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教育戏剧培养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

2020-03-10苏朝凤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演绎教育戏剧小剧场

【编者按】

在提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今天,语文教学仍然存在着学生缺乏体验、课堂缺乏生成、教学缺乏活力等突出问题。为此,南宁市第三中学成立专项研究课题组,开展了“教育戏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课题研究。课题组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将戏剧元素与戏剧方法应用于教学中,让学生在戏剧实践中达到学习目标,增强学习体验。课题开展以来,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增强了学科思维,提升了创新能力。经对比试驗证实,在语文课堂中运用教育戏剧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成绩。课题组深入探讨教育戏剧的应用方法,并积极推广研究成果,在全区乃至全国起到引领作用,如在广西公共频道上推广教育戏剧课《春之韵》《生如夏花》,并在南宁市多次上教学示范课,均得到较好的反响。

【摘要】本文论述教育戏剧的内涵及其在培养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方面的作用,提出运用教育戏剧的角色扮演、情境体验、专家外衣、剧本撰写、小剧场等策略促进学生运用与建构语言,发展思维,提升审美能力,加深对文化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教育戏剧 核心素养 演绎 体验 小剧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45-0062-04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分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是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实现,而目前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欠缺,如教学模式过于单一,课堂缺乏语言表达交流的情境,没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对语言进行建构和运用;在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独创性等方面不够重视;缺乏对学生鉴赏美、体验美、创造美的方法指导;在拉近学生与文化的距离方面缺乏高效的活动……基于此,本文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提出将教育戏剧应用于语文教学中,从而有效地培养初中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教育戏剧的内涵

教育戏剧(Drama in Education)起源于西方,最早将教育戏剧引入国内的是剧作家李婴宁,她认为,教育戏剧是一种将戏剧手段运用于教育教学的方法,即将戏剧的元素和方法作为教学的元素和手段,让学生在情景设置、角色扮演、即兴表演、主题深化、意义探讨等环节中,通过共同创造的戏剧活动和戏剧实验达到学习目标和教育目的。[1]教育戏剧可以使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方法、增强体验,获得发现与肯定自我能力的成就感。教育戏剧以其独特的价值理念和活动方式,为新课改三维目标的落实提供了解决方案。教育戏剧并不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的表演技能,而是通过创设情境、开拓剧场等指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生成、在生成中发现可能,创造新意义,教育戏剧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所形成的素养,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戏剧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在学校教育上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它所包含的知识和技能对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群、美五育大有裨益。[2]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教育工作者越来越普遍地将教育戏剧应用于学科教学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

二、教育戏剧在培养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方面的作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中要求:“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课标中还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各个方面的有机整合,表现在学生能够通过语文学习建构属于自己的语言系统并懂得正确使用语言,在交流、比较、分析、归纳、概括中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在体验、欣赏、评价中提升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增强对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与教育戏剧的教学追求相一致,教育戏剧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演绎,在演绎中发现自我,加强合作交流,促进深层次的思考。教育戏剧不仅注重学生知识的学习,还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观察、思考、想象、体验、交流、合作,在理解、对比、演绎中逐步建立自身的语文学科系统,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从而构建自己的价值观。

教育戏剧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随处可见。经统计,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六册课本中涉及教育戏剧这一方式的课后练习题及活动要求有37项(在课后练习题中的表现具体见下表),这也足以证明教育戏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应用是可行且必要的。

三、通过教育戏剧培养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

教师根据文体、主题等的不同,运用教育戏剧进行教学,能更好地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下面笔者将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论述通过教育戏剧培养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相互统一的,同样,教育戏剧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是仅促进某一方面的素养,而是同时促进几个方面的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的表达过程是一个人思维认知的过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语言的特点并懂得运用语言进行沟通和交流。教育戏剧中的角色扮演、即兴表演等给学生提供了语言运用的情境,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可以学会如何正确使用语言。例如,教师在教学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变色龙》时,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课本剧的表演,在表演中注意奥楚蔑洛夫在得知狗的主人的不同身份时的不同语言,指导学生了解奥楚蔑洛夫在面对狗的主人的不同身份时所使用的不同语言,引导学生理解在不同的场合所使用的不同语言。学生扮演奥楚蔑洛夫这一形象具有代入感,更能深刻地体验到语言的不同特点以及所产生的不同效果。又如教师在教学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这一课时,可以将文言文改为用现代文演绎的课本剧,从而演绎文言文版课本剧和现代文版课本剧,在对比、演绎中发现文言文和现代文的不同特点以及效果,从而加强对语言的认识及对语言的正确运用。此外,矛盾冲突是戏剧的关键特点,教师在应对、转述、辩论等口语交际中运用教育戏剧,创设矛盾冲突,鼓励学生在面对矛盾冲突时进行自我分析、合作、实践、探索等,在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中真正学会运用语言。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是一个人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以及由此拓展的思维品质。教育戏剧注重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验、感受并由此进行进一步的思考,辩论是培养思维的重要方式,教育戏剧通过场景模拟、情境再现多方面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例如,教师在教学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时,可以抽取两名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由其中一名学生扮演舍生取义者,由另一名学生扮演舍义取生者,让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厘清文章的論证结构,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舍生取义者为A,舍义取生者为B,具体对话内容如下所示:

A:我所想要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之事。

B:我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凡是可以获得生命的方法我都用。

A:我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所以当祸患到来时我不躲避。

B:我所厌恶的没有比死亡更严重的,所以当祸患到来时什么手段能用,我就用什么手段。

B:我知道你们这些圣人很高尚,你们比普通人有仁者之心,但是我并不在乎这些。

A:其实这样的羞恶之心谁都有,只是我们能够不丧失罢了。

教材要求学生掌握文章的论证思路,而学生翻译这篇文章存在一定的困难,采用这样的角色扮演方式,一方面可以将枯燥的文言文简单化,另一方面,学生在角色演绎和观看的过程中也能逐渐理解舍生取义中的“义”是每个人都有的,只是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既懂得了文言文的意思,又能很好地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教育戏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矛盾冲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文中的矛盾冲突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在两难的选择中进行思考,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批判性,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

“静像剧面”是指学生运用肢体呈现某一个静止的画面,例如在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演绎酒店的人取笑孔乙己的片段,并让演孔乙己的那名学生在摇头晃脑说一堆难懂的话时定格。这时学生根据这个画面进行思考,为什么孔乙己会认为“偷”和“窃”是不同的呢?从而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静止的孔乙己,从他睁大了的眼睛、涨红了的脸、额上绽出的青筋以及“满口之乎者也”中思考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追根溯源,调动脑海中所留存的知识,得出是封建科举制度影响了孔乙己的结论。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戏剧是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能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情节进行演绎有利于学生欣赏美、评价美、创造美。因此,教师在执教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关雎》《蒹葭》时,可以根据诗歌的音韵指导学生进行吟诵,还可以配上音乐,让学生进行现场诗歌书法展示等,结合戏剧的手段,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中感受诗歌的魅力,理解诗歌的内涵,进而加深学生对诗歌的韵律美、主题美的认识。

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将课文改编成剧本,从而赋予课文新的生命力。以学生比较难懂的文言文为例,教师执教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时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皓月当空、万籁俱寂时,苏轼和张怀民会聊些什么呢?将课文改编成一个小剧本,然后在班级内进行演绎。这样既能让学生感受苏轼由郁闷到自我宽慰的心理变化,又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现代文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见解,从而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

此外,戏剧需要剧场进行演绎,所以语文教师可以专门设计班级小剧场,定期组织学生演绎课内外文学作品。如学生在诵读教材要求背诵的课外古诗词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班级小剧场进行演绎。如,学生诵读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板块的《约客》后,可以在小剧场中演绎作者在细雨纷纷、蛙声一片的场景下久久等待客人时的情景,他或是在房间里踱步,或是趴在窗边听雨,又或是拿着棋子敲着棋盘发呆……观众们可以跟着剧中人一起沉浸在当时的雨夜之中,感受作者当时的心境。在诵读这首诗时,每名学生都是体验者,在观看和演绎中发现、体验、鉴赏、评价文学作品,从而更好地领略古诗词的美。

(四)文化理解与传承

教育戏剧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旨在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获得新的认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理解文化,鉴别不同的文化,从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专家外衣”是教育戏剧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指学习者以专业、全能的视角进行问题的解答。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讲解活动,指导学生担任讲解专家,由学生以专家的视角向同学们讲解,角色的转换让学生以另一种身份看待语文,丰富学生对文化的理解,进一步传承文化。

讲解活动的形式可以灵活地选择,开展答辩会是应用“专家外衣”的常见形式,在答辩会上,学生担任答辩专家,增进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例如,在执教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板块《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一场答辩会,让学生竞选答辩专家,并明确答辩专家应该对文化遗产有一定的认识,这样学生就会加强对文化遗产的学习,增强学习动机。学生当选了答辩专家之后,该生就要以全面、深厚的知识进行答辩,深刻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课后会更留心身边的文化遗产,有意识地了解和传承身边的文化遗产。

让学生担任导游也是应用“专家外衣”的常见方法。例如,在执教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古代的建筑文化,教师可以设置旅游情境,让一些学生充当导游,其他学生则充当观众,“导游”结合课文,适时利用图片和视频向“游客”介绍苏州园林的特征,在此过程中,饰演导游的学生对园林文化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而饰演观众的学生在倾听、体验的同时也进一步加深对园林文化的认识。

教育戏剧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是多维度的,教育戏剧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识别与记忆,在演绎中提升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思考辨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评价水平。教育戏剧的本质与语文教学的课程性质相契合,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教育戏剧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婴宁.“教育性戏剧”在中国[J].艺术评论,2013(9)

[2]李越挺.戏剧在教育上的路向[J].戏剧,1998(4)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教育戏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课题编号:2019A06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苏朝凤(1992— ),女,广西钦州人,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演绎教育戏剧小剧场
“数学思想”在教学中的演绎
丰富教学角度演绎德育课堂
教育戏剧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启示
小剧场
小剧场
从三个角度体现“Project单元”的教育价值
小剧场
小剧场
教育戏剧团体辅导对小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教育戏剧在智障学生情绪管理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