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形觥的历史发展及其纹饰分析
2020-03-14马传政
马传政
摘 要:龙形觥处于商代晚期和西周初期,本文通过其历史发展背景揭示出龙形觥的文化内涵,并根据特有的鼍纹纹饰去探索推度其历史原型,在神秘色彩的前提下揭示出现实意义。
关键词:龙形;鼍纹;礼乐制度
龙形觥,器身自尾到首呈现出弧度且窄长的一个造型,其前端有似于龙蛇混合的猛兽龇着尖牙仰头长鸣,后端被截平显得齐整有序,背部覆着一弧曲形长盖,自上而下看像一只布满青苔的草鞋,内附有横榫与器腹扣合,盖面中央长有一蘑菇形钮。器身口沿外两侧系有两对贯耳,整体看来像是停靠在水中的一艘龙舟,又似一头水兽,造型独特,纹饰精美,风格迥异。仔细观察便可发现遍饰华丽精美的图案集于器身,盖面附有蜿蜒的龙身,与器物前端的龙头相衔接,两侧衬有云纹和漩涡纹,在器身的两侧同时纹有夔龙纹和鼍纹。在1959年,它出土于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桃花者村,现在被安置在山西博物院二楼“夏商踪迹”展厅内。
觥,古代盛酒器或饮酒器,流行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关于觥的了解,最早也是从文学著作诗词里获取的,觥筹交错是众人所耳熟能详的成语,从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可以联想出许多人聚会喝酒时的热闹场景。因此,觥作为一种酒器在古时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关于此器,从外形特征和功能来看是用于盛酒的,两侧各有一对小孔,正好可以用绳子将其悬挂在酒席中央,悬挂起来不仅倒酒时方便,还可以加热器体内的酒,另外盖子有一端事没有封口的,用来散气,倒酒时只需稍稍扬起铜器的尾部,美酒便从鼍口中吐出。在《史记·周本纪》中提到“武王即位,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1]传闻龙形觥是姜子牙的神器,一次偶然的机会,周文王同姜子牙在太师府商榷伐纣之事,姜子牙摆酒设宴为文王接驾。这时姜子牙摆出名叫“龙形觥”的一只酒器引起了周文王的注意。不难想象,龙形觥是作为显贵的酒器服务于统治阶级的。
关于龙形觥的使用阶段,它出现在商代晚期一直沿用到西周早期,龙形觥处于两个朝代更替变换的时期,其意义也是很难猜测的。《礼记·表记》中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2]可以看出商代时期是非常尊神重鬼的,巫术气息弥漫着整个商代社会,从而青铜器无论在造型和纹饰上流露出一股威严,神秘恐怖的气息,其青铜器被视为政权神权的象征更多的是为了祭祀,沟通天地,以及作为上层阶级的统治工具。到了西周,周文王推行了“礼乐文化”,礼乐教化天下,使人颐养身性,体悟天道,谦逊知礼,威仪有序,这体现了我国古典"礼乐文化"的内涵及哲理。,在这种礼乐文化的熏染下,当时的青铜器总的趋向是追求和谐、典雅、理性化。据记载,商纣王发明了一种酷刑,将犯人投入数量较多的鳄鱼池中,龙形觥外表类似于鳄鱼,暴露着锋利的牙齿,展露出一副凶险、狰狞的面孔,具有商代青铜器的典型特征,往往是恐吓镇压平民百姓的。但从专家考古发现来看,龙形觥出土于姜子牙岳父的陵墓中,相传呢,在西周初期,姜子牙岳父用该器为人民祈福,按理说其价值意义是有所转变的,但由于缺失相关的历史文献,只能做一个简单的猜想罢了。
纹饰应该算是一个青铜器最具有看点的地方,在龙形觥的纹饰图案中,夔龙纹、鼍纹、云纹、漩涡纹遍布整个青铜器。我们平时都俗称这些为纹饰图案,为什么不用画案呢?或者说用“图”会有什么更深层的含义呢?在《中国画史中的图、画之辨》中提到“图在中国社会早期占据主导地位的事实”,“图被赋予的神圣性和价值多元性”,“像中国夏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纹饰图案,其审美价值固然存在,但更重要的价值却是要对出行者起到地理指导作用”。[3]从中不难看出,當观察和鉴赏青铜器的纹饰时,不只是对其外形审美的追求,更重要的是探求背后所隐藏的历史背景及文化蕴意,图案相比画案多了更多的是一种带有目的性质的追求事物的本质特征或者说是本源。这样在审美活动中,艺术作品才会更好的被欣赏者所接受。
关于这些纹饰,笔者主要选取漩涡纹、鼍纹重点分析:
漩涡纹,它其实可以分为数多种,通过仔细分析得出此器上的纹饰是属于漩涡纹的一种,又称“火纹”,它是以圆形的特征在沿边内有回旋的弧形饰样,具有动感式的弧线围绕着中间圆形的凸起转动,恰似火苗微微摇动,因此也表征太阳。火纹其实早在很久以前作为一种象征性符号出现在上古先民中,他们尊崇火,认为通过火能够烤熟食物,同时也表明先民们对于农业丰收的祈求。但它出现在青铜器纹饰中,很有可能充当着多方位角色的作用,商代本来就是一个崇神敬鬼的时期,社会种种万事,唯有祭祀为大。在关于青铜器火纹的记载中,“大火这个命名于人间之火和农业的星宿,有如黄袍加身一般,遥身变成独立的精神力量,高悬于天,成为人们占卜吉凶的征兆”。[4]由此可见,火纹在商朝期间其意义发生了转变,从远古先民对农业丰收的盼望发展为祭祀用的指示性纹饰。
鼍纹,是比较罕见的青铜纹饰,也是距今发现唯有龙形觥所纹有的图案,龙形觥虽以龙命名,但仔细观察外形特征,更似于鼍,又称扬子鳄。关于鼍的记载,在《礼记·月令》中提到“季秋七月,伐蛟取鼍”。[5]鳄皮制作的鼍鼓是当时祭祀中重要的礼器。同时在《诗经》的《大雅·灵台》中,提到“鼍鼓逢逢,矇瞍奏公”。[6]这是一首记述周文王建成灵台和游赏奏乐的诗,在这里鼍鼓作为一种乐器,更多的是显现出对周文王建成灵台的一种庆祝。鼍鼓在西周和春秋时期是作为一种礼器出现的,甚至扬子鳄被先民们做成美食,或者用扬子鳄的皮做成鼍鼓。龙形觥产生于商代晚期,沿用于西周早期。但通过史料证明,它虽说产生于商代晚期,但西周早期和商代晚期的青铜器铸造工艺及作用变化不是特别大的,只不过在周文王推行的礼乐制度的影响下,龙形觥的狰狞、带有神性化以及威吓下层人民的特征逐渐消失了,变得越来越平实朴素,渐渐地走入先民的生活中来。不难发现,对于龙形觥为人民祈福的猜想是值得肯定的。
根据龙形觥的造型特点不免会让人冥思遐想去探究其造物原型。山西省中西部吕梁山和黄河沿岸有许多与商代关系密切的“方国”。包括在灵石、石楼、柳林、保德等地发现了大量晚商青铜器,其容器与南方典型的晚商青铜器基本相同。山西省石楼县桃花柘村遗址出土的龙形觥属于晚商时期的方国文化系列。龙形觥的外形及其纹饰都具有鼍的特征,那么,在当时的商末周初期,位于我国如今的黄河流域是否存在扬子鳄呢?在《商代中原地区农业研究》中,“商代中原地区别具特色的古动物群反映出商代中原地区气候较温暖湿润”,[7]“犀牛在我国古代文献中称为兕,甲骨卜辞显示商王田猎常能捕获犀牛,一次狩猎可获得兕十几头、三十多头,甚至四十多头”,[8]“安阳洹北花园庄遗址曾出土1000多块殷商时期的动物骨骼,犀牛,麋鹿和水牛属于南方的动物群,证明当时气候温暖湿润,具有现在的淮河流域”。[9]而且在《吕氏春秋·古乐篇》提到“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10]从文献中表明,在位于我国中原地区的古代商朝,气候温暖湿润,适合亚热带,热带的动植物繁衍生息。我国现今的扬子鳄分布区域多在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显然商朝出现鼍纹以及类似于扬子鳄的青铜器并不奇怪,也可以想象出当时的气候条件下,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沼泽遍地,鳄鱼徜徉。
通过艺术作品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以及相关的政治制度,艺术并服务和反映当时的时代特点,但某种艺术作品受到朝代之间的转变,其意义是否会发生巨大的影响呢?就比如说本文探讨的龙形觥,它处于商末周初的变更期,但朝代的变换只不过一些微小的文化气息的渗入,礼乐文化让我们看到了西周时期的秩序统一,但从根本上来说是用来维护贵族的世袭制、等级制和统治的加强。龙形觥在西周脱去了它鬼神性的浓郁色彩,但我们知道,“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龙形觥还是作为一种礼器服务于当时的上层阶级。可见,一件艺术品随着时代的更替变换的只不过是其简单的时代含义,被制度烙下的刻印要经过长时间的洗礼才会渐渐退去。
参考文献:
[1]尹盛平:《周本纪》著 中国通史社科
[2]刘谦功:《中国艺术史论》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3]刘成纪:《中国画史中的图、画之辨》
[4]李朝远:《青铜器火纹象征意义的原型及其转换》
[5]戴圣 编《礼记》 刘小沙 译文
[6]骆玉明 解注 《诗经》《大雅 灵台》
[7][8][9][10]张军涛:《商代中原地区农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