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方提高“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能力研究
——以甘南黄河上游水系源区为例
2020-03-12刘巍文
刘巍文
(1.兰州大学 经济学院,兰州 730030;2.甘肃省民族宗教研究中心,兰州 730030)
一、引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涵[1]。党的十八大以来,“两山”理论逐步形成,并成为当前和今后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学术界对“两山”理论形成阶段、内涵外延、“两山”理论与扶贫、“两山”理论与乡村振兴、“两山”理论的实践模式机制及“两山”的相互转化等进行了大量研究,有大量研究成果可供参考。柯水发和朱烈夫(2018)通过文献梳理,将“两山”理论的总体发展轨迹划分为四个阶段:理论提出的思想萌芽阶段、理论发展的解读深化阶段、理论成熟的体系成型阶段和理论应用的实践操作阶段[2]52。秦昌波和苏洁琼(2018)提出推动“两山”理论实践的五大机制为绿水青山保护机制、“两山”转化机制、责任机制、生态核算机制和“金山银山”对“绿水青山”的反哺机制[3]148。唐承财和郑倩倩(2019)基于“两山”理论与绿色发展理论,构建了保护性开发资源、创意化设计产品、绿色化服务供给、多渠道营销、多元化社区参与、三权分离管理的传统村落旅游业“六翼齐飞”的绿色发展模式[4]985。雷明(2015)认为移民搬迁扶贫工程、光伏扶贫工程、旅游扶贫工程三大绿色扶贫工程,是围绕“两山”理论这一减贫思路提出的可行措施,是实现绿色减贫,可持续减贫的一条重要之路[5]203。齐骥(2019)研究认为“两山”理论提出适度开发、统筹发展、全域协同的发展理念,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城市更新与乡村复兴的均等均质发展,产生了重要的理论影响[6]21。胡咏君和吴剑(2019)以“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为切入点,认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内在逻辑表现为从微观上引导和规范经济主体的生态化,主要路径是生态税费、生态市场、生态补偿和绿色金融;区域绿色增长的内在逻辑体现为生态与“空间-产业-主体”转化、协同及反哺的正向循环,主要路径是空间规划、生态建设、环境美化、生态产业、传统产业生态化、高精尖产业、生态文化、生态制度、生态技术等[7]151。以上文献,对“两山”理论的经济学、生态学内涵的阐释及应用方面均有研究,这对“两山”理论进一步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及经济生态“双赢”的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但现有文献对民族聚居区域、江河水系源区践行“两山”理论有关问题的调查研究相对不足。
甘肃等民族地方的生态及发展问题,历来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期间,提出“八个着力”重要指示,其中一个着力是“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文明水平”[8]。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视察甘肃时指出,甘肃要完成好“两大底线”任务,其中一个任务即为生态保护任务,并做出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努力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9]的重要指示。2019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提高把‘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能力”[10]。甘肃甘南州是全省及西部重要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和民族聚居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的主体就分布在这里。同时,甘南州也是青藏高原“中华水塔”的重要构成区域,全州7县1市中,有5个县名跟水资源有关:玛曲系藏语是黄河之意、碌曲系藏语是洮河之意、舟曲系藏语是白龙江之意、夏河因大夏河穿肠而过得名、临潭因县址临近一潭水得名,水生态资源的丰富性可见一斑。甘南水系源区抓好当前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两大任务,关键在于践行好“两山”理论,提高“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能力。因此,调查研究甘南黄河上游水系源区践行“两山”理论有关问题,对于甘肃及全国其他民族地方、水系源区、生态屏障区践行“两山”理论、提高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能力均具有借鉴价值。鉴于此,以甘南黄河上游水源补给区为例,采取实地访谈及网络新媒体渠道等,对践行“两山”理论基本情况、“两山”理论同区域发展的关系、践行“两山”理论中存在的不足等方面进行了调研提炼,从4个方面提出进一步践行“两山”理论,提高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能力的对策建议。
