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俄罗斯学者理论视角探寻中华民族复兴战略的适切性

2020-03-12许凤才

甘肃理论学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全球化中华民族矩阵

赵 荣,许凤才

(1.湖北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2.辽宁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自这一梦想提出以来,我国学者便对其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分析研究。然而在世界话语体系中,这些内部视角的话语总不免有“自圆其说”“孤芳自赏”之嫌。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俄罗斯是一个集东方和西方、传统大国和新兴经济体于一身的国家。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之独特的发展经历,使该国学者对当今世界许多问题的认识和判断,较之欧美更趋客观与理性。因而,基于俄罗斯学者的相关理论视角,运用其最新的政治学和社会学理论成果,论证和阐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的适切性,不论对内、对外均具有更强劲的说服力。

“适切性”本是广泛应用于教育学领域的一个概念,表示教育目标与教育对象、社会需求等方面的贴合程度。本文将其转用,以表示民族复兴这一伟大战略目标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国制度矩阵要求以及全球发展趋势的适合性与贴切性。

一、民族复兴战略:契合中国人的环性时间观

中国和西方对时间的感知和体会确实存在较大的差异。西方文化深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坚信一种外在的、单一的线性时间观,视时间为一根没有尽头、不可逆转的直线。而中国基于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文化传统,则形成一种内在的、持续的环性时间观,视时间为一个螺旋式上升、循环式前进的环状。线性时间观只着眼于未来,因为过去的已经一去不复返,只能把希望和期待寄托于未来;而环性时间观则兼顾过去,因为过去是确定无疑的,而未来则充满了不确定性,确定的过去能够为不确定的未来提供指导和借鉴,正如管仲所云“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尽管近代以来,在西方思想的影响下,国内学界普遍认同并接受了西方线性时间观的科学性和便捷性,但笔者认为,不应据此否认中国环性时间观的客观性和逻辑性。从某种意义上说,环性时间观似乎更加符合宇宙万物的普遍发展规律:自然界的日升日落,月满月亏、寒尽暑往、潮涨潮息;生物界的昼夜作息、春耕秋收、生老病死、能量转化;物理学的电磁振荡、卡诺循环;化学的元素周期律;历史的分合兴衰……无不做着螺旋式的运动和循环式的发展。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说过:“整个自然界,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粒到太阳,从原生生物到人,都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逝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不息的运动和变化中……而运动着的物质的永恒循环是最终的结论。”[2]416-418由此可见,中国的环性时间观具有更强大的逻辑性和科学的预见性,也更多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相生相成。相比之下,西方的线性时间观似乎多了几分漠视自然的人类臆想。

一个民族的时间取向往往与这个民族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一般而言,历史传统悠久的民族注重过去,采取过去时间取向;而历史相对较短的国家和民族则往往采取现在或未来时间取向。”[3]一个只有短暂历史的民族自然也“无史可鉴”。中国环性时间观的形成,在康德拉绍娃看来,就源于中国源远流长、旷古悠久的历史文明。“当今中国经历了5000多年复杂的历史发展。如果包括远古的神话时期,中华文明的历史还可再往前追溯一千多年。中华文明绵延千古未绝、王朝更迭不断的悠久历史塑造了中国人对历史发展的‘永恒’感和规律性。”[1]46历史学本质上就是一门关于时间的科学。在这种历史永恒感和规律性的长期作用下,最终塑成了中国人的环性时间观。中国历史上采用的天干地支纪年法就是最好的例证。当然,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中国的环性时间观,绝非某些学者所认为的,是“在压扁了的平面圆周上原地跑步”[4]336,这种观点是否定中国进步的片面的历史观。实际上,尽管一个个历史过程循环往复,但往复回来的点永远比原来的点要高出一个层次,是一个曲折的、螺旋式的上升过程。即使自然界的循环也“不是循着一个永远一样的不断重复的圆圈运动,而是经历着实在的历史”[2]386。

