍对习语背后的历史和文化知之甚少,正确地使用习语是很重要的,这样才能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更好地理解我们,也能帮助我们了解他国文化。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加强与各个国家之间对话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一些学者指出,习语通常是口语化的隐喻,也就是说这些习语要求语言的使用者在具有一些基础知识、经验和共同了解的文化中才能使用。

由于许多国家的社会环境、历史因素、地理因素及宗教信仰等组成的文化背景的差异,数以万计的习语的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英语和汉语都有大量的成语。在日常生活中,习语几乎广泛应用于各种交际中,在交际中恰当地使用习语一定会增加语言的生动力,使其更加形象具体。

因为人们经常使用习语,特别是那些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他们把习语作为日常习惯。因此,语言学习者至少需要理解更常见的语言。然而,习语往往很难理解。人们可以从上下文猜出它的意思,但如果不能,就不容易知道它的意思。成语之所以不能从字面上理解,是因为成语与一个民族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经济生活、宗教信仰习俗、民族心理和道德价值观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习语的成分也不能被删减或增加。例如,“out of the question”的意思是不可能的,“out of question”的意思是没问题。可以看出,“out of the question”和“out of question”虽然仅有一个冠词的不同,但它们的意思是截然不同的。习语是一面独特的镜子,能深刻地反映一个民族或民族的文化特征。因此,对目的语文化知识的缺乏必然会导致对习语的片面理解甚至误解。因此,习语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造成文化混淆和翻译障碍。例如,三个和尚没水喝。它对应的英文应该是Too many cooks spoil the broth。因此在翻译时如果能对译入语的文化足够了解的话,用更加地道的习语来表示是再好不过的了。

1. 英汉习语的相对对应

在中英习语的对比下来看,中文的“水满则溢”用英文来表达就是“Water flows in only to flow out.”类似于英文中的“what comes up must come down”。这句话的意思是:事情到了极端就会逆转。该句出自18世纪的小说《红楼梦》。还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对应的是“It's better to walk thousands of miles than to read thousands of books.”由此看出,这两个句子中的“书”和“行路”都是相互对应的。再比如中文的“一笑解千愁。”可以译成“A smile dispels many worries.”这里的“dispel”用得很好,可以理解为微笑可以“驱散”忧愁。又如“一步一个脚印”而在英文中就是“Every step makes a footprint.”中文的句子有时会没有动词或出现多个动词,在翻译过程中就需要进行修改以符合英美人的语言习惯。

2. 英汉习语的完全不对应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也作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出自《淮南子·人间训》。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反之亦然。形容人的心态,一定要乐观向上,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不好的一面,有可能向好的一面转化。鲁迅《呐喊·阿Q正传》:“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这句话对应的英语是“A loss, no bad thing or a blessing in disguise”。中文中出现的历史故事的人名无法翻译时,译者就会采用意译的方法进行处理。当然,若能找到目的语相对应意思的习语,那是再好不过的了。比如说,中文的“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如果用直译的方法可以说“If small holes aren't fixed, then big holes will bring hardship.”但是考慮到这句话的意思:如果一个小问题不及时解决,它就会变成一个严重而棘手的问题。英语中有一句“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就可以很好地诠释这句话。

二、不对等现象背后产生的原因

1. 地理环境的差异

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环境则会孕育出不同的社会产物。因此,对于同一种精神,不同国家的人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种文化现象就是人们处在不同地理环境中,思维方式的差异所导致的。“Rome wasn’t built in a day.”对应的中文就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意思是比喻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酝酿的。任何事的发生都有其潜在的,长期存在的因素,不是突然之间就可以形成的。当描述一个事物时,因为文化的不同,有时候就没有相同的喻体。

2. 宗教信仰的差异

语言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而宗教是西方历史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早已在西方的文化中根深蒂固,并为不同民族的习语形成提供了丰富的语料来源。正如我们所知,作为西方的主要宗教——基督教享有盛名,而《圣经》则是基督教的经典著作之一。因此,西方的许多习语都是源于《圣经》之中的一些小故事。同时,像我们小时候经常看的希腊神话等故事中也有很多例子。比如,成语“在梦乡中”是指“in the arms of Morpheus”如果读者不知道摩尔甫斯在希腊神话中是睡眠和梦的女神,他也许就无法理解这个句子。

