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向
2020-03-12齐承水
齐承水
(东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沈阳 110169)
关注人的健康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话题,也是任何一个民族国家发展乃至人类共同体稳定、安全的根基。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立场,是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理论关切所在。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1]实现人民健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已经成为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卫生与健康事业的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依旧存在。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给我们带来了严峻考验,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英明领导和周密部署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取得了抗击疫情的全面胜利。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得到有效控制,国民经济和人民生产生活秩序恢复正常。这次疫情暴露了我们在应对公共卫生事件、保障人民健康方面的短板和不足。深入研究和深化学习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对我们积极应对疫情、维护人民的健康权益、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
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是在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形成的,也是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具体展现和当代发展。从理论渊源来看,它是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生命理论、健康理论和幸福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体而言,人民健康首先表现为有个体生命的存在,它是以人的生命的延续发展、实践过程、内在价值为根本前提的。在此基础上,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人民健康观、社会健康观的理论创新,是历史唯物主义健康观在中国的具体实践。习近平并非仅仅就人民健康而去谈论健康问题,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这在本质上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幸福理论为价值指引的。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生命理论
人的健康是以人的生命存在为基础的,没有人的生命存在也就无所谓社会的存在。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强调,要坚持生命至上和人民至上的思想,在坚持安全发展理念中确保人民生命安全,这事关我国改革发展的大局。何为人的生命呢?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的生命是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的双重统一。作为自然而存在的生命,人和动物没有根本区别,二者都是自然界的产物。恩格斯认为,自然科学断定生命的起源是通过化学途径完成的,现实的哲学也许能够解答这个问题,即生命是没有亲缘关系的、独立存在的自然界的产物[2]78。换言之,生命是蛋白质的存在方式和自然界的产物,不论是何种生命都遵从着自然界的新陈代谢。然而,在生命的演进发展过程中,动物仅仅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当作全部,人则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发展着自身的生命活动。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原因在于人能够把自身的生命活动转变成自己意识的对象和意志,人所具有的这种意识表现为生命活动并具有自身的独立性[3]162。这表明,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人们通过生产劳动、分工交往等实践活动来展现生命的本质。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生命存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离开了人的生命去谈论社会的发展是虚无的。“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3]519换言之,生命的需要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按照恩格斯的说法人的生存需要、发展需要、享受需要才会一步步得到满足。不论是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尼采的权力意志,还是伯格森以“绵延”为核心的生命哲学,本质上都没有超越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生命观。也就是说,马克思的生命理论立足于物质生产实践,是对虚假的、抽象的生命理论的扬弃。在此基础上,生命过程的展现体现为生命的实践活动,即人的生命的不断发展不仅仅停留在吃、穿、住等基本的活动上,关键在于要通过具体的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彰显生命的价值。动物按照自身的种的尺度和需要展现自身,相反人则能把固有的尺度作用于对象并能够按照人的任何一种尺度进行生产,即人懂得按照美的规律生产[3]163。按照美的规律来满足人的生存需要,这更进一步彰显了人的生命的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健康理论
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治国理政关注的焦点,是马克思主义健康理论鲜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曾认为,作为病态存在的资本主义社会是保障不了人民的健康的。原因在于,资产阶级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对工人进行了非人的折磨,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遭到了极大威胁。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引用西蒙医生的卫生报告时,就指出工人所住的地区是房屋最便宜、工作收入最少、排水沟最坏、交通和环境最差、水的供给不清洁的地方,在城市里还表现为空气和光的缺乏,工人在遭受饮食之荒时也会威胁着他们自身的健康[4]757。在资本逻辑的控制下,被污染的河流和空气、腐烂的蔬菜和肉类、潮湿的房屋等都是马克思笔下对工人生存状况的描述。因此,马克思认为工人首先应该维护自身的健康权益,并以阶级斗争获取这种基本权利。工人要坚持其在理论上的健康权利,在给资产阶级雇主干活时要避免一切有害自身健康的情况发生,即在工人的责任范围内进行共同劳动[5]101。毋庸置疑,工人的生命健康权在异化的资本主义社会是得不到保障的。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认为一个健康的人除了身体的健康,同时也要拥有健康的人格。有学者指出,马克思关于人的健康人格就表现在:有正常的生理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和能力,人的个性和爱得到真正的彰显[6]。以身体的健康为基础、健康的人格为核心的人民健康思想,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马克思进而认为,病态人格和异化的人的健康的出现,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展现。资产阶级生产方式总是矛盾的和对立的,他们提升自身利润的手段表现为:浪费工人的生命健康、压低工人的生存条件、对不变资本使用的节约[5]101。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工人阶级正是为了自身的健康和社会的健康而进行斗争,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表现为工作日的正常化和工作日界限的斗争[4]272。因此,工人争取更多的剩余时间、更好的工作环境和更健康的社会发展秩序,这是无产阶级应该为之奋斗的。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幸福理论