“历史虽然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但总会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出现在当今人们的生活之中”[5],所以,在环性时间观的潜移默化之下,中国人不断养成了重视历史、重视传统、敬畏祖先、尊崇孝道的思想意识,不断强化了以史为鉴、以史为师、知古鉴今、以史资政的传统观念。俄国历史学家索洛维约夫(В.С.Соловьев)提出,在中国,过去对现在和未来拥有绝对的权威,这是中国文化的决定性特点[6]337。关注过去、重视历史的环性时间观可以有效激发历史强大的社会功能。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维系了五千年文明而没有中断的伟大国家,尊重历史、赓续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营养源泉。环性时间观可以助力我们,汲取历史传统的营养,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纵览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历史,可以说,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是中共历代领导人孜孜不倦的探索和追求。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新诠释、邓小平对“小康”意涵的新阐发、江泽民对“与时偕行”的时代化改造和胡锦涛对“以人为本”的思想升华,无疑都是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成功探索[7]。今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拓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宏大历史视域来看,这一梦想是时代的梦,也是历史的梦,是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现时代的映射。5000多年文明传承的滋养,170多年深重灾难的砥砺,90多年艰苦卓绝的追寻,70年艰难曲折的探索,40年改革开放的绽放,共同构成了我们理解和阐释中国梦的历史之维[8]。

然而有西方学者却把中国的民族复兴狭隘地解读为“让中国领导人回到18世纪的天朝”,解读为重蹈“民族主义和专制主义”的覆辙,解读为保守而落后的历史复辟。这些观点的产生,实质上就是“线性观=进步论”这一范式思维带来的对环性时间观的偏见和误读。环性时间观重视过去,但绝不是简单的回归过去,更不是守旧的复古和倒退。这里的过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关涉到家族、国家、民族乃至全社会的集体记忆,是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的美好重构,所以关注过去的真正目的是创造美好的未来。

只有不忘历史,方能开辟未来。在环性的时间观里,历史既可“鉴往”,亦可“知来”。它不仅是我们总结治国安邦经验、吸取治乱兴衰教训的“后事之师”,也是我们把握现在、开创未来的“前世之事”。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10]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个既回归、又上升的梦。它不仅有深远而厚重的历史之维,还有明确而清晰的未来指向。它以过去勾画未来,以历史的辉煌擦拭梦境的虚幻,让人们看清了希望的模样,真切地感受到复兴之梦并非遥不可及。毕竟“只有创造过辉煌历史的民族,才会对复兴有强烈的共鸣;只有经历过深重苦难的民族,才会对复兴抱有深切的渴望”[11]。中国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大部分时间都领先于西方。只是从近代开始,内忧外患之下,中国发展陷入了困境,落后于西方。所以,今后中国的强大与兴盛不仅是“新的崛起”,更是几千年来“主导大国地位的正当回归”,这一地位只是因“外来殖民主义剥削者而发生了暂时性偏移”[12]584。“兴”既古已有之,“梦”便不再遥远!“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制定,就是为实现民族复兴之梦而搭建的两级坚固的阶梯。

由表4中均值可知,在反应时指标D中,GNAT-1中“他人词+消极词”、GNAT-2中“自我词+消极词”、GNAT-3中“自我词+积极词”、GNAT-4中“他人词+积极词”,这四个内隐自杀意念测量操作部分中的反应时指标值D都明显小于其他测量操作部分的D值,即GNAT程序中存在着顺序效应.对D值与0进行单一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所有被试的D值均显著>0(P<0.001),即GNAT可用于大学生内隐自杀意念的测量[28].

由此可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在总结历史、推动现实、预判未来,符合中国人自古有之的环性时间观。实现了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有机统一,实现了“继往”与“开来”的高度融合,实现了对历史传统继承与创新发展的同频共振,是中国领导人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最新、最重大的实践和探索。这一梦想的提出有利于增强中国人的自信意识,凝聚中国人的精神力量,坚定中国人实现复兴梦想的信心和决心。环性时间观为中国“弯道超车”式的飞速发展提供了科学的诠释。相信在这一观念驱动下,中国人民定能遵循历史的规律,运用历史的智慧,走好今天的路,圆好明天的梦。

二、民族复兴战略:符合且超越了制度矩阵理论的纵横要求

“矩阵”原本是个数学概念,源自拉丁语“matrix”,本意为“母体,子宫、基质”,今天这一术语被俄罗斯学者广泛运用到社会科学领域。俄罗斯联邦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社会学博士基尔吉娜(С.Г.Кирдина)在批判性继承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数学和遗传学等各学科理论知识,提出了“制度矩阵理论”学说。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学研究范式与分析框架,这一学说得到了俄罗斯社会学界的广泛认可,甚至已被纳入俄罗斯一些大学社会学、政治学相关专业的课程计划。所谓“制度矩阵”,是指“历史上形成的调节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各领域相互作用的一种稳定的、基础的社会制度系统”[13]67。根据这一定义,制度矩阵包含一个纵横交互的严密而完整的坐标体系。

