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引领力提升研究

2020-03-12刘银军

甘肃理论学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网络空间网民马克思主义

刘银军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 哲学教研部,兰州 73007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1]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凸显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党的主导地位,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引领力成为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放在哪儿,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那就也应该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2]318我国网民人数急剧增长,进一步加大宣传思想工作在网络空间的力度,做好做实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引领工作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必然选择。同时,网络空间作为一个特殊的舆论场使意识形态工作的管控面临严峻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是一把双刃剑,一张图、一段视频经由全媒体几个小时就能形成爆发式传播,对舆论场造成很大影响。”[2]319因此,研究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思想引领方面面临的挑战,提升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引领力成为一项紧迫的课题。

一、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引领力的作用与本质

当前,我国意识形态总体上保持着向善向好的态势,但同时也存在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化等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消解和挑战。思想、文化、价值观是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传播的,网络空间的形成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场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给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带来更大的机遇和挑战,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引领力建设对于迎接网络空间带来的挑战有着极端重要的意义。克服挑战,抓住机遇,能够进一步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凝聚全国人民力量,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顺利发展。

(一)网络空间的特征及其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互联网是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以实现便捷通信和资源共享为目的的虚拟世界,是人体器官和功能的延伸,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发展。互联网正在发展成为一个新的社会空间,我们称其为网络空间。近年来,网络空间获得了迅猛的发展,是因为其鲜明的特征以及对人的发展具有前所未有的魅力。网络空间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具有虚拟性特征。所谓的虚拟性是指网络空间通过数字化对自然与人类社会生活进行人工仿制和再造,把现实物质世界抽象为虚拟世界的过程。这种虚拟性使人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一步引导人的发展的价值导向。二是具有开放性特征。所谓开放性是指网络空间作为信息交流的平台,是一个开放而不是封闭的系统,使网络主体在网络空间具有地位上的平等性,促进人的发展在自由而平等的价值导向中的展开。三是具有多元性特征。网络空间因多元而丰富,同时,也因多元而具有差异性,体现出多样化的意见表达,促进了人的发展的全面性。四是具有交互性特征。所谓交互性是指网络空间的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双向互动传播,交互性促进了网络主体间的共享与沟通,提升了网络的影响力,增进了人们之间的思想交流。

(二)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引领力的本质特征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命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引领力成为一个不证自明的命题被广泛关注,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成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必然要求。网络空间作为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引领力的重要场域更成为学界关注的重大课题。

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引领力是指充分利用网络空间特性,通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所蕴含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引领网民提升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能力。因此,提升网民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高度认同就是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引领力内涵的本质规定。这种本质规定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规定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领导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我国的指导思想。马克思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3]548马克思充分说明了意识形态领导权在一个国家的重要意义。同时,马克思也指出:“个人隶属于一定阶级这一现象,在那个除了反对统治阶级以外不需要维护任何特殊的阶级利益的阶级形成之前,是不可能消灭的”[3]553。马克思进一步强调了人在社会关系中的阶级属性,暗含了所属阶级思想和意识形态思想领导权的必然性。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这是在深刻把握我们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长期积累的宝贵经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创造的新鲜经验基础上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意识形态工作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一个新的境界。二是规定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的引导力。与以往传播不同,传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主要体现了以单向度和灌输性为特点的方式,网络空间则体现了以多向度和引导性为特点的方式。从方式上来说,网络空间多维交互和简捷便利的特性放大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传播的影响力,使其所形成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效应都趋于扩大化。从传播内容上来看,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多元性、交互性加速和深化了各种价值观念、思想文化、文明形态的碰撞和融合,容易淡化其思想理论边界,也容易使它的思想主导性边缘化,削弱其号召力。如果主流意识形态不加以引导,很难形成网民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的高度认同。三是规定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凝聚力。凝聚力是引领力的有效表现,引领力有无效果,看其最终结果能否凝聚人心、形成共识、团结力量,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提升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引领力面临的挑战与紧迫性

马克思说:“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能忽视思想的力量,忽视意识形态的作用。”[3]54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网络空间已成为亿万民众共同的思想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就能促进意识形态的良性发展,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就会影响及消解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4]43构建清朗的网络空间,已成为当下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引领力面临的紧迫任务。

(一)网络空间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引领力面对的挑战

网络空间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引领力处于内容与形式的多维境遇。网络空间特性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引领力面临政治认同、文化认同、权威认同、效力认同的挑战,对我国意识形态工作顺利开展带来影响。坚持问题导向,厘清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所面临的挑战,对于提升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引领力意义重大。

