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化生性癌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探讨
2020-03-13田晓爱
田晓爱
(山西省汾阳医院 山西 吕梁 032200)
MBC 是乳腺癌的一个分支,临床病例不多,在乳腺癌病例中的比例小于1%,相对较为少见,其主要的临床表现、预后等皆与常见浸润性乳腺癌存在差异[1]。MBC 首次被单独提出的时间在2000 年,由于实际检出病例不多,临床研究中与之相关的内容相对较少,关于治疗、诊断、预后等的资料仍不够完善[2]。本文选取2016 年12 月—2019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24 例患者的完整病历,分析了MBC 病理特点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 年12 月—2019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24 例MBC 患者,皆为女性患者。年龄30~60 岁,平均年龄(50.77±4.64)岁。纳入标准:①患者的病理检验结果与MBC 一致;②采取手术治疗且术前经CT 扫描胸部、头颅、超声检查腹部等影像皆未发现肿瘤有远处转移现象;③人体重要脏器指标正常。排除标准:①同时患有其他类型的恶性肿瘤的患者;②正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妇女;③脏器功能损伤严重患者。
1.2 方法
本次24 例MBC 患者的治疗方案皆以手术为主,其中22 例在术后接受化疗:①15 例采取AC-T 化疗方案,600mg/m2环磷酰胺+50mg/m2多柔比星,分别经静脉推注、滴入,同时静滴90mg/m2多西他赛,共治疗4 个周期(1 个周期=21 天)。②2 例采取AT 化疗方案,主要使用多西他赛+多柔比星,多西他赛静滴6个周期,剂量75mg/m2,多柔比星静滴4 个周期,剂量50mg/m2。③2 例采取TC 化疗方案,主要应用多西他赛+环磷酰胺,治疗共4 个周期,静推环磷酰胺,剂量600mg/m2,静滴多西他赛,剂量75mg/m2。④2 例采取TP 化疗方案,在静滴75mg/m2多西他赛同时,静滴75mg/m2顺铂,治疗6 个周期。⑤1 例采取CMF 化疗方案,静40mg/m2推甲氨蝶呤、600mg/m2环磷酰胺、600mg/m25-氟尿嘧啶,治疗共6 个周期(1 个周期=28 天)。
获取标本经质量分数为4%甲醛固定,石蜡包埋,患者淋巴结转移、肿瘤性质的具体观察法为染色法。免疫组化法(IHC)对患者的PR、ER、Ki-67、HER2、细胞白蛋白5/6、EGFR 作出检测、表达,相关标准:①阳性:PR、ER 检测中存在或者超过1%的细胞核阳性细胞;②阴性:HER2 检测结果中IHC1+、IHC2+的患者,采取荧光原位杂交检测中观察到无扩增基因;③低表达:Ki67 检测中应用10 个高倍镜,可见在所有肿瘤细胞中,细胞核阳性细胞的平均比在14%以内;④高表达:Ki67 检测中应用10个高倍镜,可见在所有肿瘤细胞中,细胞核阳性细胞的平均比超过14%。⑤HER2 的表达综合染色的范围与强度进行判断,计0分(0),则细胞膜未发生着色;计1 分(1+)则仅<10%细胞膜发生着色,且表现为弱着色;计2 分(2+),则>10%细胞膜发生弱到中度着色且着色呈全膜状态;计3 分(3+),则>10%细胞膜发生完整强度着色。⑥CK5/6:肿瘤细胞的胞质呈现阳性着色,或弱或强,同时含有10%及以上的阳性细胞数即判定为阳性。⑦EGFR:肿瘤细胞的胞膜、胞质呈现阳性着色,或弱或强,同时含有10%及以上的阳性细胞数即判定为阳性。
1.3 观察指标
(1)总生存时间:自确诊时刻起计算到患者死亡时刻,将研究随访期结束时刻作为仍然存活患者的死亡时间计算。(2)无进展生存时间:自确诊时刻起计算到患者病程中疾病发生恶化、复发、死亡的时刻。
随访方式有门诊复查、电话随访、微信随访等,最长随访期为5 年,第1~2 年随访中,频率为每3 个月1 次,第3~4年随访中,频率为每6 个月1 次,第5 年随访中,频率为1 年1次。本次随访中除因患者死亡停止随访外,无一例患者失去联系,最短随访期为9 个月,平均随访期(42.36±5.28)个月。
1.4 统计学方式
应用SPSS.21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使用Kap-lan-Meier 方式计算两组OS 与PFS,同时使用Log-rank 法进行检验与单因素分析。
2.结果
2.1 24 例患者5 年随访中生存预后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指出腋窝淋巴为阴性、分期早、无复发可对乳腺化生性癌患者生存预后产生更好的影响,见表1。
表1 24 例患者5 年随访中生存预后单因素分析[n(%)]
3.讨论
MBC 病例偏少,目前已有的资料中关于其疾病的病理表现、影响预后因素、诊治等尚未获得统一意见,例如MBC 的预后、生存皆不够理想,与三阴性乳腺癌相比具有更低的生存率,与乳腺癌患者相比,分期相同患者的预后也无明显差异等[3,4]。流行病学中指出乳腺恶性肿瘤患者中MBC 占比在0.25%~1%之间,发病年龄晚于常见的浸润性乳腺癌,国内报道曾指出患者病发时普遍超过50 周岁,且在患者中多数为西班牙人、美国黑人。MBC 患者肿块往往已经超过20mm,体积偏大。但需要注意的是当镜下显示病理切片仅观察到梭形细胞时需要免疫组化法进一步确诊。一般情况下,ER、PR、HER-2 多表现为阴性。
本文中24 例患者的平均年龄(50.77±4.64)岁,这与其他研究中指出的发病年龄相对较大的特点相一致。在浸润性癌中非特殊型的调查中提到,患者预后的关键影响因素中包含乳腺肿瘤生长大小[5,6]。但在MBC 的调查中,结果有所差异,一些研究结果提示肿瘤人分期不会对预后造成较大的影响,但也有部分研究提示生长的肿瘤较小且未发生转移、复发的患者生存期上更有优势[7,8]。在本组24 例患者预后分析结果中,肿瘤大于等于4cm 或小于4cm 的患者其总生存、无进展生存间并无显著差异,提示肿瘤大小与预后关系不大。本次病例中腋窝淋巴结为阳性的有44.44%,因素分析表明其为MBC 不良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
综上所述,因为临床病例较少的缘故,在不同学者的研究中存在结果不一致的现象,要想获取更确切的结果,还需要更多大样本研究。在本文中,MBC 具有发病晚、发生率低的特点,患者局部肿块偏大,有向远处转移的风险,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的敏感度不高,治疗手段仍旧以参照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的常规疗法为主,疾病早期、腋窝淋巴结呈阴性对患者的预后更有利。因此对于此疾病,在手术之后可使用化疗辅助控制局部肿瘤,为良好预后提供基础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