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混合式教学法在“地质地貌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020-03-13解婷婷单立山马维伟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学时线下教学法

解婷婷,单立山,马维伟

(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教学方法的转变一直以来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1]。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将新媒体和新技术的信息化教学手段融入课堂教学,已成为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2]。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法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该教学方法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相融合,一方面突破传统教学的固有“围墙”和打破课程教学的时空限制,另一方面构建了真正以学生为本的立体式、开放式教学环境,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了教学效果[3]。

一、“地质地貌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地质地貌学”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通过对地球基本知识、地壳物质组成、地质构造以及各种外营力所形成的地貌的学习,可为该专业主干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4]128。随着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断变化,时代对未来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各高校以“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为原则,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5]。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在教学计划修订中,呈现出课程门类增多,各门课程学时被大幅压缩现象。“地质地貌学”课程作为该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其“学时少、内容多、实践性强、难度大”的矛盾日益凸显[6]。以往传统“填鸭式”课堂教学难以解决目前课程所遇到的问题[4]128,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许多学者在“地质地貌学”课程体系建设、野外实习教学、教学方法、实验网络平台及试题库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尝试。尽管如此,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将“地质地貌学”传统课堂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还需要不断地探索。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快速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法应运而生[7]60。该教学法是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化、数字化教学相结合的较佳模式[8]92,即教师课前以任务的形式,将授课内容、视频及拓展性内容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要求学生提前预习,随后教师在网上及时查看学生预习情况,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难点和疑点问题。这既解决了因课时缩减导致的内容多、学时少的矛盾,同时也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课堂授课效率[7]61。目前,各高校均已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在“地质地貌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根据课程的特点和要求,从课程教学内容、实验、实习、考核等四个方面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教学体系,构建“四位一体”混合式教学法,已成为新形势下“地质地貌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地质地貌学”教学过程中呈现的主要问题

“地质地貌学”课程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合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教学体系。然而,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需要改进。

(一)“内容多、学时少”的矛盾突出

自我国推行素质教育以来,各高校就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就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而言,“地质地貌学”课程学时被大量压缩,理论教学由原来的48 学时调整为32 学时。然而,“地质地貌学”课程的内容相对较多,既包括地质学基本理论与原理,也囊括了八种地貌类型的形态、分布、成因及发生发展规律等知识点。目前该课程包含十四章节内容,按正常的教学进度至少需要50 学时,调整后的32 学时无法满足教学需求。从课程的知识体系来分析,“地质地貌学”课程各章节教学内容衔接紧密,教学任务不能删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随着学科的发展不断补充最新的教学内容[9]。因此,“地质地貌学”课程“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日益凸显。

(二)教材陈旧、教学内容缺乏更新

适合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地质地貌学”课程的教材为梁成华主编的《地质地貌学》。然而,该教材在内容设置上偏向于地质地貌在农业生产、区域规划、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且部分内容与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其他课程有重复;另外,该教材因多年没有进行重编,其地形地貌图片多为黑白图件,模糊不清,采用的一些资料也比较陈旧、单调、缺乏新意,对一些与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紧密相关的地貌论述过于简单[10]65。目前各高校使用的其他一些“地质地貌学”教材,如宋春青主编的《地质学基础》、杨景春主编的《地貌学教程》和左建主编的《地质地貌学》,也存在是插图不多、不典型,配套的教学软件教学视频光盘很少甚至没有等问题,且教材中很多章节缺乏引人入胜的阅读资料[11]。因此,更新教学内容成为“地质地貌学”课程改革首要解决的问题。

(三)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地质地貌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实践教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进行地质地貌综合分析和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掌握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和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和训练学生采集、分析、处理各类地质地貌信息的能力。目前地质地貌学实践教学多数采用野外路线教学法,即教师制定实习路线,沿着路线引导学生观察地质现象以及地貌形态。然而在整个过程中依旧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并没有亲自参与实践活动[12]。另外,因“地质地貌学”课程在教学安排上实践教学课时只有8 学时,教师只能选择离学校近的路线进行简单的地质测量和地貌形态观测教学,这往往导致部分实践教学内容无法完成。此外,实习过程中因教学设备缺乏、实习路线屡遭破坏,使得很多实习内容往往流于形式。

(四)成绩评定方式单一,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

检验教学效果最主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课程考核,通过考核既能考查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也能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以便教师查找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方法[10]66。然而,以往“地质地貌学”课程的考核形式单一,均以期末书面考试为主,缺少教学中的过程考核,比如课堂讨论、调研报告、团队作业、阶段测试、课程设计等环节考核。这使得部分学生的才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展示。因此,如何丰富考核形式,减少单一的书面考试的弊端,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地质地貌学”课程教学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四位一体”混合式教学法体系构建

基于“地质地貌学”课程教学特点及目前便利的网络教学资源,从理论教学、实验、实习、考核等四个方面入手,构建了“四位一体”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法。

