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视域下高校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2020-03-13何震
何 震
(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安徽池州 247000)
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讲话中强调,党的宣传工作“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1]。党的新闻传播事业必须牢牢抓住“以人民为中心”这个指导思想,新闻报道应以反映人民大众的现实生活、服务人民大众生存发展为主题。明晰媒介融合环境对当代新闻业的挑战,反思当代新闻传播教育的短板,探析其改革方向与路径,是时代赋予当代新闻传播教育者的历史使命。
一、媒体融合给当代新闻业带来的挑战
当前媒介技术的变革步伐日益加快,媒介融合进程不断加速,新闻业面临着媒介融合带来的诸多挑战,对新闻传播事业的长远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势在必行。
(一)新闻价值理念存在泛化风险,部分媒体的人文关怀弱化
媒介融合环境下,因信息传播权力的下放,新闻事实选择的标准——新闻价值理念存在泛化风险,新闻反转、过度故事化、新闻流水账化等问题呈上升趋势。过度的市场经济思维对新闻业的侵蚀导致部分媒体的新闻报道人文关怀弱化,新闻传播忽视人的生存发展问题。部分媒体为抢时效,在未弄清事实的情况下通过自媒体平台抢发报道,致使新闻事件中的当事人身陷网络暴力。如2018 年重庆万州公交坠江事件中,事故初期,部分传统媒体的自媒体平台在未弄清事实原貌的情况下,为抢时效而根据现场图片主观臆测小轿车司机违反交规逆行导致公交车坠江的内容进行报道,致使不知情网民迁怒于小轿车司机,引发网络暴力。在该事件中,首先,部分新闻媒体因其新闻价值理念不牢,过度追求时效性而忽视了新闻的最本质特征——真实。其次,这些媒体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人文关怀不够,未考虑到其报道可能会给当事人带来的心理伤害,交通事故自有相关法律作为评判依据,网络大众和媒体无权进行舆论审判。
(二)新闻业的职业边界被打破,新闻工作的职业范式遭削弱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体赋权将传统媒体从业者的传播权、话语权、媒介使用权等诸多权利下放至大众,普通大众参与到新闻生产传播活动中。新闻从业者面临来自新媒体尤其是当代自媒体环境下的传播压力,《赫芬顿邮报》的成功已昭示了新媒体环境下大众兼职新闻业的事实。尽管大部分自媒体平台的信息传播者未接受过传统的新闻教育和专业的实践训练,却从事着跟新闻传播相关的活动,并在众多重大事件的第一时间现场向大家介绍相关信息。如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身处震中玉树州结古镇的江永罗州,通过当时仅有的两秒手机视频呼吁救援,第一个将地震的消息向外界传播。他作为普通大众以更快的速度和效率更早一步向世界传播了地震这一信息,展示了新闻事件现场,这意味着自媒体环境打破了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边界,新闻工作的职业范式在一定程度遭削弱。
(三)新闻传播道德失范现象频发,部分媒体新闻传播的创新精神不足
媒介融合环境下,大众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信息传播的行为较为便利,可以即时通过微博、微信、微视频等自媒体平台发布信息,尤其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临时扮演新闻传播者的角色。自媒体时代,市场经济思维一定程度影响了新闻业的科学发展,新闻传播道德失范现象频发,部分媒体不惜过度夸大新闻信息,甚至蓄意捏造假新闻,以此吸引受众关注。同时,新闻传播的内容与形式的创新精神不足,部分媒体之间新闻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同题报道泛滥,报道形式过于单调,传统新闻业面临的竞争态势严峻。
二、高校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的人本主义内涵及其表现形式
“新闻是人,新闻学是人学。”[2]新闻业永远无法离开人类的意识,离开了人类,新闻业也将不再是新闻业。新闻业必须坚守“以人为本”的基本认知。无论是从事新闻传播事业的人,还是新闻报道中客体对象人,或是作为新闻接受对象的受众人,都是新闻传播事业永恒的主体。
(一)高校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的人本主义内涵
人本主义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把人的自我实现归结为潜能的发挥,认为人们必须要对发生的事情负责。新闻工作是由人类完成,人在新闻传播工作中的地位不言自明。加强对新闻储备人才的价值理性、责任意识、现实意识的培养,强化对新闻人健全人格的塑造、潜能的挖掘与实现,是高校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的人本主义内涵之所在。
(二)人本主义在高校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体现
1.深化价值教育,培育三观正确的新闻传播人才
新闻从业者在工作中必须围绕“以人民为中心”这个中心要点,它关系着当前党的新闻传播事业的长远发展。自媒体环境下,“成名的想象”成为诸多新闻从业者的价值追求的真实写照,新闻业的价值观亟需强加引导,而这种价值观往往跟新闻从业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关,这一切都跟新闻传播教育活动有关。作为高校新闻传播教育者,在人工智能等工具理性的重围之中应明晰价值理性的决定作用,回归到对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价值观确立与引导教育,培育具有人本主义精神、具有正确价值观的人才。
