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无菌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手术室护理管理对策
2020-03-11毛红艳
毛红艳
(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医院,北京 102401)
无菌手术在骨科较为常见,可分为创建术、修复术两大类,如脊柱固定术、四肢矫形术等。因骨科无菌手术涉及固定物植入,且手术显露面积较为广泛,患者在术后易发生切口感染,对手术疗效影响极大[1]。王天成等[2]对1780例骨科无菌手术患者实施研究,发现感染率为2.9%;王娟等[3]对1648例骨科无菌手术进行研究,发现切口感染率为2.79%。切口感染是骨科手术患者术后的常见并发症,相较其他科室,骨科的切口感染率偏高,且切口感染危险因素更为复杂[4]。为减少骨科无菌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发生、促进术后恢复,临床需加强对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的分析,并制订相应的预防对策。本研究旨在探讨骨科无菌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手术室护理管理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骨科2019年1~12月收治的1600例无菌手术患者。纳入标准:年龄>18岁;自愿接受骨科无菌手术治疗,且与手术适应证相符;无凝血功能障碍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无重要脏器功能异常;了解研究项目,且自愿参与。排除标准:临床资料不全;存在认知、沟通障碍;术前存在感染现象;术前1年内曾行骨科手术。其中男1049例,女551例;年龄:<60岁523例,≥60岁1077例;手术类型:急诊手术1077例,择期手术523例;手术部位:颈肩部及上肢995例,腰骶部及下肢605例。
1.2 方法
1.2.1 手术室相关资料收集 基于回顾分析法收集患者手术相关资料,包括手术类型、手术时间、手术位置、接台手术与否、手术出血量、抗菌药物使用、植入物使用、侵入性操作、备皮方式及手术参与人员等。
1.2.2 切口感染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判断骨科无菌手术患者是否存在切口感染。具体诊断标准如下:①表浅切口存在红、肿、热、痛感,或存在脓性分泌物;②深部切口存在局部深压痛,引流或穿刺可抽出脓液;③伴有不同程度的体温升高、白细胞与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或血沉加快[5]。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选logistic回归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调查结果 基于对研究对象手术切口的观察及病原学诊断,确定骨科无菌手术患者中发生切口感染8例,切口感染率为0.5%。
2.2 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骨科无菌手术患者切口感染影响因素有手术类型、手术时间≥2 h、手术部位、侵入性操作、接台手术以及有人员流动(P<0.05)。见表1。
2.3 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取切口感染为因变量,取经单因素分析确定的切口感染影响因素为自变量,赋值方式见表2。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有急诊手术、手术时间≥2 h、腰髋部及下肢手术、侵入性操作、接台手术以及有人员流动(P<0.05)。见表3。
表1 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n(%)]
表2 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变量赋值情况
表3 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 讨 论
3.1 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复杂 本研究可知,骨科无菌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率为0.5%,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包括急诊手术、手术时间≥2 h、腰髋部及下肢手术、侵入性操作、接台手术以及有人员流动(P<0.05)。急诊手术是骨科无菌手术患者发生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相关研究发现,急诊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率相较择期手术者偏高[6]。究其原因为:急诊手术时间仓促,未能实现对患者身体状况的全面评估,且在术前准备、设备储备方面存在一定缺陷,故切口感染率相对偏高[7]。本研究中手术时间≥2 h属于骨科无菌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与相关研究结论一致[8]。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切口显露时间越久,病菌落入手术区域的概率显著增大,加之患者机体抵抗力下降,故极易发生切口感染。腰髋部及下肢手术属于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究其原因为:头部及躯干血液循环较快,伤口愈合效果较好,而腰髋部及下肢手术创伤相对较大,且切口深、皮肤损伤严重,加之关节部位活动频繁,故更易发生切口感染[9]。侵入性操作是骨科无菌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与相关研究相同[10]。究其原因为:侵入性操作可造成机体损伤,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加之外界器械与机体组织存在直接接触,为病菌传播创造了便利条件,故相较而言侵入性操作患者更易发生切口感染。本研究发现,接台手术属于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且接台次数越多切口感染概率越高。究其原因为:接台手术间隙属于消毒盲区,人员及医疗物品更换会增大微粒、粉尘等污染物进入概率,易发生切口感染。此外,人员流动也会增大骨科无菌手术患者切口感染概率。究其原因为:术中人员流动对手术室病菌数量变化具有一定影响,且人员流动量越大病菌数量越多,术后0.5、2.0 h因人员流动手术室内病菌数达到高峰值,切口感染概率最大。
3.2 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手术室护理管理对策
3.2.1 切口感染风险评估 欧高文等编制的手术切口感染风险评价量表有助于评估骨科无菌手术患者切口感染风险。该量表包括4个一级指标,分别为患者健康史、术前准备、术中操作、术后护理;10个二级指标,分别为一般情况、术前用药、术前清洁、术前检测、术中环境等;27个三级指标,共63分。在手术完成后,护理人员借助手术切口感染风险评价量表实施评估,并结合评价得分分级,得到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如总分<20分,则低危,总分为20~40分,则中危,总分>40分,则高危,据此确定监护力度并参照评估表实施护理干预。
3.2.2 护患层级对应管理 根据护理人员工作年限、职称级别、临床护理经验划分层级得到N0、N1、N2、N34级。具体划分标准如下:①N0级护士。工作年限≤1年护士级,对骨科手术护理具有清晰的认知,能按上级护士指导完成相关操作者。②N1级护士。工作年限为1~3年护士或护师级,能独立完成基础护理、专科操作,并配合上级护士开展重患护理工作。③N2级护士。工作年限≥3年护士或低年护师级,能独立开展重患护理,具备临床带教资质,能积极配合上级护士开展护理管理工作。④N3级护士。工作年限超过8年护师及主管护师级别以上,能独立开展危重症护理工作,具备临床带教资质,且能主导开展科研工作。根据手术切口感染风险评价结果,结合护士层级划分明确护患层级对应,N0级、N1级护士为低危组,N2级护士为中危组,N3级护士为高危组。
3.2.3 护理人员规范培训 ①PBL教学——N0级、N1级护士。由N2级、N3级护士负责N0级、N1级护士培训,教学前向受训人员提出教学问题,如骨科无菌手术操作步骤、骨科无菌手术护理项目、手术切口感染表现、病原菌分布等,N0级、N1级护士结合教学问题,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结合临床护理经验,完善各问题答案;教学问题发布1周后,组织开展教学交流会,5人1组,结合教学问题进行讨论,逐步完善答案,并选取代表回答问题,由N2级、N3级护士对小组讨论结果进行评价,并强调骨科无菌手术护理要点、详细介绍重点护理操作、说明手术切口感染防控措施。②CBL教学——N2级、N3级护士。由科室护士长负责N2级、N3级护士培训,护士长选择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案例,对案例实施分析,明确切口感染病菌、感染原因,分析切口感染处置措施及效果,探究切口感染防控问题;基于文献查阅法搜集相关资料,据此完善切口感染防控措施,制订切口感染防控计划,结合专家征询意见改进临床护理,并通过临床实践检查其应用效果。
综上所述,骨科无菌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率为0.5%,且急诊手术、手术时间≥2 h、腰髋部及下肢手术、侵入性操作、接台手术以及有人员流动均为切口感染危险因素,需加强手术室护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