1.信息霸权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政治认同的挑战

网络空间的开放性使网络空间信息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人人共享,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但来自全球的丰富多样的信息在相当程度上往往会超出意识形态的边界。在同等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与图书、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具有更大的信息容量、更多的信息内容。每个信息本身都潜藏着一定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体现着多样化的意见表达,这种信息的共享从表面看人人平等,但其背后隐藏着对信息的主导和集权控制。在扩大传播的过程中,公众由于缺少理性的分析和研判,容易成为信息霸权的奴隶。一旦这种信息的霸权为别有用心的人所掌控,易使网民的政治价值观念扭曲,从而影响网民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政治认同,削弱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引领力。

2.文化渗透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价值认同的挑战

在全球信息的共享过程中,存在着多元思潮的交织,多种思潮在网络空间中大量传播,极易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到冲击。近年来,由于西方意识形态在网络霸权的编排下,各种反意识形态的思潮通过网络空间这个平台不断渗入。在网络空间的多元思潮中,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是最大的挑战。美国在其外交事务报告中就曾宣扬:“运用现代传播工具和传播技术,是有可能触及大部分有影响的国民——给他们提供信息、影响他们的态度……促动他们走上特定的行动方向。”[5]303

客观来看,20世纪重大的政治意识形态包括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民主、保守主义、国家主义、法西斯主义和基督教民主等。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它们是西方文明的产物。当两个国家相互交往时,它们不得不考虑因双方决定而造成的影响,以致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作为整体而行动,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存在于一个圈层当中,从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各国之间经济的密切联系一定程度上也伴随着意识形态的不断渗透,各国文化产品中潜存的意识形态以经济往来的形式互通进入。比如,近年来,美国大片里无不渗透着自由主义思潮,我国部分青少年一度掀起了美国大片的喜好狂潮。另外,除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之外,还充斥着其他多样化的社会思潮。这些社会思潮既不同于传统资本主义也不同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如虚无主义,看似保持价值中立,其实质则是表现着另外一种价值图谋。它们淡化和冲击传统意识形态的范式,对迄今为止人类的思想方式和认知方式提出了挑战。有研究表明:“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会造成我国主流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弱化。尤其是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背离的民粹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都是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进行反马克思主义的活动。当这些错误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等占据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时候,将会降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人们的影响力、说服力和公信力。”[6]近年来,随着自媒体的兴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各种媒体大力宣传蕴含有其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潮流。比如,雇佣网络推手,利用虚无主义思潮来扭曲我国历史和英雄人物;利用色情诱惑青少年,败坏其思想道德,导致部分网民淡化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因此,面对这种肆无忌惮的渗透,我们要不断加强我国的网络安全建设,提升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引领力建设水平。

3.自由意志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权威认同的挑战

从现实性的维度来看,网络成为人们便利自己生活的一种工具,表现出物质性的一面。也正是因为网络的物质便利性,使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空间作为虚拟的场域,也反映着现实世界的一面,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物理关系,这种关系以数字为符号构成了大数据信息。网络空间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表达方式,网络的虚拟性反映出人们的现实精神样态,这种样态在网络空间中或被缩小或被放大,具有主观性。这种被放大的主观性与现实世界的客观性形成强烈的反差,这种反差容易影响网民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权威性的认同。

第一,在网络空间中,各种信息都可以在此聚集,良莠不齐。单个个人利用网络空间来表达自己的精神思想诉求,这一诉求在公众平台上影响着其他网民,不加严管的网络空间淡化了人的社会责任而成为一种自然状态平台。在这一自然状态下,人们无所顾忌地表达着各种私欲,这种在虚拟中被放大的私欲消解了人们对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性的美好追求。

第二,在网络空间中,一些偶发事件和个别典型案例容易误导网民。一些情绪化、易被控制的网民极易被带偏,从而极易形成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自由市场。约翰·巴罗说:“工业世界的政府们,你们这些令人生厌的铁血巨人们,我来自网络世界——一个崭新的心灵家园。作为未来的代言人,我代表未来,要求过去的你们别管我们。在我们这里,你们并不受欢迎。在我们聚集的地方,你们没有主权。”[7]79从这一言论不难看出,网络成为人们任意释放绝对自我意志的虚拟场所和自由空间。在这个自由的空间中,非理性的自由言论容易削弱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权威性。