(一)横向坐标体系:五位一体,实现超越

从横向层面看,制度矩阵是一个社会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紧密联结、相互协调的水平系统。经济、政治、意识形态是构成社会制度矩阵的三大基本要素。其中,经济是整个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决定着社会财富的生产与分配;政治是实现经济有效运行的手段,通常决定一个社会发展的目标定位;意识形态是包括观念、思想、价值观等在内的一个宽泛的哲学范畴,主导一个社会的基本价值,是决定社会居民典型行为的显性或隐性的社会规范。在制度矩阵理论框架内,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三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构成了稳固的三位一体,从而确保社会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同时,稳固的一体化结构使社会形成了一个客观的自我保护程序,制度的正向变迁必须首先保证社会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间的相互协调,保证三者在不断合作与竞争中实现动态的平衡,否则会给社会带来混乱与动荡。

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的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完全满足甚至已经超越了“制度矩阵理论”这一横向要求。“现代化”一词原本来自西方,是相对于“传统”“落后”而言的,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从国际横向视角而言,“现代化”是指世界上欠发达国家不断赶超先进国家的过程。所以,长期以来,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生产力水平便成了判断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准。现代化由此也成了“不断接近西方社会经济状况的动态进程”[14]。但时至今日,西方的这一“现代化”标准已遭到明显的质疑。在俄罗斯学者舍甫琴科(В.Н.Шевченко)看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西方意义的现代化就存在明显的差异。西方的现代化更多强调工业的现代化,包括现代基础设施的建设、传统产业的升级、科技的创新等,更多追求的是经济层面的物的现代化。而中国所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旨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的综合性现代化[15]111。诚然如此,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具有更加丰富内涵的现代化,从来都不单纯强调对物质的追求,即便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也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一起抓,两手都要硬。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把“富强、民主、文明”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现代化“三位一体”的战略目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建设得以统筹协调,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向前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由此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飞速猛进,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各项制度正向迁移,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基于此,有俄罗斯学者提出,中国的现代化模式使“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各成分间达到了相当成功的比例”,所以应当将其作为“人类积累的普遍经验的综合体”[16]。

不止于此,为顺应时代的要求,满足人民的期盼,党的十八大更是与时俱进地提出了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五位一体”有机统一,统筹部署,齐头并进,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推进中华民族的整体复兴,力争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另外,这一目标与我国历史传统上的盛世标准也是一脉相承的,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时刻,不论是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还是清代的“康乾盛世”,绝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富足,还包括政治开明、社会稳定、思想活跃、文化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等多个方面。所以,中华民族的复兴也必须是多方面的一体化复兴。正如康德拉绍娃在《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一文中所说:“今天,中国要在保持自身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建设一个融经济效益、社会正义、法律秩序和既定道德规范于一体的综合性‘新社会主义’。”[17]33“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就是实现这一“新社会主义”目标的发动机和助推器。

由此可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标准符合中国历史的一贯追求,不仅远远超越了西方传统“物的现代化”的单一标准,也超越了21世纪俄罗斯学者“三位一体”的新标准,是一个具有鲜明前瞻性的目标指向,充分体现了中国领导人的高瞻远瞩和雄才伟略。俄罗斯著名汉学家、政论家塔夫罗夫斯基(Ю.В.Тавровский)在《习近平·新时代》一书中曾写道:“在我全面了解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概念及其相关论述后,我意识到,中国出现了一个非同寻常的领导人。因为,很显然,他领导这个国家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的问题,确保国家保持本已令人艳羡的惯性发展。而且还提出了在2021年和2049年实现两个广阔而长远的‘百年目标’,充分展示了新领导人的深谋远虑。”[18]12

(二)纵向坐标体系:家国一体,文明传承

纵向层面,制度矩阵理论是一个旨在确定社会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保持其一以贯之稳定态势的垂直系统。该理论认为,自古以来,任何制度结构的形成都有其最初的、基础的矩阵模式,它如同基因一样隐藏在整个社会结构当中,不因个人或社会群体的活动而发生改变。社会的变迁只是这一模式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再现或扩展。根据这一理论,社会进行的任何变革都必须符合历史矩阵模式的基本要求,否则很难获得成功,甚至付出惨重的代价。这一理论很好地诠释了教条式照抄苏联模式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的惨痛教训,也很好地诠释了全世界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一些新兴民主国家由于照搬西式民主体制而导致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的事实,因为这些做法都背离了本国历史上形成的基础的稳定的制度矩阵特点,因而受到了严厉的惩罚。