2.强化责任意识培养,培育公正无私的新闻传播人才
新闻业肩负监督、促进社会良性发展的重任,新闻传播者作为社会发展的瞭望者,必须时刻谨记自己的角色身份,正视自己的角色责任,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必须具备公共意识和精神,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为人民发言。新闻传播者要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以公正负责的立场展开新闻报道。高校作为新闻人才的培育基地,新闻传播教育应坚持人本主义的走向,为新闻业界培育具有担当精神、责任意识的新闻传播人才。将人本主义的责任意识、担当精神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贯彻于高校教育的课内课外,为新闻业培育公正无私的新闻传播人才。
3.加强现实意识的培养,培育脚踏实地的新闻传播人才
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媒介技术的进化,如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影响不可忽视。技术决定论思想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背景下又一次重返传播思想高地。新闻业应立足于当前的现实环境基础,强化现实主义立场,脚踏实地兼修新闻传播基础理论与现代传播技术手段。新闻传播教育者应纠正物本主义倾向,回归人本主义立场,以保障新闻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为长远目标。一方面在内容上强化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现实意识;另一方面在形式上激发他们的求新意识,防止他们因过度追求机器人新闻、大数据新闻衍生出机器对人的异化问题,被动无意识地沦为技术劳工。
4.重视健全人格的培养,培育具有人文精神的新闻传播人才
“新闻既是事学又是人学,是同人密不可分的‘事学。’”[3]新闻传播者在对事实的报道中可能暗含着传播者的主观看法、评价、态度等,影响着受众的观念态度。这意味着新闻传播者应该具备健全的人格,从人民群众发展大局出发,坚持正义,公正无私,新闻报道应具有人文精神。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单位作为新闻传播人才的孵化基地,关系到未来新闻传播业的健康发展前景。当下的新闻传播教育应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只有同时具备健全的人格和扎实的技术技能的人才,才是未来新闻业迫切需要的后备军。
三、人本主义视域下高校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
自媒体环境下,传统的培养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代社会对新闻传播人才的要求。立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结合当前媒体行业发展趋势及高校新文科发展理念,融合人本主义思想内涵,高校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可以归纳为“一体两翼”:“一体”即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指导思想;“两翼”即为人文主义(内在素养)与科学主义(外在方法)。无论是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都服务于人民,协同助力新闻业的未来持续发展。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意识
“青年群体正处于理想信念形成阶段,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尚未完全定型,正处于一种可塑造的关键时期”[4]。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青年时代,对新闻传播专业学生来说,价值观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其将来要从事的新闻传播工作,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党的新闻传播事业属于人民大众,服务于人民大众。新闻传播工作者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思想,牢记自身责任,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人民大众,发挥新闻传播事业的积极作用。
当前高校的新闻传播教育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指导思想,强化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和责任意识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之问,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教学中要积极践行课程思政理念。高校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知新闻传播事业与人民紧密联系、服务于人民的重要内涵,引导学生树立新闻传播者应具备的正确价值观。在课程教学之外,高校要多开展专业实践,让新闻专业的学生走入基层大众日常生活,切身感受“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体验新闻传播事业“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内涵。学生在专业学习之外,要多关注社会发展和社会民生,发掘大众生活中的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多角度全面提升自身思想认识水平,领会新闻传播事业“为谁而发声、发出什么声音、如何发出声音”三个问题与“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之间的密切关系。