二、践行“两山”理论基本情况
(一)对“两山”理论内涵的认识
甘南黄河上游水系源区各级政府及当地群众两个层面对“两山”理论的认识,基本能够反映整个当地社会对这一重要生态经济思想的认识概况。
1.各级政府层面对“两山”理论内涵的认识。甘南黄河上游水系源区地方政府层面上对“两山”理论的认识普遍较深刻,很多政府部门的干部认为以前民族地方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矿产、水电资源等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大、索取多,只顾及眼前的经济利益,对长远生态保护考虑不足,甚至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许多干部以2017年甘肃发生的祁连山生态破坏事件为例,认为该事件严重背离中央“两山”理论,影响恶劣,最能代表过去不顾及生态保护、“唯经济论”的错误观念。一些干部表示以前各级政府也重视生态保护问题,但是中央到地方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指导思想,因而在具体工作中往往造成经济和生态相互矛盾、顾此失彼的局面,而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从理论层面明确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可以实现“双赢”,这也更贴近、更符合甘南等地的发展实际,因为甘南有更多绿水和青山,有更迫切的发展需求。总体看,当前甘南各级政府部门能够自觉践行“两山”理论,在思想和行动上更加注重生态保护,运用底线思维,把生态保护作为底线任务,戴上了生态的“紧箍咒”。正如中共甘肃省委书记林铎在2019年11月就黄河上游生态保护所讲的“对甘肃来说,哪怕是牺牲一些GDP,只要能把黄河保护好治理好,就是对国家和民族最大的贡献”[9]。各级政府能够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更加坚信经济和生态能够实现“双赢”,这与以往相比是最大的进步。
2.当地群众对“两山”理论内涵的认识。由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表述极其简练,易于理解记忆,因此,甘南黄河上游水系源区的广大群众对这句话耳熟能详。在调研中除了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青壮年外,很多老人、妇女、孩子等也熟知这句话,能够准确流利地说出这句话,以及能够把这句话和生态环境联系起来。其中一些藏族群众认为,万物皆是因果关系,人与自然也是如此,有了“绿水青山”、新鲜空气,人们的疾病就少了,就会健康长寿,这就是财富。一些群众认为,“绿水青山”是众生生存生活的硬环境,而“金山银山”只是众生生活中的一种物品而已,任何众生都离不开植物和水,而金银财宝则可有可无,饿了不能吃,渴了不能喝。还有一些群众认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有保护好“绿水青山”,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有长远发展。总体上,甘南黄河上游水系源区的广大群众基本上都能够结合个人朴素的生态价值观来理解“两山”理论,认为生态就是最大的财富,甚至认为生态比任何财富都重要。
(二)甘南黄河上游水系源区践行“两山”理论的代表案例分析
1.案例一:“引洮”工程——甘南州的一河绿水转化为支持陇中干旱区发展的“真金白银”。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对“引洮”工程有关情况也进行了考察调研,作了重要指示。该工程位于甘南州卓尼县境内黄河第二大支流洮河九甸峡峡口处。工程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最早于1958年提出并实施,但限于当时物资技术条件很快被迫下马。之后江泽民、朱镕基、胡锦涛、温家宝等原国家领导同志视察甘肃时,均对“引洮”工程作了重要指示,并于2006年正式开建。工程建设目的是为解决甘肃陇中定西、白银、兰州等地的干旱缺水县区农村、城镇生活供水、农业灌溉及工业用水,因此被称为“圆梦工程”。目前已建成一期工程,工程水库容量为9.43亿m3,2011年开始陆续向干旱缺水区定西、白银、兰州等地的6个县区调水,涉及57个乡镇的155万人,年调水能力2.19亿m3,完全建成后(2020年)年调水能力达5.5亿m3。“引洮”一期工程主要受水区为定西市、兰州市及白银市的6个县区,引水对这6个县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显著效应,经有关研究估算,引水调水对受水区6个县区的第一产业发展、农村生活供水、城镇生活供水等方面每年产生的总经济效益约达4-5亿元。