尽管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也曾犯过类似的错误,面临过严峻的挑战,但是党中央勇敢地面对现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重新找回了中华文明的矩阵轨道,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可以说,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所取得的丰功伟绩离不开中国厚重历史积淀的坚实支撑,离不开中华文明特色基因的薪火传承。所以,“关于中国发展的讨论如果不能和中华文明几千年传统建立起一种有机的关系,整个讨论是有问题的”[19]。毛泽东主席也曾教导我们说:“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20]534

那么,这份“珍贵的遗产”究竟是什么呢?俄罗斯学者康德拉绍娃在《中国文明制度矩阵》一文中,运用制度矩阵理论分析中国的文明制度矩阵特点时,曾明确指出,中国悠久历史的主要根源在于“国家本身”。她认为,与欧洲各类通过机构选举、公开评估形成决策的国家形式不同,中国的“国家”一词本就是集“国”与“家”双重内涵于一体,而且在中国的历史传统里,治国和治家相融共通。例如,中国古代多次修建的长城和中国家家户户修建的院墙一样,都是为了免除外人(族)的进犯和干扰;国家领导者对待人民也和家庭中的父亲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以为人民谋福利为己任,不仅对其当下,而且对其未来也要承担全部的责任。家国一体已经成为理解这个传统国家的关键所在[1]45-60。

康德拉绍娃的这种“家国一体论”正是中国“家国情怀”在认知维度上的一个重要体现,是中华优秀传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是历史传承给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家国之间组织结构相通,功能特点相似,管理模式相近,一体同构。《孟子》有言:“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自身。”(《孟子·离娄上》)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个人、家庭与国家三位一体,不可分割,荣辱与共,互利共存。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本质内涵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中国人的。个人、家庭、民族、国家之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道相望、同命相依。正如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所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21]由此可见,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传承了中国“家国一体”的优秀文化基因,彰显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也符合中国历史发展一脉相承的制度矩阵要求。相信家国一体、党民同心定能汇聚亿万华夏儿女的磅礴力量,共筑民族之魂,共圆复兴之梦。

当然,泱泱中华五千载,历史遗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数不胜数:“文明以止”“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知行合一”“实事求是”的致思取向;“民为邦本”“仁者爱人”的人文关怀;“协和万邦”“以德服人”的天下思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22]……这些都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基因。这些优秀的基因得以绵延数千年而不绝,在俄罗斯学者古米廖夫(Л.Н.Гумилев)看来,主要得益于中国传统的象形文字。古米廖夫认为,与赖于发音系统的表音文字不同,象形文字在语言发展过程中,语音虽然可能有所改变,意义所指也可能发生变迁,但源于实物图画的词形依然清晰可辨。所以,时至今日,中国人不但能直接读懂几千年前孔子、孟子等圣人先贤的至理名言,甚至对原始的甲骨文也能依稀辨认[23]165。由此看来,象形的表意文字具有强大的传承功能,连接着中华民族的过去和现在,稳固地支撑着整个中华文明的薪火相传。语言文字不仅是优秀基因的传承载体,其自身也属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值得我们敬承和弘扬。所以,中华民族的复兴首先应该保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真正复兴,因为中华文化中的精华是中国梦的根、中国梦的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文明制度矩阵纵向坐标体系里的一个个闪光点,滋养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

综上,从俄罗斯学者提出的制度矩阵理论视角来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横向体系上,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超越了其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三位一体的构成要求;在纵向体系上,重视历史、传承文明符合中国悠久历史一脉相承的基因特点,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经世致用的时代价值体现。以至于有俄罗斯学者表示:“跨入21世纪,中国已经完成了自己复兴的最重要条件——打破了历史和空间的彼此孤立,融入现代世界,并成为其一部分。”[24]172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时空结合,纵横交织,中国各方面的现代化建设得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润和给养,相信中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定能如期实现。