4.传播主体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效力认同的挑战

早期主流意识形态在互联网上的应用是从技术性或工具性的视角来发挥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化作用。互联网是当下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和教化的重要载体和工具,人们通过意识形态在网络平台的资源共享,让更多的人了解意识形态的政治认同和价值认同,以发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作用。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范围而言,主要是针对少数的从业人员和宣传机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责任落实较为单一和具体。一方面,网络空间的交互性形成的“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改变了传统媒体意识形态宣传的主体,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主客体关系被消解。“多中心化”的形成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对象发生重大变化,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提出更高要求。网络空间中的信息传播主体已经不再是之前的少数媒体从业人员,而是以原子化存在的网民,这些主体依据自身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知识架构去表达思想和价值理念,他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话语表达权。另一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引领力的挑战性还表现在各种不负责任的杂音、噪音,传播主体在网上表现出极强的交互性。这种交互性往往因其隐匿性而肆无忌惮,从而使意识形态责任主体的落实难度增加,各种不确定因素都有可能随时随地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形成影响,大大增加了舆论引导手段和管理手段的实施难度。

(二)提升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引领力的紧迫性

马克思说:“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精神的、意识形态的、历史的基础。”[3]9今天的网络空间已成为这个时代主要的社会经济结构的重要基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革,生产的高度自动化和大数据的共享,使经济的一切活动在虚拟与现实之间不断地切换。反映在上层建筑层面,意识形态也在虚拟与现实的不断切换中相互影响而变得更为复杂和多样。这种复杂性和多样性给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引领力提出更高要求。

1.网络空间的复杂性凸显了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引领力的紧迫性

网络空间已发展成一个既区别于现实空间又与现实空间相联系、相互影响的生存空间。它反映出互联网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从表面现象看互联网是一种工具,而从其实质看,它已然发展成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现在我们必须在这个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不断地进行切换。网络空间由于信息的传播量大面宽、真假难辨而具有复杂性,这些复杂性主要表现为,它综合了传统的传播方式,以极快的速度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游戏等使海量信息交互传播。这些特性增加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效果的复杂性,既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又给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带来严峻挑战。从挑战性上来说,这种信息的混杂容易淡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边界,容易削弱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引领力,这就使得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引领力更显紧迫。

2.网络空间的全球性凸显了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引领力的紧迫性

网络的日益普及,使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往、国与囯之间的关系变得愈来愈密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22网络空间加速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步伐,给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是我们谋划意识形态工作战略全局的出发点。网络空间的开放性给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带来了便利,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全球范围的传播,充分发挥网络特性,使主流意识形态能够抢占真理与道义的制高点,提升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在这个意义上,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建设有利于提高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但同时,由于意识形态本质的特性决定了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对峙与博弈,易使辨识力不强、世界观不稳的网民受不良信息和错误观点的影响和误导,导致其思想混乱、道德意识淡漠、社会责任弱化、行为失范等。因此,需要提升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引领力,以正本清源,赢得话语权。

三、提升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引领力的路径

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引领力所面临的挑战给我国意识形态工作带来重大影响,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引领力需要结合网络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网络特性带来的机遇,结合网络空间存在的现实问题,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引领力建设水平。

(一)全面加强网络空间规范管理,激发思想引领动力

“尽管我们确实极有可能拥有一个开放的、人人共享的网络,但仍有必要维护互联网的边界,并在这一新空间里构建防御体系。”[8]30进入新时代,全球化进一步深入,各国之间的交往愈来愈密切,网络空间存在的意识形态纷争、文化多元激荡、思想潮流错综复杂。在这样一个全球性网络的背景下,任何一个政党如果不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和领导权,就意味着其他阶级或政党的意识形态会渗透或占有网络空间。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引领力的功能作用,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要实现完全真正意义上的占有,就必须在网络空间规范化管理上加大力度,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2]318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必须打破网络空间的无序状态,进一步加强网络空间的规范化管理,不断完善网络空间中各种相关制度,强化网络空间中的舆论导向,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相关思想成为主流思想,使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成为主流世界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让网络空间成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宣传阵地。一是建立规范的网络空间净化制度,对各种错误思潮和杂音强制清除。二是建立网络空间的引导机制,对于需要澄清的思想和立场不稳价值思潮,要辩证地去对待,分类指引,有理有序有节进行疏导。三是利用融媒体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要特别重视、引导和监管新兴媒体,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自主选择、批判继承”的原则。