甘南黄河上游水系源区的绿水资源在政府主导下,得到高效开发利用,洮河在养育了当地群众的基础上,通过引水调水方式进一步解决了外地干旱区域的用水困难。而工程的建设对当地库区及下游生态影响较小,2020年二期工程建成年引水调水量达5.5亿m3后,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24.3%,程度仍较低,库区的绿水青山依旧,调水不会影响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该工程对定西等干旱少水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很大促进作用,切实转化成了带动这些地区发展的“真金白银”。结合“两山”理论看,“引洮”工程确为甘南黄河上游水系源区“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一个典型案例。
2.案例二:碌曲县尕秀新村——从“好山好水好无聊”到“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位于甘南州碌曲县尕海镇的尕秀村距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尕海湖25公里左右,全村辖3个村民小组,共391户、1800多人,是一个纯牧业村。过去这个村基础条件差,群众住着帐篷,贫困户较多,按当地群众的话说“院子里都是牛羊,遍地都是牛粪羊粪”。2017年以来,甘南州将尕秀村确定为“全域旅游无垃圾样板村”,决定把尕秀村打造成“领先全省、示范全区、享誉全国”的全域旅游无垃圾样板村,充分挖掘当地丰富的生态景观,不断使全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7年,甘肃省提出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推进“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省上主要领导对此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尕秀村部分村民以这一政策为契机,以当地丰富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为依托,自发组织创办藏式牧家乐,深受游客喜欢,示范带动效益得到释放,周边村民纷纷效仿加入其中,从而激活了当地的乡村生态旅游业市场。目前,尕秀村旅游从业人员达400余人;8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以“扶贫帐篷”入股晒金滩帐篷城,通过贫困户30%、一般户40%、投资风险金30%的“334模式”进行投资分红,稳定带动入股群众持续增收,年底每户分红3600元左右;村集体经济解决就业岗位140多个,每人每年工资性收入1.5万元左右;牧家乐60多户,户均净收入达3万元左右。
虽然甘南黄河上游水系源区分布着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尽显“绿水青山”的柔和美,但并不是甘南所有地方的旅游都能够像碌曲县郎木寺、迭部县扎尕那等一样有名气,更多地方更像尕秀村一样,在平淡宁静中透着一丝秀气。尕秀村在生态旅游业发展中,积极探索践行“两山”理论,结合全省“三变”改革,将草原湿地等生态保护和乡村产业发展相融合,将草地生态资源变经济资产,将牧民变为股东,探索建立了长效利益分红和共享机制,从而使草场得到休养、生态不断改善、群众持续增收,在产业转型过程中完成了减畜,达到了草畜平衡,发挥了尕海湿地在黄河流域生态安全、水源保护以及生态旅游中的重要作用,初步实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赢”局面。该案例对于解决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中“好山好水好无聊”的痛点,创建可推广、可复制的生态旅游模式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2017年尕秀村被国家民委评为第五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单位),2019年又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
三、“两山”理论与水系生态区发展
从调研情况看,“两山”理论同民族地方的发展之间存在许多实际联系。
(一)“两山”理论与甘南黄河上游水系源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战略、定位相关
正如总书记所讲的,“我们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提高把‘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能力”。甘南黄河上游水系源区也不例外,在扶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制定、项目资金安排实施等方面,均以“两山”理论为重要行动指南。如近年甘南州持续实施“生态兴州”计划,在打造“全域旅游无垃圾示范区”等方面成效明显,并规划开展甘南州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建设工作。
(二)“两山”理论与甘南黄河上游水系源区的群众生活水平改善及管理服务等相关