三、 民族复兴战略:切合全球化的阶段转型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机制的日益普及加之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全球化作为人类社会在全球范围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不断加深的一种动态进程,势不可挡。然而,近年来,英国脱欧、美国在特朗普上台后接连“退群”大搞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导致各类“反全球化”“逆全球化”思潮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扩散,人类世界的全球化进程遭遇到严峻的挑战。对此,俄罗斯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哲学科学》杂志副主编舍甫琴科(В.Н.Шевченко)提出了全球化两段论[15]106-108的新主张。

(一)第一阶段:以美国为中心的单极世界全球化

苏联解体后,美国以冷战的胜利者自居,成为无与伦比的世界中心。其所倡导的以自由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为根本特征的新自由主义作为“单一而万能”的意识形态也随之被主动或被动地推广到世界各地。人类社会由此进入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单极世界全球化。然而,不论自由主义及其追随者如何美化,乃至神化,现实已经证明: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并没有实现所宣称的自我调节、共同致富,而是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西式的民主政治也没有实现所宣称的自由平等、政治繁荣,而是使一些盲目效仿的国家陷入了转型危机、政局动荡。

尤其在近年以来,“以美国优先”的单边主义政策和各种制裁之举,甚至被俄罗斯学者直接称为“反现代”的“新野蛮”,并认为,这种以不平等为根源的“霸权式全球化既没有带来必要的和平与国际合作,也没有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使用和人类创造力的发挥。反而助长了一系列消极趋势的出现:政治的不可预见性,经济的危机,社会和国家之间的不平等、两极分化,冲突的加剧以及环境的恶化”[25]。所以,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的全球化遭到了许多国家日益激烈的抵制,甚至在美国内部也出现了质疑和批评的声音。曾宣称“历史终结”的日裔美国学者福山(F.Fukuyama)已明确表示,美国“民主衰退”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并且在相当长时期内无法解决[26]。而世界体系论创始人伊·沃勒斯坦(I.Wallerstein)更是坦言:“资本主义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阶段正走向终结”[27]。

其实,在不少俄罗斯学者看来,克里米亚的回归已经表明全球化的“美国”时代“已经终结”,即使“尚未最终坍塌”,也不过是拼命地“妄图苟延残喘”罢了[28]。尤其在此次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中,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捉襟见肘、自顾不暇的狼狈应对更是让俄罗斯学者坚定了这一判断。俄罗斯哲学副博士科里亚科夫采夫(А.Коряковцев)曾明确指出,“中国能够出色地防控冠状病毒,而欧盟和美国却疲于应对,这在事实上已经证明了‘动员型经济’条件下培育的社会制度和所谓‘优越的’新自由主义培育的社会体系之间,孰优孰劣”[29]。

(二)第二阶段:殊途共进的多极全球化

全球化本应是一个客观的、合理的、符合各民族共同利益的自然发展进程,不应由某个国家来操控,不应被某种意识形态所裹胁,更不应以民族利益的牺牲为代价。面对本国发展的困境,面对某些国家为实现本民族利益不惜牺牲全球化的霸权、强权之举,任何一个民族国家都需要“回归”其作为一个国家的基本职能,即保障本民族利益不受侵害。所以,回归民族发展道路,以本民族的发展促进世界全球化的进步,既是当前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全球化未来一段时间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舍甫琴科看来,今天的全球化事实上已经进入了从单极世界向多极世界模式转变的新阶段。中国、俄罗斯、土耳其、巴西、印度、伊朗等国与欧盟等跨国联合体一样,正在形成或已经成为多极世界中的一极。而且,目前全球化新阶段已经显现了几种特色鲜明的发展道路,如以伊朗为代表的维护国家神权制度的现代化道路、以印度和巴西为代表的具有社会民主倾向的动态发展道路,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些道路的共同特点就是按照各自的方式向曾经迷失的民族发展道路回归。由此,舍甫琴科提出了全球化新阶段的口号为“殊途共进”,即全世界共同进步,但各国发展的道路、途径、节奏等各不相同。而回归民族发展道路、结合本民族实际探索适合本国文明进程的特色发展道路则是这一阶段最显著的特点,也是推进当今世界多极化格局形成与全球一体化发展的一条有效路径。

