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的四种策略
2020-03-10俞湖辉
【摘要】本文论述开展文言文教学的策略,提出明确朗读要求、注重经验联系、适当引入对比、聚焦时下文化的教学建议,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关键词】文言文 教学策略 朗读 对比 思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45-0117-02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文言文,这些文言文篇幅短小,内容精悍,故事性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由于文言文的语言与现代白话文有许多不同,因此,从文言文入手,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渗透,以及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那么,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哪些方面呢?
一、明确朗读要求
从文言文的外显形式来看,它具有词汇独特、语法迥异等特点,甚至有一些文言文还会出现一些生僻字,学生不容易理解,朗读时也会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朗读之前提出明确的朗读要求,如:读准字音(遇到不会读的字或读不准的字,先把这些字圈点勾画出来,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加以解决)、正确把握停顿、区分重音和轻读、保持合理的语速、读出感情、读出韵味等。学生通过朗读可以积累文言文的词汇,初步触摸到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初步形成对文言文特点的认识,为今后深入学习文言文奠定基础。
以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课为例,由于它是部编版教材中的第一篇文言文,许多学生朗读时会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考虑到教材中的课后练习对学生朗读提出“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的要求,所以,教师应从学生的学情出发,采取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以及朗读这些句子是怎样进行断句和停顿的。而在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一课的文言文教学中,由于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朗读文言文的学习经验,在朗读层次上就应该与《司马光》一课中“跟着老师读”的要求有所区别,对此,教材中提出了“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要求,因此,在教学《精卫填海》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拼音和课下注释自主读通课文,教师只需要在一些关键字词和句子的停顿上对学生进行点拨指导即可,以逐步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相较于《司马光》一文中教师带着学生读的形式,教师读一句,学生跟着读一句,让学生在反复地跟读中对文言文的断句停顿等了然于胸,《精卫填海》一课的朗读要求体现了由扶到放,达到了让学生能够自读课文的目标。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只有根据不同的课文对学生提出不同的朗读要求,并能够紧扣课后练习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注重朗读目标要求在课堂的精准落实,才能有计划地培养学生朗读文言文的语感,提升学生朗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注重经验联系
对第二学段的学生来说,虽然他们之前没有正式接触过文言文,但是对文言文的认知并非一片空白。在图书馆、电视媒体、课外诵读中,他们大都或多或少对文言文有一些初步的认知与体会……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原始经验,教学时,教师要把学生的新旧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以促进学生对文言文这种语言形式的理解与感悟。
例如,在教学《司马光》一课时,有一部分学生已经有了阅读白话文《司马光》的经验,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熟知的白话文《司马光》入手,让学生讲一讲这个故事,从而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大意,感受文言文与白话文不同的语言形式。以“众皆弃去”一句中“皆”字一词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悯农》这首诗中“粒粒皆辛苦”中“皆”的意思,然后再让学生想一想“众皆弃去”一句中“皆”的意思,从而使学生明确它们指的都是“都”的意思。又如,《精卫填海》一文中“故为精卫”一句中“故”字一词的学习,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孔融让梨》一文中的“父问其故”和“温故而知新”中的“故”字一词,促使学生结合以前的学习经验来理解词语的意思。这样以旧知带新知,既激活了学生的原有认知,使学生获得了全新的学习体验,又降低了学习难度,提升了文言文的教学质量。
三、适当引入对比
在文言文教学中,要想让学生获得对文言文的深刻理解与认识,对比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在教学文言文时,教师可以选择与文本内容相似的资源,引导学生对比,使学生通过对比活跃思维,提升语文素养。
以《司马光》一课为例,课后练习三是:“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两方面展开对比:一是在学生对《司马光》的文言文内容有所熟悉的基础上,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聆听故事,从中感受文言文和其他课文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在仔细聆听和观察中,学生会发现文言文版本的《司马光》语言更加简练,语序上稍有调整,朗读起来有一种别样的韵味和节奏感。二是在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的情况下,教师把人教版白话文版本的《司马光》一文出示给学生看,让学生在再次对比中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进而对文言文的认识由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体验。
四、聚焦时下文化
文言文中选编的故事具有篇幅短小精悍、人物形象鲜明、情节简单等特点,有的甚至还带有夸张的色彩。这些文言文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是因为这些故事本身就具有经典的意味,值得学生细细感受和品味。但由于文言文距离现在较为久远,很多文言文的情感趋向和价值认知在如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因此,教学时要注重思辨,引领学生把文言文中的故事人物和蕴含的价值认知放在当下的实际生活中进行重新考量,让学生在思考和辨析中发现文言文的学习价值。
例如,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一文的课后练习中提出“人们通常在什么情况下赞扬精卫填海的精神”,要想让学生完成这个课后练习就必须明确两点:一是能够紧扣文本内容,从精卫的言行中提炼出人物的形象特点。二是要善于把精卫填海这种精神与学生当下的生活进行连接。基于此,教学时教师可以緊扣文言文中“溺而不返”“常衔”“堙于东海”等词语进行教学,并引领学生转换角色,让学生把自己看成精卫,从而为学生搭建发表看法的平台,让学生谈谈精卫为什么要“溺而不返”,“常衔”山石时它心里是怎么想的,“堙于东海”如此巨大的工程,是什么力量和毅力支撑它去做的。这样教学可以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人物“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从而使人物的精神品质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中。在辅导课后习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自己生活中的经历与精卫填海的故事进行联系,让学生从中提炼出两者的共性,并借助生活中的事件来理解精卫填海这个故事的真正含义。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把时下人们的一些价值观引入课堂,让学生思考和辨析:在现代社会中,有人认为这种不切实际的做法根本就不值得提倡,拥有这种想法的人最终只会“头撞南墙,血流不止”,你对这样的说法怎么看?教师以发展变化的眼光,把故事置身于新时代的社会价值体系中,让学生根据故事的新语境来思考、辨析,能引领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教学部编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教师要注重朗读指导,以及文言文之间的联系,并能够采取对比、聚焦时下文化的阅读方式引领学生思考、辨析,使学生在了解文言文独特的语言形式的基础上,为今后学习更深奥的文言文奠定扎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俞湖辉(1975— ),女,广西陆川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研究。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