如“引洮”工程的实施让甘南卓尼、临潭两县库区的上万名群众受益,同时引水也解决了定西等地上百万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由于水电移民还在甘肃新产生了一个完全由水电移民构成的民族乡——瓜州县广至藏族乡。再如当前甘南等民族地方的生态旅游业市场显著升温,还有许多类似“尕秀模式”的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成功案例,生态旅游业发展在提升民族群众生活水平的同时,还催生了一些乡村旅游公司、文化传播公司及第三方管理公司等,且进一步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传承等也产生了连锁带动效应,这些发展均是新鲜事物,甘南黄河上游水系源区在践行“两山”理论的实践中还将继续产生类似影响。
(三)“两山”理论与构建黄河上游各民族经济上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
如“引洮”工程中民族地区的一河绿水通过引水调水,在干旱受水区定西市等地,新发展灌溉面积19万亩,解决干旱区150多万人的饮水困难,切实转化为了支持这些地方发展的“金山银山”。这也体现出各民族经济上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包容关系。从“生态变经济”的角度体现了各民族相互依存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甘南黄河上游等水系源区类似的情况还很多,通过引水调水、水利发电、生态移民等,同其他地方的经济建设形成了相互往来和依存关系,为其他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力量。
(四)“两山”理论与形成民族地方和其他地方相互支援及生态补偿关系相关
调研中甘南黄河上游水系源区的干部群众、社会精英基本上有一种共识,他们认为,以往甘南等民族地方和其他地方主要形成了以经济援助为主的支援和被支援的“单向支援”关系,民族地方一般作为贫困落后地区都是被支援的对象。而结合“两山”理论看,民族地方虽然在经济上相对落后,但在生态并不贫困,近年甘南黄河上游水系源区通过主体功能区划分、生态水源地保护建设等,对全省、西部乃至全国其他地方等提供了优质的生态服务和生态产品,这对这些地方也是一种“生态支援”“生态支持”。他们认为,这就有利于形成民族地方和其他地方的“相互支持”及“生态补偿”关系,在这一关系中民族地方不再单单是被支援的对象,同时也是提供生态支援、生态产品、开展生态补偿的主体。
四、民族地方践行“两山”理论中存在的不足
(一)民族地方对“两山”理论丰富内涵的认识不到位
虽然总体上,甘南黄河上游水系源区对“两山”理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但也还存在诸如生态保护治理的周期长,在政府有限任期内难以干出政绩,虽然强调生态保护,但是经济发展还是第一位的错误认识。如2019年7月27日至28日,中央第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下沉甘肃甘南州督察中发现当地金矿等开采的生态破坏问题,指出甘南州玛曲县、夏河县绿色发展理念树得不牢,保护为发展让路的情况依然存在。在落实各项环境保护要求和生态治理过程中,心存侥幸、等待观望、得过且过,致使矿山采选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11]。同时,少部分群众也认为“光看山看水看风景”也不能当饭吃,为了保护生态不让上山挖虫草、限制放牧养牛羊会影响他们的生计发展等。
(二)民族地方 “生态变经济”的方式方法比较单一
过去这里依靠丰富矿产资源、水利资源开发利用的传统老路已经行不通了,许多过去的矿产企业、小型水电站等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生产均已关停,进而影响到民族地方的经济发展,GDP速度放缓,财政收入减少,进入阵痛、转型期。目前,甘南黄河上游水系源区主要确定以环境保护、生态旅游、藏乡旅游、民俗文化产业、藏中药材种植、特色养殖等为下一阶段的重点发展的绿色产业,但就目前这些产业发展状况而言,还存在科技含量还不高,层次较低,生态价值体现还不够,没有形成有较大影响的品牌以及一哄而上、重复雷同等问题,这要在一定程度上替代过去的矿产、水电、水泥等传统产能还需时日。
(三)民族地方治理生态的水平有限
近年,甘南等民族地区在开展“环境革命”、治理农村“脏乱差”,美化乡村人居环境,要求拆除临违建筑,一些农户院外及乡村道路两侧的旱厕、养殖、饲舍棚圈等被无偿拆除,也给群众日常入厕、养殖及储物等造成一定不便,对此一些群众认为民族地方冬季寒冷期长在院内建厕空气不好、水厕后期使用成本高等,对厕所改造的积极性不高。还有些群众认为很多农牧户院外的附属建筑物历史年份长,完全予以拆除的作法欠妥。出现以上问题,既有部分群众思想认识不到位的原因,也有基层政府生态治理能力还有待提升的原因,同时也由于对相关政策、工作的宣传和引导不足,群众对这些政策、作法的知晓程度较低,致使参与不充分。
(四)“两山”理论同民族地方全面发展的联系缺乏深度