(二)强化人文思维,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新闻学有着极强的人文性质,是不可能祛价值化的。”[5]新闻学从其学科化发展的历程来看,与文学、历史学、哲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当代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依然离不开这些学科的基础性作用。新闻传播是人类日常活动之一,人文素养的培养对于新闻传播者的认知水平与思想意识提升成效显著。部分媒体新闻从业者缺乏人文素养,在新闻报道时缺乏人文气息、新闻模式化倾向明显,导致受众对新闻报道兴趣度不高。成功的新闻传播者必须有专业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思维,全面认知并深刻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特点,从而在新闻报道中关注民生、了解民间疾苦,发挥新闻传播事业“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的职能。
人文思维的现实需求,要求高校新闻传播教育转换传统思维方式。一方面,新闻传播者是立于世间的人,他们对客观世界的报道必然隐含着自己的态度和看法。新闻教育过程中必须转变思维,强化对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价值观念引导,将价值教育、人文精神教育、专业技术教育相结合,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坚守新闻传播“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要旨。另一方面,人文思维的形成,需要新闻传播教育作出多方面努力,在课程设置中提升文史哲类课程比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多学科文化知识的融合传授,在专业实践中注意引导对学生的人文思维的训练,如模拟新闻传播实践中强化对人文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在新闻实践中形成健全的人格精神。同时,要强化对新闻传播专业学生职业道德传播伦理规范教育,培养新闻传播后备人才的职业道德伦理精神,树立理想的职业理念,为未来新闻业培育德才兼备的后备军。
(三)兼顾技术理性,引导学生掌握先进的传播技术
“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带来的是知识体系的优化重组,极大地激发了各学科的创新活力,新学科、新领域层出不穷,大数据、云计算、量子通信,这些正在改变世界的先进科技无一不是学科交叉与跨界融合的产物。”[5]当前,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学科以及专业之间的界限被打破,大众对信息的需求以及对新闻传播业界的要求在不断提升,新闻传播业界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数据挖掘与处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都是目前新闻传播业界需求的专业。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要求高等教育人才多学科协同培养,进行学科重组文理交叉,将新技术融入传统文科教育中。
媒体融合环境下,新闻传播教育在强化人文思维的养成教育的同时,还需要兼顾技术理性,引导学生掌握先进的传播技术。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时代的新闻生产传播必将分工细化,新闻的生产传播将分工为:新闻选题(数据敏感)——信息采集(数据挖掘)——信息呈现(数据可视化)——信息传播(数据分发)等部分。新闻传播者更可能将目标聚集于新闻选题和信息传播阶段,但信息采集、信息呈现技术在当代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作用不可小觑,数据挖掘技术对信息的挖掘程度将影响新闻报道的价值,信息可视化技术将影响当代受众对新闻报道的阅听接受从而直接影响新闻传播效果。新闻传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新闻理论素养、新闻敏感能力尤其是对于新闻信息的挖掘能力,而非简单的新闻事实传递能力。因此,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方面应实施差异化策略,根据自身学科体系与学科群优势,联合相关专业师资跨学科联合开课。
四、结语
媒介融合环境下的高校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的社会环境和媒介环境较为复杂,未来新闻业的发展趋势显而易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相结合的“一体两翼”之策是践行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 政策的科学路径。我们立足人本主义视域和当前新文科背景对高校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路径进行了探讨,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探索仍然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