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化护理对急诊静脉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护理满意率的影响
2020-03-11蔡彩缎蓝金香钟彩梅
蔡彩缎 蓝金香 钟彩梅
(厦门市第三医院,福建 厦门 361100)
急诊输液室是医院重要的服务窗口之一,急诊静脉输液是急诊抢救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急诊输液室具有人员聚集且病情紧急,病情复杂,年龄跨度大,用药品种多,剂量不一等特点[1];患者及家属常因未能得到及时救治而情绪激动,患儿家属常因担心不能一次穿刺成功耽误治疗时间而精神高度紧张,如操作不当很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及护理纠纷。因此,急诊输液室护士如只单纯掌握静脉输液操作技术远远不能满足急诊患者的诊治需求[2]。要求急诊输液室护理人员要有高超的操作技能,反映灵敏,动作敏捷,良好的沟通能力,对患者进行全面、系统的护理,才能保证治疗迅速、高效,且保证治疗安全[3]。随着输液治疗护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对护理人员专业水平也有了更高的要求[4]。系统化护理措施能有效降低输液不良反应,提高患者对输液治疗的满意率。本文对急诊静脉输液200例患者分组后,通过不同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于2019年3~5月在我院急诊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100例,男55例,女45例;年龄5~78岁,平均(40.20±8.50)岁;疾病类型:肺炎12例,支气管炎2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28例,急性胃肠炎15例,结石疼痛13例,其他12例。观察组100例,男52例,女48例;年龄5~79岁,平均(41.60±8.20)岁;疾病类型:肺炎8例,支气管炎21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29例,急性胃肠炎16例,结实疼痛15例,其他11例;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
纳入标准:入选对象均为我院急诊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知情研究并签署同意书,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对比研究。排除标准:排除了合并精神障碍、恶性肿瘤、活动性肝炎、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护理人员热情接待患者,为患者安排床位或座位,告知静脉输液注意事项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为患者输液治疗、续瓶、拔针等。若患者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有不适感,护理人员接到反馈后应及时为患者解决问题。观察组患者行系统化护理,具体内容如下。
1.2.1 输液前系统护理 患者进入输液室,安排专人热情接待患者,评估患者病情,主动积极和患者沟通,及时为患者安排床位或座位,简单介绍输液室的环境、护理人员的工作经验、输液流程等,以减轻患者对输液的恐惧感及紧张情绪。输液高峰期,引导患者有序等待,将其安排于等候区休息,按照电子屏显示的排队序号逐一为患者治疗,由巡回护士负责管理,维持输液秩序。密切观察患者的动态,对高热、急性胃肠炎、疼痛等病情紧急患者给予优先办理手续,及时输液,在护士站做醒目的温馨提示,取得其他患者和家属的理解;对情绪不稳定者提前实施心理干预,安抚患者,稳定情绪。根据等候患者的数量及病情引导非紧急患者先接受其他检查或治疗,以电话或短信方式联系患者回输液室接受输液治疗。热情为每个患者办理输液手续,输液前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告知输液注意事项,签署输液知情同意书等。
1.2.2 输液中系统护理 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及时准确地根据医嘱为患者执行输液。穿刺时主动与患者沟通,转移患者注意力,减轻患者因静脉穿刺带来的痛苦。年龄较小患儿通过小卡通图片、贴帖子等奖励的方式,减轻患儿对静脉穿刺抵触情绪,操作动作快速、精准,提高穿刺成功率。对穿刺困难、小孩等不配合患者增加护士人手协助穿刺,对穿刺2次不成功者必须更换护士从新穿刺,必要时报告护士长。操作结束,带患者到座位,再次调节好输液速度,详细告知其输液注意事项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巡回护士加强输液巡视(每小时1次),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注射处皮肤的变化,如有无红肿痛渗漏等,以及输液速度、剩余量及针头是否脱落、移位等;并在PDA上扫描记录,对有异常者在其输液执行单上做记录并严格交接班。保持输液室的环境整洁、干净,指导患者舒适的、合适的体位,在输液室里播放轻音乐等,避免长时间输液带来的身体不适感。指导患者观察输液不良反应等情况,及时按铃联系护士处理。对有问题或需求的患者,及时了解,尽可能满足患者的需求,为患者提供饮用水等。加强健康宣教,制定常见病健康宣教手册,进行规范化、标准化、个性化的健康宣教。
1.2.3 输液后系统护理 输液结束,主动及时为患者留置针封管或将针头拔除。指导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置管的注意事项及拔针后针眼正确按压方式(垂直法):在拔出针头的同时,将拇指指腹按压在针眼处上方的输液贴上,指尖与血管方向一致,指尖指腹同时向下压皮肤,至少按压5~10 min,直至出血停止。输液结束后,观察患者无不良反应发生,再同意患者离开输液室。指导患者带好个人物品,必要时协助患者收拾物品,告知回家路上注意安全。根据患者疾病情况,指导患者回家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合理休息,提高自身免疫力[5]。
1.3 观察指标 记录静脉输液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6]:穿刺处红痛、发热、液体外渗/渗出、回血、针头脱落或栓塞;输液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两组患者对操作技术水平、服务态度、输液环境、治疗效果方面的满意度评分,每项评分(5分),满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护理满意度越高[7]。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统计学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明显低于对照组(13%),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 比较两组各项评分 从两组操作技术水平、服务态度、输液环境、治疗效果方面对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2.3 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满意度(97.00%)高于对照组(74.00%),差异显著(P<0.05)。见表3。
表1 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n(%)]
表2 比较两组各项评分(分,)
表2 比较两组各项评分(分,)
表3 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n(%)]
3 讨 论
静脉输液给药速度快,见效也快,是急诊患者重要的治疗方式[8]。急诊静脉输液患者病情紧急、护患接触时间短,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期望值高,但静脉输液给药为侵入性操作,在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护患配合、稍有疏忽或不当操作行为,很容易发生护理不良事件、事故,甚至给患者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引发护理纠纷。针对患者输液前、中、后不同时期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有效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急诊静脉输液工作的满意度[9]。本文对系统化护理对急诊静脉输液不良反应率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进行讨论,如下。
3.1 系统化护理的优越性 输液室护士只有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深化护理内容,实现规范化、标准化操作,对患者实行全面、系统的治疗护理,才能使急诊患者得到及时、有效、安全的治疗效果[10]。系统化护理干预属于系统的、科学的护理干预方式,对输液患者输液前、输液中、输液后各阶段实施全面护理干预[11-29]。治疗前系统化护理为患者提供心理疏导和口头教育,可以提高患者对疾病认知水平。患病后,患者内心会产生焦虑、紧张情绪,实施心理干预能够缓解患者心理压力,融洽护患关系;为患者讲解输液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的成功案例,减轻患者紧张情绪,取得良好的配合,提高治疗依从性及战胜疾病的信心。加强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培训,应用专科知识全面实施护理干预,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增加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治疗后系统化护理,通过良好生活方式、合理饮食、合理休息的健康指导,可以有效预防控制疾病发生,控制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3.2 研究结果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明显低于对照组(13%);从两组静脉输液操作技术、服务态度、输液环境、治疗效果方面对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且与他人研究结果一致。可见,系统化护理用于急诊静脉输液,具有积极的影响,对患者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会产生积极影响,增强患者战场疾病的信心,疏导不良情绪,积极配合输液治疗,从而提高治疗依从性。
综上所述,系统化护理用于急诊患者静脉输液治疗中,能有效降低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效提高患者对急诊输液室护理满意度,提高医院声誉,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