3. 思维方式

在古代,由于科学知识的缺乏,英语和中国人都把心作为人类思想的核心。因此,两种语言中都有很多关于心的习语。在英语中,有“heart and soul”,“with a heavy heart”, “our heart burst into bloom”等习语;在中文里,有“全心全意” 、“心情沉重”“心花怒放等。这些都是文化重叠的例子。对于文化冲突,下列表达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现象。龙,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不仅象征着权力、繁荣和财富,也象征着朝气蓬勃的精神。如,望子成龙,意思是父母希望他们的孩子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龙马精神,意味着某人充满活力;龙凤呈祥,指吉利喜庆的事;乘龙快婿,意思是理想的女婿。然而,在英国文化中,尤其是在中世纪时期,龙是罪恶和邪恶的象征。现在,它通常指残忍、脾气暴躁的人。比如,“ She is a real dragon”,意思是“她是一个凶巴巴的女人”。习语所反映的最后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空缺。以“crane”这个词为例。 中国人认为“鹤”是长寿的象征,如 “松鹤延年”和“龟鹤齐龄”。同时,它也有出色、自由、优雅和珍贵的含义,如“鹤立鸡群” 和“闲云野鹤 ”。不过英国人偶尔会用“鹤”的引申意义来形容某人伸长脖子的动作。如,She craned her neck to look for her husband in the crowd.通过学习习语,各国人民将可以更好地了解英汉习语的异同以及人们使用它们的方式。总之,从文化内涵的角度对英汉习语进行比较和对比,必将为今后对习语进行更深入地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若根据英美人的思维方式来讲,他们的表达方式倾向于简单直接。比如在中文中,我们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就会用一个具体的意象来表达我们的意思,而在英文中就会翻译成“You reap what you sow.”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学好成语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使成语学习更加容易,许多学者对成语做了大量的研究。大量前人的著作主要集中在习语的文化渊源、习语与文化的关系或习语的翻译策略等方面。然而,关于习语文化比较的研究却很少。俗话说:知识是无穷的。因此,在习语研究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而从文化内涵的角度来比较和对比习语无疑是很少涉及的话题之一。

三、英汉习语的翻译方法

1. 直译

有些译者倾向于使用直译的方法,它可以达到保留文化和语义等值的作用。如,“美名胜过美貌。”可以直接译成“A good name is better than a good face.”“名”和“貌”就可以直接翻译出来,与原文相对应。还有“不善始者不善终。”可以表达为“A bad beginning makes a bad ending.”这样“始”和“终”都可以很好地翻译出来。

2. 意译

由于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的不同,包括风俗习惯,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差异,源语言中的一些意象具有特殊的含义或文化历史就很难被表达出来。因此在翻译这类习语时,我们可以进行意译。例如,“鸿鹄之志”中的“鸿鹄所代表的意象西方人不能理解,那么我们就可以直接翻译出它的意思“high aspiration”。还有“情人眼里出西施。”西方人可能并不知道“西施”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所以我们就可以将其意译“In a lover’s eye is the foremost Beauty.”还有其他例子,如“笑一笑,十年少。”对应的就是“Happiness is the best cosmetic.”再如“难得糊涂。”就是“Ignorance is bliss.”

四、结语

英汉习语在各自语言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篇从众多历史、地理等文化方面,列举了大量的生动例子来探讨英汉习语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背景不同,从而给译者在日后的翻译中提供了许多翻译的新思路。在翻译过程中应考虑文化、认知、语境、读者等因素。习语的特点与产生习语的交际过程之间的密切关系是翻译评价和修改的基础。因为许多习语都具有文化的特殊性,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指定任何特殊的方法。所以要想翻译的准确恰当,就必须用批判的态度来处理不同的文本。

參考文献:

[1]孟昭泉.《官场现形记》中的谚语特色[J].中州大学学报,2010,27(06):83.

[2]邱能生,邱晓琴.文化差异背景下英汉习语翻译的异化和归化处理探微[J].上海翻译,2019(01):51.

[3]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5.

[4]Shi Wenjuan,Jiang Yuhong.Comparison and Contrast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From Cultural Connotation Perspective[J].Canadian Academy of Oriental and Occidental Culture,2015(01):103.

[5]张严心.谈文化差异背景下的英汉习语翻译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6(S1):2.

[6]Chinese Metaphors with English equivalents:[OL],  http://www.chinahighlights.com/travelguide/learning-chinese/chinese-sayings.htm

作者简介:李金玲(1998—),女,汉族,河南省三门峡市人,硕士在读,学校:河北经贸大学;研究方向:中外文化语言对比。

猜你喜欢

英汉对比习语翻译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英汉名词动用分类方法探究
从《论读书》原著和王佐良的汉译本浅析英汉在词法、句法方面的不同
英汉“左/右”空间方位词认知对比
实用习语 话“鸟”
话“鸟”
习语自有WAR
习语自有W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