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二聚体在急性主动脉夹层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2020-03-13王鹏
王鹏
(江苏省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 江苏 苏州 215000)
急性主动脉夹层(AD)以及急性心肌梗死(AMI)均属于临床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最近几年,我国上述两类疾病的发生率有所上升。急性主动脉夹层以及急性心肌梗死均有着病情危急、病死率高、预后不佳的特点。上述两类疾病在治疗过程中有些方面存在差异。如果错误的使用溶栓、抗栓制剂对主动脉夹层患者开展治疗,极有可能引发灾难性不良后果[1]。因此,在治疗以上两类疾病时,必须事先做好精准判断,进而为下一步临床治疗打下坚实基础。
针对于某一些经心电图检查无特异性改变的主动脉夹层与急性心肌梗死鉴别,显得格外重要。在开展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主动脉夹层病患的血液内D-二聚体水平显著上升,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该项指标大都不存在显著异常。为了全面探究D-二聚体于急性主动脉夹层和急性心肌梗死早期鉴别中的应用价值。结合实际情况,本文选择2015 年1 月—2020 年1 月我院所收治的主动脉夹层患者30 例以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 例,对上述命题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 年1 月—2020 年1 月我院收治的主动脉夹层患者30 例以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 例。主动脉夹层患者,通过CT 主动脉造影以及临床症状予以确诊。受试者年龄均值为46.28±0.28 岁。男性患者16 例、女性患者14 例。
急性心肌梗死者通过心肌坏死标记物、心电图、心脏彩超和临床予以确诊。符合卫计委最新颁布的关于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该组患者的年龄均值为45.49±0.82 岁。男性患者17 例、女性患者13 例。经对比证实,除却疾病不同外,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住院之后正式用药以前,抽取静脉血共计5mL,开展血液样本检验。于一次性枸橼酸抗凝管内收集血液。完成该项工作之后,将其放入到于离心机以4000 转/分钟的速度离心处理,后分离出血清。针对于肌钙蛋白CTnT 以及D-二聚体利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完成检验。所有试剂由瑞莱公司提供。依照试剂说明书以及仪器指示完善相关工作,批间变异系数(CV)在3%以下。
1.3 观察指标
1.3.1 分析两组病患一般情况对比 详细类别包含年龄、D-二聚体以及CTnT 阳性例数。
1.3.2 主动脉夹层受试者之中Stanford B 型以及Stanford A 型患者D-二聚体水平 具体判别标准为:结合升主动脉是否受累,将具体夹层分为B 型以及A 型。夹层病变累及升主动脉判别为A 型;夹层病变仅局限在腹主动脉,判断为B 型。
1.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使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开展χ2检验,计量资料开展t检验,若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相较于心肌梗死组,急性主动脉夹层组D-二聚体指标显著更高、CTnT 阳性率更低(P<0.05),见表1。
表1 两组D-二聚体和肌钙蛋白CTnT 对比
2.2 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不同分型组间资料对比
和Stanford B 组相比,Stanford A 组患者年龄以及D-二聚体水平显著更高(P<0.05),见表2。
表2 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不同分型组间资料对比()
表2 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不同分型组间资料对比()
3.讨论
急性主动脉夹层疾病的发生和人体代谢异常等等诸多因素存在关联性。造成此类疾病的发生原因主要为:人体动脉内层囊样发生退行性改变,进而令弹力层纤维断裂。在此情况之下,迫使血液通过主动脉内膜破口流入到血管壁之内,最终形成血肿。另外值得说明的是,由于受到主动脉血流高压的影响,该血肿逐步出现剥离以及延伸的不良情况。倘若没有在第一时间对患者开展行之有效的诊断,错误的实施治疗非常容易引发大出血,进而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相关文献表明,主动脉夹层的年发生概率大约为5~10/100 万左右。倘若患者没有在第一时间接受合理治疗,接近60%的Stanford B 型病患于发病后1 个月内死亡。有半数的Stanford A 型患者于发病之后24h 之内死亡。
针对于急性主动脉夹层疾病,临床中一般CT 动脉造影以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开展检查。但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诊断方式无法在床边实施,并且检查时间较长。虽然说以上检查的特异性以及敏感性均较好。但操作风险较高,患者接受上述检查需要支付高昂的费用。
针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病患的心肌坏死标志物检查,需要上升至3h 左右才能完成,因此无法在短期内实施。而针对于心电图非典型性急性心肌梗死病患,单纯依靠临床症状完善判断,无法完全将其合主动脉夹层相互鉴别。由此能够看出,利用有效方式在早期甄别急性心肌梗死以及主动脉夹层疾病,同时对患者开展行之有效的治疗,能够在极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病死率。现如今,诸多学者研究证实: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以及主动脉夹层患者之中存在较大差别[2]。
D-二聚体指的是纤维蛋白单体通过活化因子X Ⅲa 交联之后,通过纤维酶水解生成的降解产物。其属于一类特异性强的纤溶过程标记物。人体血液内D-二聚体聚体含量水平能够体现出受试者机体中凝血酶活性和纤维蛋白生成详情。当形成血栓之后60 分钟之内,即可检测出受试者D-二聚体上升。D-二聚体为一类快速且简单的生化检验指标。针对于没有办法第一时间接受影像学检查的主动脉夹层患者来讲,检测该项指标优点诸多,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3]。
针对于存在胸痛症状的患者来讲,造成血液中D-二聚体指标上升的疾病包含了AMI、急性肺动脉栓死、主动脉夹层等等。心绞痛病患血液内D-二聚体通常为阴性。值得说明的是,AMI病患以及急性肺动脉栓死患者需要在第一时间接受抗栓治疗。但溶栓为主动脉夹层的绝对化禁忌症。相关研究证实,如果患者D-二聚体结果为阴性,主动脉夹层可能性大大减低。这一点有助于临床工作者针对胸痛患者作出迅速诊断,积极改善患者的预后。
有文献表明[4]:当发生主动脉夹层之后,患者血液内D-二聚体上升的原因主要包含:在发生主动脉夹层之后,内皮破损大量暴露在组织内的因子在短时间内被释放,就此激活了人体的凝血系统。迫使血栓形成。而在出现此类情况之后,人体的纤溶系统被全面激活,进而引发受试者机体中D-二聚体水平短时间内上升。另外,这种情况的出现也可能和发生主动脉夹层之后形成假腔,在假腔之中血液流动速缓慢,就此形成血栓。纤溶系统顺势激活,最终降解交联纤维蛋白,引发D-二聚体上升。
在出现主动脉夹层疾病时,患者血管中内皮受累程度较高。且凝血反应和继发性纤溶反应,生成D 二聚体增多,主动脉夹层撕裂范围越广,生成的D-二聚体含量越多。在发生心肌梗死之后,D-二聚体并无上升的原因主要为:出现心肌梗死之后,在病灶内所形成的血栓较小。基本上无法激活人体纤溶系统,因此也不会生成或者少量生成D-二聚体,通过机器开展检查显示该值于正常范围之中。由此能够看出,人体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和主动脉夹层的发病存在极大关联性,其有着较为良好的阴性预测价值。
综上所述,检测D-二聚体水平和肌钙蛋白,可对急性主动脉夹层与急性心肌梗死进行鉴别诊断。在主动脉夹层患者之中,相较于和Stanford B 组相比,Stanford A 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显著更高(P<0.05)。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D-二聚体具体情况和主动脉夹层疾病患者预后存在极大关联性。这也证实了:主动脉夹层疾病患者病变程度越高,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越高,临床预后越差[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