当然,舍甫琴科强调民族发展道路绝不是提倡闭关锁国,反对全球化。相反,他认为,人类的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必然的发展进程。只是最近的现实需要赋予其他的东西以优先发展的权力”[15]108。舍甫琴科所说的“最近的现实”是指全球化转型的特殊时期,而“其他的东西”则指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即在当前全球化转型时期,需要优先考虑本民族利益,给予国家主权以更多的关注。这是任何一个负责任国家在面对民族利益受到霸权式全球化威胁后所作出的一种自卫式选择。同时,维护民族利益与参与全球化进程,在舍甫琴科看来,二者之间并非矛盾对立,完全可以携手共进。一个国家只要处理好内部改革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协调好内外发展各要素的平衡,完全可以保证国家在积极融入全球化经贸体系,推进工业技术、科技信息全球共享,参与世界普惠发展的同时,满足本国人民维护自身主权与平等的愿望,实现本民族发展的目标[15]107。以民族发展推动世界进步,以世界进步带动民族发展。这一做法在全球化转型时期既有利于纠正上一阶段积累的矛盾和缺陷、缓解当前全球化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也有利于催生全球化下一阶段发展所需要的新动力,推动全球化向健康、包容、可持续的方向不断前进。

四、中华民族复兴战略:推进全球化新阶段发展的典范

回首过去,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虽同处于全球化的大潮中,却既没有让自己淹没在“西方模式”的浪潮里陷入附属、落后的资本主义边缘体系,也没有罔顾本民族的文明历程让自己卷入“苏联模式”的漩涡中,而是紧密结合本国国情,独立自主地开创了一条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正是沿着这条道路,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走向了经济的飞速发展,走向了体制的日益革新,走向了国际地位的迅速提升,走向了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中国之所以能在融入全球化进程中迅速发展壮大,据俄罗斯著名汉学家、历史学博士别尔格尔(Я.М.Бергер)教授分析,主要得益于:一是拒绝休克疗法,采取渐进式融入;二是正确处理改革与开放之间的关系,内部改革之前不对外开放;三是不断强化改革开放的政策优势,尽量克服其弊端。这些做法使中国在融入全球化过程中,精心而严密地保持着自我,维护着自身的利益和主权[30]。今天,世界正处在新一轮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的关键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据国情、析时情、辨世情,审时度势地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这一目标既是指引中国人民面对风云变幻时局依然坚守自我的方向标,也是引领中华民族应对复杂多变世局依然保持定力的压舱石,确保我们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拨云见日、乘风破浪。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之初,曾引起国际社会的种种不解、猜测、误读乃至故意歪曲。然而,近几年中国的所作所为让越来越多的国家相信:中国的民族复兴战略绝不是“独善其身”的小算盘,而是“兼济天下”的大胸怀。面对亚洲和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国的慷慨出资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实力和责任担当;面对美国挑起的贸易争端,中国的不卑不亢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反对霸权、追求正义与和平的信心和决心;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召开,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开放的大门确实越开越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加之中国在世界各国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中的慷慨无私之举,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心怀天下的大国风范和包容胸襟;“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更是让沿线各国和人民得到了来自中国的实实在在的好处……以至于俄联邦共产党副主席德·根·诺维科夫感慨,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与之紧密相关的“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提供了除由美国财团控制的帝国主义全球化以外的另一种方案和选择[31]。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理念成为世界共识,越来越多的中国方案变成国际现实,越来越多的中国做法成为他国效仿的榜样。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华民族的复兴有利于推动经济的全球化、促进世界的多极化、维护文明的多样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是关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也是引领世界各国人民共商共建、互学互鉴、共进共荣的“世界梦”,中国梦与世界梦相融相通,高度契合。根据舍甫琴科的全球化两段论思想,中国的民族复兴战略完全符合全球化新阶段的发展趋势,是立足本国实际、坚定特色道路、寻求民族发展、以民族复兴携力世界进步的典型示范。

五、结语

任何伟大的思想绝不局限于一时一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虽立足本国实际,源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但依然经得起他国学者的理论推敲。从俄罗斯学者理论视角分析,这是一个纵可贯古今,横可亘中外的伟大而科学的战略构想。纵向上,这一思想契合中国人民自古形成的重视过去、古今结合的环性时间观,符合中国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文明矩阵特点;横向上,这一思想不仅符合、而且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超越了一般意义上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三位一体的制度矩阵内涵,切合全球化新阶段殊途共进的发展大势。透过“他者”的理论视角,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适切性与前瞻性,于内可以进一步坚定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于外可以进一步增强中国话语体系的世界影响力和感召力。

猜你喜欢

全球化中华民族矩阵
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全球化陷阱
初等行变换与初等列变换并用求逆矩阵
矩阵
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