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湾城市群与粤港澳大湾区联动发展的路径研究
2020-03-10颜兰
颜 兰
一、“两湾”联动发展的现实基础和相互补益
(一)区位优势互补。
北部湾城市群毗邻粤港澳大湾区,地处华南经济区、西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与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相连,是粤港澳大湾区对内辐射西南经济圈的桥梁和枢纽,具备我国少见的沿海沿江沿边地理空间特征,拥有中国与东盟贸易合作最便捷的西南出海大通道,为粤港澳大湾区借道北部湾开展对东盟国家的贸易合作扩展了发展空间。同时,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高端制造业、科技创新、金融服务、现代服务业、新经济等领域发展比较成熟,北部湾城市群利用其独特的毗邻优势,在大湾区资源外溢辐射过程中享有优先权。
(二)人力资源互助。
图1 粤港澳大湾区辐射范围
“两湾”在人力资源互动方面有显著的相互促进作用。一是在在劳动力数量上,2019年仅广西每年流出人口中就有超过80%的目的地为广东,有超过700万劳动力在广东省务工①根据互联网数据整理,而且在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过程中,对熟练劳动力资源的需求持续增长,大量的务工人员可为北部湾城市群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提供熟练劳动力资源。二是在劳动力质量上,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优势突出,拥有着香港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一大批国内外顶尖高水平院校。2020年仅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达到60.3万,约占全国的15%左右②数据来源:https://new.qq.com/omn/20191110/20191110A055ON00.html。随着北部湾城市群发展不断壮大,粤港澳大湾区更多的高精尖人才将会随着产业转移陆续“入桂”,进而将会进一步夯实北部湾城市群的人才发展基础。在用工成本上,北部湾城市群明显低于粤港澳大湾区,除南宁、海口等省会城市年平均工资高于8万元以外,其他地市均在7万元左右③数据来源:根据各省市2019年统计公报整理,排名靠后的钦州市年平均工资比深圳市少差不多一半。与毗邻的越南相比,2020年越南最低工资每月307—442万越南盾(折合人民币927—1334元),远远低于北部湾城市群最低工资1280—1810元④数据来源:根据互联网及广西公布的2020年最低工资标准整理,另外,越南籍境外务工人员不参加中越两国的社会保障,无形中大大减少了企业的经营费用。
图2 北部湾城市群与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城镇单位非企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2019年)⑤数据来源:根据各省市2019年统计公报整理
(三)经贸合作互需。
北部湾城市群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等经贸合作核心平台,不断提升南宁的国际地位,强首府的带动效应正逐步显现。粤港澳大湾区经过40多年的快速发展,资本市场相对成熟,投资相对饱和,土地空间受限,劳动力成本上升,资金走出去的愿望日趋强烈,两地在投资上的合作水到渠成。2020年1-10月仅广西北部湾城市群六市“湾企入桂”已签约项目383个,总投资近6177亿元,其中开工项目205个,开工率达53.5%,预计总投资3512亿元⑥数据来源:根据互联网数据整理。CEPA先行先试政策助推北部湾城市群与香港地区贸易往来更为紧密,2020年1—6月南宁市对中国香港地区进出口总额146.77亿元,同比增长56.3%,占同期全市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34.6%⑦数据来源:http://www.nnnews.net/yaowen/p/3051995.html。中国香港地区连续多年成为南宁、海口、湛江等核心节点城市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
二、“两湾”联动发展的主要瓶颈
(一)经济总体实力相差悬殊。
北部湾城市群在经济综合实力方面与粤港澳大湾区存在较大差距。从GDP总量看⑧数据来源:这部分数据根据各省市2019年统计公报整理:2019年北部湾城市群GDP为20788.91亿元,仅为同期粤港澳大湾区GDP的23.9%,在“两湾”24个主要城市(县)中,深圳和广州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在北部湾城市群中,仅南宁、茂名以及湛江排名稍微靠前,其他城市依次位居末尾,其中海南省昌江县GDP为126.32亿元,不到深圳的0.5%。从产业结构看⑨数据来源:这部分数据根据各省市2019年统计公报整理:2019年北部湾城市群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6.87%,高于全国9.77个百分点,高于粤港澳大湾区15.2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0.02%,低于粤港澳大湾区11.24个百分点,产值占粤港澳大湾区不到20%;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两者相差不大,相比之下,粤港澳大湾区基本完成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逐步由制造向“智造”转变,而北部湾城市群第一产业占比较大,工业发展规模较小,结构层次较低。
图3 北部湾城市群与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GDP总量对比(2019年)⑩数据来源:根据各省市2019年统计公报整理
(二)交通互联互通相对滞后。
从交通布局看:北部湾城市群通往粤港澳大湾区的公路铁路分布不均,呈现“北多南少”状态,防城港、北海、湛江、茂名、阳江等沿海城市均未开通通往粤港澳大湾区的铁路,高速公路路线也较少。从铁路网看:北部湾城市群铁路网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在北部湾经济区六市中仅南宁至广东有高铁,设计时速仅为250公里/小时,北海和湛江相隔只有100多公里,由于没有直达路线,坐火车要绕行钦州、南宁、贵港等城市足足1000公里⑪。从公路网看:截至2019年底,粤港澳大湾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4500公里,核心区密度达到8.2公里/百平方公里,北部湾城市群中以广西为例,北部湾六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仅为1900公里,密度约为2.6公里/百平方公里⑫数据来源:根据互联网数据整理,其中玉林与广东茂名市、湛江市毗邻,均未建立起直通这两座城市的高速公路网,南宁至湛江、南宁经玉林至阳江等多条高速公路仍处于规划阶段,高等级公路比例仍需提高。从航空班次看:北部湾城市群发往粤港澳大湾区的航班班次除作为热门旅游城市的海口外,其他城市的班次较少,且多为“红眼航班”,不利于两地商务往来。南宁每日仅有3个航班往返深圳、2个航班往返广州,北海每日仅1个直达航班往返广州和深圳⑬数据来源:根据互联网数据整理。
