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视域下的高校双创教育与课程思政协同路径
2020-09-17宋玉
宋 玉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政治理论部,安徽合肥 230031)
人才是创新的根本,而人才以德为先。高质量的双创人才必须是德才兼备。一直以来,高校都在为塑造“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具有科学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而努力[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将其“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2]。
当前,课程思政已成为落实立德树人,实现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的关键内容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由于不同课程的性质、内容和定位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和专业课在课程思政中采取的方式和侧重点也不尽相同。高校双创教育属于综合素养课程,是课程思政三位一体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其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着眼点主要在于突出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道德法律观的教育,加深大学生对国情国史的了解,不忘艰苦奋斗,倡导社会责任,坚定“四个自信”。
基于此,双创教育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有着与其他课程不一样的内涵。
一、高校双创教育与课程思政协同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那么具体而言,双创教育与课程思政在以下方面同向同行。
(一)政治认同同向
课程思政是为了解决思政课程“孤岛”窘境和思政教育与其他教育“两张皮”的现象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其本身就内含思政教育的政治认同、国家认同、信仰认同、核心价值、民族情感等元素,需要通过其他课程将这些思想传达给学生。而双创教育作为为社会培养合格创新创业人才的课程,更需要树立大局意识,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和国家认同,以保证人才成长和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正如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的:“我们办的是社会主义教育,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向永远是第一位的、决定性的。”[4]
(二)育人目标同向
课程思政本质上仍是一种教育,它与双创教育一样都需直面“培养什么人”“为什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都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双创教育需要逐步纠正其只关注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的固有错误思想和导向,摒弃功利、短视思维,找回教育的初衷;在工具价值之外增添社会价值的内涵,树立德育意识,与课程思政协同作用,增强当代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使其成为自觉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场坚定、奋发有为的栋梁之才。
(三)创新内驱同向
双创教育既包括创新意识、思维、精神的培养,也包括创业行为、实践和能力的塑造,但从根本上说创新是基础、核心和方向,也是双创人才的必备素质。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其本身就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一种改革和创新。二者都是基于对现实问题的理性分析判断和实践探索求证而提出的新思路、新办法。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向已由高速转向高质,社会矛盾也已发生改变,双创教育和课程思政都必须与时俱进,增强创新的内驱动力,寻求更高效、便捷、开放、现代的协同方式,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高要求。
(四)教学资源同行
首先,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和共性,思政课程教材中部分章节就有创新创业的内容,思政课中的职业道德部分也与双创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双创教育可以为思政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和教育空间,而思政教育也能为双创教育提供理论和方法的支撑,二者融通互促。其次,双创教育与课程思政在立德树人这一共同教育目标下可实现信息和资源的共享优化,尤其在师资力量、学情动态、教学资源、实践方式等方面的交流互通,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和双创育人质量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五)育人步调同行
思政课程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发挥着主渠道作用,虽然其在理论性、系统性、科学性和真理性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不可能将这些理论生搬硬套到课程思政的教学中,但作为实践课程思政的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课程都必须在育人目标、内容等方面与思政课程保持相同步调。具体来说,双创教育不能与思政教育相剥离甚至唱反调,各高校在培养方案、课程设计、机构设置等方面需统筹谋划,做到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聚、力往一处使。
(六)实践互促同行
实践是高校双创教育和思政教育都不可缺少的部分。学生的双创意识、双创思维、双创精神与思想道德品质一样,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但他们对于应知应会的知识、理论等又具备显性特征,这看似矛盾的两面需要在实践中加以融合、检验和调整。一方面,情感品德、创意思维等能在教育实践中得到升华和激发;另一方面,个人的品质德行和双创能力又可在实践中得到体现和检验,同时二者的实践协同又能更加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提高综合素养,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大数据视域下高校双创教育与课程思政协同的困境