(二)抢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阵地,增强思想引领实力

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引领力首先离不开占有主阵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准确权威的信息不及时传播,虚假、歪曲的信息就会搞乱人心;积极、正确的思想舆论不发展壮大,消极、错误的言论观点就会肆虐泛滥。”[2]319占有是指占有权威、正确、积极的思想舆论,这些思想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下的思想舆论,在思想的引领、舆论的辨析、批判的反思上发挥其作用。从意识形态理论创新本身来看,一要回答好国情、党情、世情的历史生成,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辩证统一,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认识论等各种思潮对意识形态的干扰和影响,让其没有生存空间。二要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真正成为引领社会生活、主导时代风尚、解答时代之问,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主流形态。三要在话语体系的构建上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在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上下功夫,在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上下功夫,让更多国外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不断提升对外传播效果。”[9]

1.完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大众化体系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表达方式需要转化为大众话语,其宣传应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使广大群众易于接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要在网络空间中赢得话语权,其形式一定要趋向大众化,充分挖掘鲜活的日常生活事件,形成体现妙言至径、大道至简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魄、中国范式的语言体系。

2.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生活化效力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提高还有赖于人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提升。要充分利用自媒体时代具有正能量的网红、意见领袖讲好英雄、先进典型以及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故事。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领网民生活时尚和潮流,提升网民在日常生活和网络舆情中的辨析能力,引领网民深切感受改革开放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引领网民深切体会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引领网民深切体会党的领导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极端重要性。

3.引导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文化自信

一方面,我们要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网络空间的教化作用,从文化自信的角度去正确引导人们对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的高度认同。亨廷顿认为:“非西方人通过获得西方商品而变得西方化,但这只是昙花一现的时尚,并未改变文明者的基本文化。”[10]268中国具有5000年的优秀文化历史,中国文化已深深扎根于人们的灵魂深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更持久的力量,要充分发挥其在新时代意识形态引领力上的作用。有人说,当全球化模糊了国家认同的边界时,更多的认同将主要来自文化的认同,在全球范围内人们将更多地以民族文化来区别自己的种族属性,充分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认同,正确引领“四个自信”的树立与践行。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必须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另一方面,文化自信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建立在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讲的“两个必然”基础之上才能更加坚定,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自信建立在对必然趋势的信仰上,建立在对必然规律的理性基础之上。这个必然规律就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才能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更符合中国实际,才能更加坚定“四个自信”。

4.凝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价值观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更好凝聚社会共识,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必须加强网上正面宣传,下大气力做好人的工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空间引领马克思主义价值导向的作用。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在当代中国实践中的生动具体展现,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彰显着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体现着中国特色。在网络空间的多元思潮和价值观念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发挥统摄引领作用,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为辨析和批判各种错误价值观立杆树标。第二,马克思的价值观立足全人类解放,为人类谋幸福,关注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要在网络空间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民凝聚价值共识,提升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引领网民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能力。

(三)构建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引领力的全媒体格局

我们要进一步应用网络空间的信息成果,构建马克思主义思想引领力的全媒体格局。充分利用全媒体的现代化手段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力度是当前和今后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不断提高这项本领。”[11]336网络空间是一个具有复杂综合性的空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引领力的提升需要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的共同努力。

第一,充分依靠广大群众的力量。网络空间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他们是网络空间的参与者,也是剧作者。他们的思想言论都会影响人们对意识形态的认同,只有正确引领他们自觉地发挥意识形态的主体责任,形成在党的领导下广大群众主动作为的网络监督格局,才能真正发挥出意识形态思想引领力的作用。

第二,网络的引导和管理不能各行其是,要形成上下联动、主动作为、统筹兼顾的引领格局,在网络空间的引领上全国要下一盘棋。随着网络空间的发展,网民人数越来越多。习近平指出:“我国网民达到8.02亿,其中手机网民占比98.3%。新闻客户端和各类社交媒体成为很多干部群众特别是年轻人的第一信息源,而且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源。”[2]316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整合全媒体的力量已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

第三,网络空间的多元化利益诉求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最关注的现实问题,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引领力还取决于人民在现实生活中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时指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并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12]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价值立场决定了只有为人民谋幸福,才能真正提升人民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心认同。在网络空间反映人民至上的价值引领是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引领力的根本出发点。

猜你喜欢

网络空间网民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专题概要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军地联动共治涉军舆情 打造清朗网络空间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论网络空间的公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