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析

2020-09-17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

赵 冰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广西来宾 546199)

长期以来,财务管理专业因为市场需求量大、就业率高、实践性强的特点成为许多院校开设的热门专业。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财务管理工作正逐渐发生新的变革,促使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也逐步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发展。但当前,大部分高校受自身办学条件、办学经验的影响,一直沿用传统的财务人员培养方式,造成转型过程缓慢,不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学是人才培养方式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其进行改革,以此来提升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转型,特别是在“大数据”时代,企业的经营模式、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也随之展开重大变革,现代企事业单位对于财务管理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在此背景下,高校应该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式,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发挥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能。

(一)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与人才定位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给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创新性变化,财务共享中心、大数据平台的出现,加速推进“业财一体化”进程,因而熟悉信息技术逐渐成为财务管理人员的一项基本技能。但当前,许多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依旧以传统财务课程为主,未能及时添加相关信息技术课程,学生处理信息能力较弱,难以将财务管理知识与信息系统应用进行跨学科结合。与此同时,随着“财务共享”“会计机器人”等技术的运用,财务管理传统的核算职能正逐渐转变成为决策职能[1],企业需求更看重财务管理人员对数据分析能力,财务管理人才不仅要在纷杂的数据中找出问题,还要能够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因此,应用型院校对财务管理专业进行教学改革能够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贴合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缩小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要求的差距。

(二)发挥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

教育部在2018 年1 月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对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方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各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目标定位设计人才培养的类型、模式和特色。”[2]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科专业开设依托于当地优势,服务于地方社会发展,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这也使得学校制定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方案时,要立足于区域发展,充分围绕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来开展,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这一过程中,市场的客观需求决定了企业的相关工作岗位,而这一岗位又要求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必须具备相关技能。于是,知识技能、企业、市场三者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关系图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由于不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各有侧重,应用型院校培养的学生既不同于以理论教授为主的研究型院校,也区别于培养一线需要的技术型院校。这也使得应用型院校在实际教学中必须要注重对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共同培养。但是,当下许多院校在向应用型转型的过程中,虽然提高了财务管理的实践教学的比例,但整体上依旧侧重于“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背离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以讲授式为主,重教材内容讲解,轻实际案例教学,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程度不高。而在实践教学方面,学校注重打造会计实训,未能为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高水平、有针对性的实践课程与平台,如大数据+财务管理实验课、财务管理综合实训室、财务共享实训中心等,从而导致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有效地提升。因此,学校在教学中作出适当的调整,可以使理论知识与当下企事业发展趋势相契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实际工作中可能面对的问题,并尝试解决,从而提升他们在专业理论知识、信息化掌握程度、实践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养。

二、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现状

近年来,众多高校开始向应用型高校转变,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式。虽然部分高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大部分学校受制于长期形成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方面都处于滞后状态,未能作出有效地调整,距离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还有较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相近专业课程设置同质性强,教学内容滞后

1998 年,为适应市场经济对财务分析和财务决策人才的需要,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将财务管理专业从会计学中分离开来,作为管理学的二级学科进行正式招生。由于财务管理专业最初是从会计学领域分离出来,使得二者之间有着极大的关联性,都会涉及到企事业单位的会计知识学习。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使得部分高校的财务管理的专业课程体系,与会计学等相近专业高度重合[3],导致课程设置方面主次不突出,未体现出不同专业的差异性,难以发挥出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造成人才培养趋向同质化。如部分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的必修课涉及“级财务会计”“会计信息化”“财税实训”等财务会计课程。

此外,如前文所提,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给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创新性变化:借助财务共享中心、大数据平台,实现业财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发展趋势。因此,财务管理人员必须熟悉信息技术的应用。但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未能及时添加相关课程,依旧以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为主,学生不了解大数据、机器学习、数据库、程序设计语言,导致信息处理与分析能力较弱,难以将财务管理与信息技术应用进行跨学科结合,跟不上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性变化。

(二)教学方法单一,教师实践经验薄弱

应用型人才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也要能够创造性地应用知识。对于应用知识的训练,高校采用的是在实践教学中强化财务管理技能,注重实训培养。

目前,大部分高校在进行课程讲授的时候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难以灵活地开展多种教学方式,过多依赖于讲授式教学。这种单向性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师生之间缺少互动,学生课堂参与感不强,教学效果不理想。同时,这种思想传递方式也削弱了对学生独立思考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长时间的讲授容易使学生产生倦怠感,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加上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对相关的知识不可能做到充分理解、灵活运用。由于教材出版更新需要一定的时间,教材内容往往存在滞后性。同时,教师往往要考虑课程体量、教学时长等原因,在授课过程中只能以讲授知识点、练习简易化例题为主,很少开展企业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这就使得学生难以将专业知识与企业真实场景下的筹资、投资、营运资金、利润分配等活动相联系,对智能时代带给财务领域的重大变革了解不足,不能有效地运用和转化专业知识。

此外,大部分教师日常接触较多的是理论性研究,缺少相关的从业经验,没有机会和时间深入企业进行调研。这种纸上谈兵式的教学自然也背离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初衷。