人民健康是实现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前提,离开了美好生活指引的人民健康是不完整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本质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幸福理论的具体实践,是指引人们拥有健康的体魄、人格的指路明灯。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幸福并不是建立在理性主义和抽象思辨基础上的,而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活实践。“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7]7然而,资产阶级所谓的幸福是建立在广大工人的不幸基础上的,常常表现为对资本贪欲的追求。工人的劳动是一种外在于工人的东西,他们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因肯定自己而感到幸福,而是在否定自己中感到不幸,他们不能够自由发挥自身的智力与体力,从而肉体受折磨、精神受摧残[3]159。这是工人在异化现实中的真实写照,劳动原本是获取幸福的途径,现如今却成为剥削和压制工人的残忍手段。这就意味着,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广大劳动群众要想获得幸福是极其艰难和奢侈的。
因此,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才是幸福的真正的主体,自由的劳动是实现幸福的途径,共产主义社会制度是实现人的幸福的保障。原因在于,私有制社会关系中的人是虚幻的、抽象的,只有建立在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这才是通往幸福生活的根本途径。习近平也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8]马克思认为,建立在劳动实践基础上的幸福,是人的本质的回归,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也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高度统一。简言之,人的幸福并非是资产阶级社会中的狭隘的幸福,而是一种建立在共产主义制度基础上的真实的幸福。在此基础上,人们才会拥有更多的剩余时间来不断完善自己,从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新时代的人民健康肯定是以实现美好生活的需要为目标的,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幸福理论为价值追求的,这样才能彰显人的生命的内在价值。
二、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
实现人民健康是时代的永恒话题,是中国共产党为之奋斗的重要目标之一。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是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理论关切,具有丰富的思想酿素和鲜明的价值意蕴。实现人民健康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价值意蕴得以彰显的过程。探寻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就是要把实现人民健康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提升人们对其价值的认同。
(一)以人民健康利益为基础建设美好生活
人民健康利益是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保障,其重点在于要以人民群众的健康为中心。随着现代性的深入发展,生态环境问题、社会加速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等影响着人们的健康,我们总是在不断消除健康障碍的过程中实现人民的健康。从目前来看,我们所面临的健康问题的复杂局面不容乐观,主要体现为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的推进,也表现为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从而造成多重疾病的潜在威胁[9]。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明确提出了要把人民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2020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习近平特别强调:“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第一位的,各级党委和政府制定周密方案、组织各方力量防控,采取有效措施遏制疫情蔓延。”[10]不难看出,以人民的健康为中心始终是我们党十分关切的。尤其是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实现人民健康、满足人民健康利益的需要已经迫在眉睫,这是我们党所必须面对并回答好的问题。
从根本上看,实现人民健康是为了让广大人民拥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从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换言之,人民健康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前提条件,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则为实现人民健康提供了价值指引。人民健康和美好生活在本质上是辩证统一的,都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内核的创新和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们有更多的获得感,关键在于让广大人民群众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1]。这就意味着,我国的社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已经实现了“哥白尼式的革命”。历史和实践证明,没有健康的体魄、健康的人格、健康的生活方式,幸福美满的生活对我们来说是虚无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的优先发展战略,为当代中国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提供了动力支撑。因此,要实现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转变,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完善全民健康教育体系,提升人们的健康素养[9]。简言之,建立在全民健康素养、全民健身基础上的文明生活方式,必定能推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二)以全民健康推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民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实现全民健康是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必然和价值遵循。从根本上看,全民健康是全面小康的试金石,全面小康又是全民健康的指引目标,二者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的现实语境中。“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11]2014年,习近平在江苏镇江考察时,就明确强调:没有全民的健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习近平关于全民健康的重要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全民健康涉及范围的广泛性。全民健康并不是实现部分人的、有针对性的健康,而是讲求全体中国人民的健康。第二,全民健康关注的是人们的全面健康。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强调不能因病致贫,要积极实施健康扶贫,要全方位、全周期保障和维护人民健康,提高人们健康水平、促进健康公平。[12]第三,全民健康的实现体现为一个过程。全民健康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实践性,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原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逐步实现。