在调研基础上,我们也发现并总结出“两山”理论与民族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战略、定位相关;与民族地方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管理服务等相关;与构建各民族经济上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与形成民族地方和其他地方相互支援和生态补偿的关系相关。但从具体情况中,甘南黄河上游水系源区对以上这些关系的深入思考和梳理还较为有限,主要将“两山”理论视为生态保护治理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而对其丰富的外延及同民族地方的深层联系、存在的交集等挖掘运用还不够。
五、民族地方提高“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宣传引导,提升社会各界对“两山”理论深刻内涵的认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仅有10个字,表述极其简练,易于记忆和理解。同时,其内涵却十分深刻,揭示出深刻的生态经济发展规律,蕴含着大道理,也被称为“两山”理论。这就要求对“两山”理论丰富、深刻的内涵、外延进行深入宣传解读,对民族地方应加强“两山”理论的宣讲工作,讲清讲透“生态变经济”、生态价值评估、生态和经济实现“双赢”的理论内涵及经典案例等,使广大干部在思想上进一步树牢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并不矛盾,两者完全可以“双赢”和“兼得”的新发展理念。对一般群众也要结合相关生态治理工作开展,深入浅出的进行宣传和引导,增强群众的知情权,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生态保护治理的积极性。
(二)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打造生态宜居之地
民族地方在生态保护及经济发展中,还需进一步提升“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能力,通过引进先进技术、设施、人才等进一步改造升级传统生产,支持发展生态效益好、生态附加值高的循环经济、现代化农业、生态旅游业及生态文化产业等。如在“厕所革命”中,应结合冬季冷冻周期长,管道环卫设施薄弱的实际,探索修建实用的“水旱两用”厕所等。特色农业方面,在现有高原夏菜等发展基础上,还应进一步向现代生态农业转型,采取有机肥料秸秆反应技术等,进一步改良土壤生态,提升农产品品质和生态附加值。生态旅游业方面,还应因地制宜,谋划新奇项目,这里为了同甘南州优质生态进行对比,举一个甘肃民族地方生态环境极差地方的一个例子,酒泉市阿克塞县原县城遗址博罗转井镇由于生态环境恶劣,于上世纪90年代末选择了整体搬迁,但即便原县城遗址如此荒凉的戈壁生态也有开发利用价值,现在这里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小有名气的影视基地,电影《西风烈》《九层妖塔》等外景均在这里拍摄,游客络绎不绝。
(三)深入挖掘“两山”理论与民族地方发展之间的联系,使“两山”理论和实践服务于民族团结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今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10],同样,今天我国丰富的生态环境也是各民族共同拥有的。不论从全国还是甘肃甘南州范围看,绝大多数民族地区是水系源区、生态屏障区,同时,为了生态保护治理,这些民族地区又进一步划分为相应的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核心区、缓冲区等,进而局部损失了一定的发展利益,而由此生产的生态保护效应和生态福祉,则广泛惠及更大区域及全国范围。可以说民族地方即便牺牲一定的GDP,只要保护好生态环境、生态资产就是对国家和民族最大的贡献。这也反映和体现出中华各民族和衷共济、休戚与共的关系,因此,在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各民族团结事业中,也应用好这方面的生态知识,树好这方面的生态典型,讲好这方面的生态故事。
(四)将践行“两山”理论同甘南等黄河上游水系源区保护,构建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有机结合起来
保护黄河、治理黄河、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甘南等黄河上游民族地方义不容辞、责无旁贷。“两山”理论的普遍实践,进一步证明黄河上游水系源区等民族地方保护“绿水青山”就等于在创造“金山银山”,保护好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的生态环境等就是最大的发展、最大的GDP。同时,黄河上游生态保护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及给全省、西部及下游广大区域等所贡献的生态服务是有价值的,变为了“金山银山”。因此,“两山”理论也是开展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水电开发补偿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应结合这一生态经济理论等,评估黄河上游生态服务价值量、保护治理价值量、补偿价值量等,尽快构建黄河流域生态补偿及水电开发补偿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