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教学角度演绎德育课堂
2016-12-26周海玲
周海玲
[摘 要]小学品德课堂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教学使命。其教育目的的特殊性决定了小学品德课堂演绎必须多样化、情感化,更加贴近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品德 演绎 德育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6-056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养成教育的主阵地。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德育功能得到了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小学品德教师要加快教学观念的转变,顺应社会变化和教育发展,适应儿童道德发展的复杂性,改变传统“重理论,重说教”的教学模式,积极将各类新型德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带到课堂中,从多个角度演绎德育课堂,提高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一、情境代入,强化感受
在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积极思维,启迪想象,更深刻地认识教学内容。同时,可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学习《上学路上》这一章节时,教师在课始先提问:“同学们,你们每天都要从家里到学校,但是你们记不记得住从家里到学校的路线呢?”学生都回答“记得住”,然后叽叽喳喳地说着上学的路线。教师继续说道:“大家真聪明,请大家用手里的彩笔把上学的路线图画下来吧,记得要把路上经过的红绿灯、商店、十字路口等标志物都画出来哦。”在学生画完后,教师让几个画得最好的学生上台汇报展示,并在展示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路过红绿灯、商店、十字路口的时候应该怎么办。
在这个课例中,教师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活跃学生的思维。而后在汇报展示过程中,教师加入了“路过红绿灯、商店、十字路口的时候应该怎么办”的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上学路上要注意交通安全,不能贪玩迟到。这样强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
二、明理导行,营造气氛
明理导行的教学方法是从传统语言讲解法演变而来的。它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在学习《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这一章节时,教师先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父母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付出了全部的关心和爱护”,然后说道:“同学们愿不愿意听老师讲个故事呢?”学生听到讲故事都很感兴趣,认真地听教师讲述。此处教师可以推心置腹地讲述自己从小受父母照顾的故事,也可以讲一些报刊上刊登的与父母有关的感人故事。教师讲完故事后,学生都很有感触,课堂氛围也变得非常温馨,教师这时可以让学生讲讲父母关心自己的故事,或者谈谈自己的感想体会,加深学生的情感认识。
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一直因枯燥、死板,致使学生情感体验差为教育者所诟病,而明理导行的教学方法则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适用于大多数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在这个课例中,教师先是点明教学内容,然后主导课堂进行,以口头讲解的形式传递信息。与传统说教教学不同的是,教师更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自己做起,推心置腹地为学生讲述故事,营造温馨、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引起学生的情感认同和共鸣,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
三、角色扮演,主动辨析
角色扮演是通过创设与实际生活相似的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在扮演过程中体会相应的情感和行为。角色扮演适用于故事性、行为性较强的课堂教学。
例如,在学习《他们需要关爱》这一章节时,为了教育学生尊重残疾人,热情帮助残疾人解决困难,教师采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手段,让一部分学生用手帕蒙住眼睛扮演盲人,然后提问:“假如你们在街道上看到有盲人,你会不会帮助他呢?”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会”,并纷纷去搀扶扮演盲人的学生,充当“盲人”的眼睛,扶着“盲人”走向目的地。接着,教师又让学生分别扮演了聋人、肢体残疾的人等,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形成尊重残疾人、帮助残疾人的意识。
在这个课例中,教师让学生分别扮演残疾人和帮助残疾人的人,让学生体验到了残疾人在生活中的真实困难,从而增进学生对残疾人尊重、关爱的情感,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能够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帮助残疾人的习惯。
总而言之,教师在课堂演绎中要更加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以灵活多变又富有情感的课堂演绎方式活化小学品德课堂,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辨析,使学生能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真正发挥小学品德课堂教学在学生德育培养中的作用。
(责编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