进一步讲,全民健康在推动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一,从历史维度来看。人类每一个社会发展阶段都是以人民健康为推动力的,没有生命的延续和健康的体魄,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进步。第二,从现实状况来看。全民健康和全面小康的主体都是人民,全民健康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全面小康的重要内涵。“健康作为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本,既是人民福祉之本,又是社会生产力之基。”[13]第三,从人类发展前景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共产主义社会,全民健康和全面小康只是这个发展阶段的重要一环,如果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社会生活水平都不能得到保障,那么宏伟而庄严的人类理想将注定不会实现。历史和实践证明,人民健康和全面小康在本质上是辩证统一的,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实践改变现实的政治自信。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和全面小康的重要论述,本质上是对西方社会主义民主论的扬弃和超越,深刻诠释了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
(三)以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奋斗目标和价值理想,是贯穿于社会主义健康中国建设的一条主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始终围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12]在习近平看来,人民健康包含人民健康的身体、健康的素养、健康的人格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等,这些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不可或缺的要素。马克思曾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通过共产主义实践道路进行,从而扬弃异化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现如今,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实践,是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的生动展现。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首次明确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彰显了我们党的高度责任感,各级党委和政府应该把这项工程摆在重要位置,以实际行动促进人民健康[9]。深入理解可知,健康中国建设作为一项巨大工程,其鲜明的价值指向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在马克思看来,人们总是提出自己时代所能解决的问题,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健康中国建设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积累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也就证明:健康中国建设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究其原因,就在于我们仔细考察会发现,人们提出的是自身所能够解决的问题,这是建立在相应的、已经存在的物质条件或这种物质条件正在产生的过程中[14]。从这个意义上看,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的同时,也为促进人的自由发展、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习近平指出,体育在提升人民的身体素质和水平、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11]。因此,增强人民的健康体魄、提升人民的健康水平,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我们深信,随着健康中国建设的深入持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实践必将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从而开创人类健康文明发展的新境界。
三、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实践路向
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具有鲜明的现实指向性和独特的实践功能性,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观点的运用和发展。换言之,对习近平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理解,需要从理论思维转向工程思维,从而赋予其更为深刻的实践内涵。这深刻表明,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鲜明的实践性是其根本特性,基于实践基础上的人民健康重要论述反过来应该更好地指导现实实践。探寻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实践路向,就是要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规避人民健康的风险,推进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参与全球健康治理中贡献中国智慧、发挥中国力量、提供中国方案。
(一)以构建生命共同体来规避人民健康风险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中,疾病的发生和文明的进步总是相伴相随的,规避人民健康风险以促进社会的进步,是我们所共同期待的。毋庸置疑,对人民健康造成威胁的因素是多元的,其中人与自然的矛盾是不可忽视的。“人类疾病源自动物这一问题是构成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模式的潜在原因,也是构成今天人类健康的某些最重要问题的潜在原因。”[15]201从这个层面讲,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民健康的基础,而工具理性的自然观势必会影响人类的健康。尤其是随着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推进,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在此基础上我们所面临的健康风险也随之增多。习近平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体现在,大气、水、土壤等生态环境的污染,扭转生态环境恶化、提升环境质量是人民群众所关注的,这是‘十三五’时期需要推进的工作”[16]。因此,要把改善生态环境和保障人民健康有机统一起来。换言之,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一个民族人民的健康就失去了强有力的动力支撑,这个民族的文明终究是不会长远发展的。因此,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是规避人民健康风险的必然选择。