2018 年3 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记者会上谈到要将“课程思政”当作“硬骨头”来啃,可见课程思政的全面推动、深入发展存在较大的难度。而作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的大数据已成为教育领域不可忽视的新型驱动力,它不仅是一种概念、工具和信息处理技术,更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工作方法、决策依据和创新资源。因此利用大数据探索课程思政与各门课程的协同,“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5],极具现实意义和创新价值。但在现实工作中,由于协同育人工作理念“淡”、机制建设“粗”等原因[6],高校双创教育与课程思政的协同仍面临诸多困境。
(一)教育主体分散被动,交流协作缺少平台
在高校课程体系中,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分属不同学科,彼此相对分散且安于现状,大多不会主动要求协同,更不会思考如何协同,缺乏合理有效的顶层设计。课程思政虽然从教育理念和方向上为培养人才提供了一定方向,但缺乏具体的落实方法,无法形成长效的机制。因此需要高校、社会乃至国家层面构建、提供相应的协作平台。
(二)教育对象复杂个性,学情分析片面粗略
“以生为本”是教育理念的核心,也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学校应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个体差异、准确了解学生的学情和特质的前提下,实施个性化和精准化教育,但在现有的教学环境下难以实现。随着高校录取比例不断提高,不同人生经历、不同生活方式的大学生数量日益庞大且个性强烈、需求迥异,而大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使用班级授课制,师生比严重失调[7]。学校无法第一时间充分掌握所有学生的学情并作出准确科学的预判和干预,使得课程思政和双创教育协同的针对性、有效性大打折扣。
(三)教学内容各有体系,思政元素融合不易
一方面,各高校双创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教学目标、大纲、内容、方式都不尽相同,授课教师经过多年积累已形成相对固有的思维、模式和方法,改变不易。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资讯发布、传播、获取途径更加多样便捷,甄别、判断能力不足的大学生易受纷繁复杂、真伪难辨的信息影响,给课程思政带来了严峻挑战。若没有技术和机制的保障,高效高质的协同难以实现。
(四)教学效果评价标准欠缺,反馈跟踪评价困难
目前,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与课程的协同模式和协同效果均暂未获得一致认可的评价标准。就双创教育而言,不少高校都存在两个极端,要么只注重向所有学生普及双创知识,以卷面考试或论文规划为考核形式;要么只关注部分学生实践的结果,将是否在各种创新创业比赛中获奖、是否成功创立企业作为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只有对思政和双创教育进行综合考虑、统筹规划,重建一套德能并重、反馈及时、跟踪持续、兼顾当前和长远的教学与评价体系,才能有效促进协同育人效果。
三、基于大数据的高校双创教育与课程思政协同路径
我国已成为产生和积累数据量最大、数据类型最丰富的国家之一[8]。大数据平台的使用已成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必不可少的重要支撑,也为探索双创教育和课程思政的协同路径,推动二者协同效应的发挥起着积极作用。
(一)培养立德树人的协同意识
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不能只靠思政课教师,高校各任课教师之间必须树立责任在我、共同育人的理念和意识,尊重彼此的教育价值,建立信任、互助的合作关系。思政教师与其他课程教师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在管理和教学中,充分掌握在校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成长规律,进行正确的、有针对性的引导。
(二)强化以大数据为依托的课程建设
课程是教育教学的基础,是实现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载体,也是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新时代的课程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与个性化学习”[9]。因此,高校要想实现双创教育和课程思政的有效协同,就需要在线下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重视大数据的应用,加快线上课程建设,打造双创课程思政的资源共享课程、在线开放课程、优质精品课程等,形成多类型、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此外,各高校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制定具有本校特色的双创课程思政教学大纲和标准,规范双创教师、行企专家和思政教师网络集体备课机制,设立大数据、双创与课程思政专项研究和试点等,拓展协同内容,提升协同效率。
(三)建构以大数据为平台的协同机制
笔者根据各阶段大学生不同的学情和需求,提出了以大数据和智能技术为支撑的分层统筹、三位一体的协同机制(如图1所示)。
图1 分层统筹、三位一体协同机制
尽管每所大学对双创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课程设置有所不同,但基本上会遵循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来安排教学。不同阶段的大学生所需要的教育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大一新生的双创教育以通识教育为主,旨在培养学生的双创兴趣、双创意识,并将理想信念、国史三观、爱国情怀、基本的道德法律意识和思维等思政元素融入其中。针对大二、大三的学生,他们的理性思维和观察思考能力日渐成熟,此时可以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形势政策分析等理论知识加入双创教育中,来帮助他们解决在双创模拟实践和各种比赛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而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则应加强对政府政策、国内外形势和发展趋势、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
在技术上,大数据平台将学生、各协同要素和双创课程思政内容等三个系统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三位一体、协同发展、合力育人的良性机制。首先,大数据平台能快速搜集各专业学生在课堂、实践、线上教学等过程中形成的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筛选、整合,定期形成客观准确的学情分析报告。其次,结合教育教学内容和学情报告,大数据平台能够对校内外师资力量、实习实践基地、政策教学资源、区域校内管理、教育和评价方案等协同要素进行综合分析,为双创教育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科学参考和建议。最后,各个教育主体可以通过大数据平台反馈的信息及时进行改进完善和优化,动态调整,良性循环,从而达到情理交融、知行合一、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