(一)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

“地质地貌学”课程涉及复杂的地质学原理,理论教学过程中仅通过课堂讲授难以生动表达各种地质现象,而将理论教学内容做成课件,并将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通过教学网络平台上传,形成线上课程资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另外,教师按任务要求通过线上课程资源建设,创建课前问题库和课后作业库。课前学生根据线上问题,有目的地进行课程内容预习;课后根据作业库进行巩固,教师在后台通过线上批阅,也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在“地质地貌学”课程教学中可通过线上上传各种岩石、矿物、各种地形地貌图片和各种地质作用视频(如地震、泥石流),既能消除理论教学的枯燥感,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线下采用互动式教学法让学生进入预先设计场景中,在互动环节中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课堂专注度,也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13]155。如在进行不同地貌形态特征、形成原因的课程内容教学过程中,可采用“旅游式案例”教学法,以某个有名的旅游景点为切入点,解释景点的地貌特征及形成的原因,能马上提高学生的关注度。这使整个教学处在一个愉悦的气氛中,同时通过景点案例的介绍,建立实体景点地貌与理论知识点的联系,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4]128。

(二)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

实验教学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模式。线上,在进行地质地貌实验教学时,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在线以PPT 形式发布实验指导书、实验仪器设备的操作过程,部分实验操作过程采用视频的形式上传到在线服务平台,课前学生通过线上查看PPT 和视频,了解关键知识点;遇到难点或疑点问题,可以通过线上后台留言,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回复解决;实验结束后,老师在线进行点评,指出存在的问题,以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线下,老师可以讲解实验指导书的部分知识点,当场指出学生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现场解答学生线上提出的问题,也可以对学生的实验内容进行点评等[13]155。

(三)实习、实训的教学模式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地质地貌学”课程实习主要涉及到矿物与岩石的识别、各种地质现象的判断以及各种地貌特征的认识。由于实习内容广、实习跨越不同地貌类型景观,再加上“地质地貌学”课程不属于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主干课程,其实习经费紧、时间短,通过1 天的野外实习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14]。因此,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能产生很好的效果。线上,实习前在网络教学平台在线发布实习指导书,并将实习点的全景图以及往届学生地质地貌学课程实习录音或视频在线上传,以任务的形式让学生提前预习和阅读这些资料及视频,这使得学生对现场老师讲解各种地貌特征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对个别地貌特征因路途的限制,无法现场观看的,通过线上视频学习的方式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线下,通过学生野外实地考察、亲自量测,更能加深学生对不同地形地貌形态特征的认识和理解,使本身抽象的理论变得更加形象化、具体化。

(四)课程考核教学

“地质地貌学”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是期末闭卷考试,考前大部分同学都是死记硬背,教学效果不佳。为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在“地质地貌学”课程考核中,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灵活采用多元化考核形式,注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8]93。“地质地貌学”课程最终考核成绩由三部分构成,分别为期末成绩占40%、实验实习成绩占30%、平时成绩占30%,且部分考核成绩采取线上和线下结合的形式。其中,平时成绩中以平时考勤、平时线上与线下作业完成情况、平时课堂线上及线下讨论、平时线上学习的频次及时长等指标进行考核打分[13]180。期末考试还是采用试卷的考核形式,但随着期末考试成绩比例降低,过程考核和实验成绩比例的提高,学生平时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很好的提升[8]93。实验实习成绩采用线上和线下结合完成,根据学生线上观看实习资料、完成实习报告等情况进行线上评分;同时,线下结合学生实习的表现以及对老师提出问题的讨论的准确性及积极性给出现场实习分,最后对线上线下成绩进行综合,得出实验实习成绩。

四、结语

将“四位一体”混合教学法应用于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地质地貌学”课程教学中,丰富了教学资源,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与效率,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也主动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了教改的目的。可见,采用混合式教学融合了线上和线下教学的优势,弥补了“地质地貌学”课“学时少、内容多、实践性强、难度大”等缺陷,提高了学习效果;尤其是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网络资源优势,节约了教学时间,缩短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距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15]。然而,混合式教学法在“地质地貌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也存在以下两个问题:(1)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既要全面设计线下课程,也要不断更新线上资源,需要老师有丰富的知识技能储备并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2)由于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使得学生课下学业繁重,部分学生对线上教师发布的任务不认真,一些视频资源学生虽然播放但却没有真正观看,学生敷衍了事,这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16]。因此,在以后的教学改革中我们仍需不断探索、不断完善,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不断提高“地质地貌学”课程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和具有创新性的复合型人才。

猜你喜欢

学时线下教学法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学时发放标准的探索
——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COZMINE线下集合店
传统线下与直销模式孰强孰弱?这家动保企业是这样看的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从“偶然”的疫情大爆发到“必然”的线下线上教学结合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密室逃生”线下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