在马克思看来,坚持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辩证统一,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基础。质言之,自然破坏所造成的人类疾病的发生,本质原因在于人本身。“因此,让我们首先暂时把我们人类的偏见放在一边,从病菌的角度来思考疾病问题。要知道,病菌同我们一样都是自然选择的产物。”[15]203习近平认为,自然与人都具有同等的能动性,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类自己,就是对人自身的健康负责。“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保障,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基础。”[17]面对当代中国人民健康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与矛盾,习近平明确强调要通过具体的生态保护和治理措施,积极构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来筑牢人民健康的生态基础。人类生存和健康的基础是良好生态环境的存在,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严格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和完善关于人民健康的相关风险评估和检测,要对水、大气、土壤等生态环境问题进行防治,着力解决好影响人民健康的环境问题[9]。回归人与自然之间的本真关系,既拓展了人民健康的发展空间、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多元健康利益,也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推进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动我国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人民健康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必然。我国传统卫生健康领域出现了发展性的障碍,从理念层面到制度层面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2020年初至今,新冠肺炎疫情的应对过程暴露出我国在卫生健康领域发展的短板。习近平强调,“这次疫情已经暴露出了我们的不足,应当提高应对重大风险的能力,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同时在城市公共环境治理方面也有不足,要彻底进行排查整治和补齐公共卫生短板”[18]。面对十分严峻的疫情,要求我们继续总结和完善健康中国建设的各项机制,切实提升卫生健康治理的效能。
推进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在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机制改革。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首次强调要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6年,习近平又指出要推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不断成熟。2020年2月,在举国上下团结一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硝烟里,党中央总结我国抗击重大疫情的经验和教训,出台新举措,强调要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从而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19]。这意味着,人民健康的发展形势已经倒逼着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9]这就启示我们,要把人民主体性牢牢贯穿于人民健康事业的发展中,坚持人民主体性精神在社会主义卫生健康事业中的根本地位。
进一步讲,推进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实现人民健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多元公共卫生治理主体的作用。人们所面对的健康需要是多元复杂的,仅仅依靠卫生部门的单独力量,在某些时候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共识和力量。”[12]换言之,应该发挥和组织社会各阶层的力量,推进健康中国的理论与实践。第二,把创新作为公共卫生治理的内在推动力量。推进公共卫生领域的治理本身就是创新的表现,因此,我们要秉承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精神,让创新贯穿于公共卫生治理的全过程,并为之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第三,以法治作为公共卫生治理的基本方式。实现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是要进一步完善有关健康方面的法律法规[12]。这表明,健全的法律体系是公共卫生治理的保障,同时也要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统一。第四,公共卫生治理效能的提升要以人民健康是否得到真正满足为检验标准,从而保障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三)以命运共同体意识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
疾病的发生和流行总是伴随着人类文明而来,尤其是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过程中,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对整个人类社会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03年的SARS病毒、2009年的甲型流感、2014年的脊髓灰质炎疫情和埃博拉疫情、2015—2016年的寨卡疫情、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等,都成为国际性的公共卫生事件,对全球人民的健康造成了重大影响。习近平强调,“实现2030年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在全球交流互鉴中推进国际健康事业的发展与合作,原因在于人人享有健康是全人类共同愿景,也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20]。换言之,维护和实现全球人民健康的福祉,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义。有鉴于此,以命运共同体意识参与全球健康治理,才会打破阻碍人类健康的不利因素,凝聚世界力量构建健康和谐的人类社会,从而开启人类文明新发展形态。一直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在履行国际义务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国际社会中广受好评,充分彰显了我国国际人道主义和负责任大国形象[9]。
在习近平看来,参与全球健康治理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既提升了全球人民的健康幸福指数,也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积极践行。以命运共同体意识参与全球健康治理,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世界人民的健康利益为合作基础,实现中国和世界在健康治理方面的共赢。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是一个利益共同体,离开了利益逻辑支撑的健康治理合作是行不通的。诚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21]82第二,应该树立正确的健康价值观和健康伦理观。要改变传统的以西方国家个人主义价值观为基础的健康治理模式,把道德优先和人道主义救助融入国际合作中来,从而打造世界健康治理合作的新模式。第三,要科学运用对话机制、协调机制等方式,解决世界各国在合作过程中出现的分歧与矛盾。第四,要在健康全球治理过程中,努力提升中国在健康领域的国际话语权。“积极参与全球卫生治理,在相关国际标准、规范、指南等的研究、谈判与制定中发挥影响,提升健康领域国际影响力和制度性话语权。”[12]中国所倡导的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基础的全球健康治理,必将开启全球健康治理的新格局。
总之,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指南,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本指引。应当指出,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是习近平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在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方面表现出了深厚的价值意蕴。在此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实践功能,为健康中国建设和全球健康治理提供智力支撑和实践导向。“随着全球健康治理的变革,国际社会希望倾听更多的中国声音,借鉴中国经验,共同提升健康发展水平。”[22]以保障和实现人民健康权益为基础的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理论与实践,必将推动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的新发展,也必将推动人类社会文明的健康持续前进,从而开辟新时代中国人民健康事业发展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