(三)实践过程不统一,实践课程效果欠佳

当前,大部分的高校通过打造校内实践基地的方式进行相关实践课程的教学。但是由于经费有限,学校的实践基地大部分是以院系为基础,无法针对每个专业的特点做到面面俱到。以经管类专业来说,大多数的综合实验室都更加倾向于会计学专业,以会计流程、财税一体化、企业运营较多,缺少财务管理专业所需的投融资管理、资本运营、财务分析等内容。一些高校无法提供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见习、实习环节需要学生自己去寻找企业。而学生自己所寻找的企业也会因为规模、行业的不同,导致他们接触到的财务工作流程也不统一,企业是否能够按照专业的实践要求去提供实习机会也是未知数。这样一来,既不利于学校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督查,也无法有效地对实习效果进行评判。

对大部分的学生而言,见习、实习的时间有限且不连续,实践的过程缺乏递进性,最终很难参与到企业的财务预算、分析预测、财务决策等工作,不利于将学校获得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在毕业之后,还需要进入企业重新学习,参加企业的培训或让前辈辅导,慢慢积攒经验。这种重复性的学习与培训,不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思路

应用型高校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从社会实际和经济发展出发,构建适应大数据时代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为解决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查阅文献、与相关专家交流,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点切实可行的改革建议。

(一)优化课程设置,突出专业特点

正如前文所述,当前大部分高校在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定位及课程设置上都存在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学校结合地方经济发展、行业趋势及企业需求,在课程设置上作出进一步改进和优化。财务管理的课程体系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及实践课程组成,学校在优化过程中应贴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各类课程占比。如调整必修课、选修课的比例;专业课程设置注重体现学科特色;加大实训、见习、实习等实践课程的比重,使其课时达到总课时30%以上[4]。

首先是科学调整专业基础课、通识课的比例。基础课程包括通识课和专业基础课。通识课程涉及课程种类较多、知识面较广。学校应该加大通识课的比例,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和职业能力。而专业基础课则包括了会计、财务管理、金融等相近专业都必须学习的理论课程,但这些课程所涉及的课程内容、研究方法有许多相似甚至是重复的地方,如“会计学基础”“公司财务原理”“财务报表分析”“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等课程。

其次是专业课程的设置,要注重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性,不可盲目照搬会计学等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学校应该针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加大与财务管理相关的课程比例,如增设财务分析、企业资本运营等案例讨论型课程。任课教师还应当根据专业的特点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如涉及到偏向财务会计方面的课程时,应根据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普及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着重强调财务管理与实践工作相结合的知识点,加大财务管理内容的输出。

最后是实践课程要精细化。学校应该在大一到大四不同的学习阶段,开设与之对应的实践课程体系,而非象征性地增加课程和延长时间;对实践类课程的培养目的、培养内容及考核方法等作出详细的规定,避免出现“放羊式管理”。同时,学校应尽可能地对经管学科相近专业的实践教学资源进行“跨界整合”,形成学科综合平台[5],突破财务管理专业的局限性,让学生了解到企业整体的运作流程,融合财务管理的专业知识,逐步形成“业财融合”的思维方式。

(二)完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在对课程设置作出相应的改变后,任课教师可以针对课程的特点运用案例法、讨论法、任务驱动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如“财务分析与决策”这门专业主干课程,之前大多数老师采用讲授法让学生去理解筹资、投资、营运资金、企业分配等概念,再通过讲解例题的方式让他们掌握计算步骤。但是,教材中所出现的例题和练习题大多比较简易,与企业实际财务状况有些脱节,且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入企业发生的真实案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深入思考,提升他们的团队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了在课堂上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运用“慕课”“翻转课堂”等形式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如任课教师可以在上课前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观看自己录制的课程视频或相关网络公开课来思考或解答这些问题。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可以对其中难懂的地方进行反馈、留言。教师在根据这些反馈信息在课堂上进行答疑,有针对性调整课题的重难点内容。教师在设计、制作视频课程过程中,可以借鉴和吸收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以此做到“取长补短”“教学相长”。

(三)注重教师团队建设,提升教师实践能力

教师团队的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构建一支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二是要建立完善的激励和管理机制[6]。学校在人才引进的过程中要有长远的规划,不能只侧重引进硕士、博士等高学历人才,还应考虑向校外引进或聘用在企事业单位具有丰富财务管理经验的专业人士,让他们做任课教师、校外指导教师等,负责实践课程的教学或者定期到校开办讲座,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学校应该鼓励本校教师通过去企业挂职锻炼、访问示范性高校、参加专业领域的相关会议等多种途径提升自身的实践经验与教学水平。学校可以将这些方面的锻炼作为教师职称晋级、年终评优等方面的条件,以此来激发教师们参与的积极性。

(四)完善校内实践基地,加强校企合作

学校以院系为整体打造的校内实践基地能够兼顾各专业的使用,并有利于彼此之间形成跨学科综合平台。但是在建造实验室过程中,需要注重各自专业的特点。对经管类专业而言,学校不能仅侧重于会计实训,让学生熟悉会计业务流程,还需要注重项目投融资、上市融资、收购兼并、营运资金管理等财务管理方面的模拟实训。由于财务管理的技术环境不断变化,学校可以建造“智能财务”实验室,搭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平台,使学生从中接触到大数据、云计算、财务共享、业务融合等知识。

应用型高校可以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金融行业等相关机构进行深度合作,打造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充分发挥协同育人效应。校企合作双方可以结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点与企业岗位的需求,共同商讨财务管理专业的见习、实习培养方案,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对培养流程、岗位设置、课时分配、考核监督等方面进行改进。这样一来,既满足单位的用工需求,也能让学生深入企业实践,从而保障校企合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猜你喜欢

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财务管理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强化医院财务管理是医改的重要环节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论新形势下酒店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