(三)产业发展配套相对不足。
北部湾城市群大体上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很多产业发展基础较为薄弱。从产业链看:产业同质化比较严重,产业链不完整,尤其是在制造业中一些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存在“断链”现象,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做大做强。中小企业整体素质较差,本地配套能力较弱,大部分零部件需要到广东、湖南、山东、浙江等地进行配套,产业配套不足成为两地产业对接的重要掣肘因素。以广西玉柴集团为例,近年来在玉柴的供应商系统中,有80%以上属于区外,本地供应商占比不到20%⑭数据来源:根据互联网数据整理。从产城配套看:北部湾城市群产业园区建设大多仍属于初级开发阶段,以土地与初级设施供给为主,园区功能不完善,存在不同程度的资金紧缺、吸纳力弱等问题。此外,与园区相配套的医疗、卫生、文化、娱乐、餐饮、休闲等软环境存在缺陷,配套功能不齐无法满足园区员工生活需求。比如,北海市铁山港有港无城,地处于农村,城镇化水平低,离市中心较远,大多数项目规划或建设在偏远的农村,园区内的部分办学、医疗还是乡镇水平,交通,休闲娱乐等生活配套远远无法满足务工人员的生活需求,一定程度上影响大湾区企业以及人才入驻。
(四)政策优势效益不够突出。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颁布之后,云南、江西、湖南、贵州等周边省份竞相出台跨区域融合优惠政策,通过共建产业园区、优化营商环境、创新招商工作等方式,纷纷加大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力度,形成了强企业、争项目、揽人才的竞争态势。其中,云南省出台《云南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若干措施》等政策,通过实施通道联通、产业融合发展、科技协调创新等6大行动,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湖南省出台了《湖南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实施方案(2020—2025年)》、《关于主动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推进尝试空铁示范区的建议》等政策文件,从交通、产业、科技、生态、民生等领域进一步推进湖南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对接合作;江西省出台《江西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行动方案》、《江西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支持赣州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等政策文件,从优化营商环境、明确重点转移对象等项目着手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北部湾城市群目前出台的政策文件与其他区域相比竞争优势并不明显。
三、“两湾”联动发展的建议思考
(一)联手共推联动机制,加快完善规划编制。
充分发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联席会议、推进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实施联席会议制度、粤桂扶贫协作等机制作用,加速完善与大湾区工作沟通协调机制,建立常态化对话机制。加强北部湾城市群与大湾区之间重大合作事项的决策、推动和协调,特别是结合当前“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会同广东、海南做好本省(区)“十四五”发展规划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高度衔接的同时,系统总结《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北部湾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成效,联合向国家相关部委汇报沟通,争取国家层面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和北部湾城市群“两湾”联动发展工作,并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持续支持。
(二)联手共推交通建设,加快交通互联畅通。
以国家实施“两新一重”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北部湾城市群与粤港澳大湾区互连互通重大基础设施,完善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物流综合体系,进一步缩短与粤港澳大湾区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距离,打造同城化效应,加快分享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的扩大效应。谋划提出北部湾城市群重点项目建设并共同争取纳入国家支持。推动将南宁经玉林至深圳、南宁至合浦高铁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加密开往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的高铁及航线航班;推动柳州经梧州至广州、柳州经贺州至韶关铁路尽早开工建设,加快广西联通广东的高速公路网建设。加快珠江—西江经济带航道水运一体化建设和公路、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支持梧州市创建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建设以多式联运和智慧交通为主要支撑的集疏运体系。
(三)联手共推开放合作,加快构建平台对接。
北部湾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中三条主通道最终出海口,在对外开放发展上有着重要作用,可以此为契机,加快与粤港澳大湾区形成联动合作“走出去”,全面深化面向东盟、对接“一带一路”的开放合作,合力推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深入实施。推动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等平台与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广交会、高交会等对外合作平台强强联合,建立两湾会议会展合作交流工作机制,做大做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泛北部湾市长论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论坛等国际沟通平台,推进中国—东盟双向采购中心建设,拓宽两湾与“一带一路”合作渠道。
(四)联手共推科技创新,加快推进科技合作。
北部湾城市群要主动探索建立主要由企业牵头或参与承担科研项目的管理机制,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资源,强化与中科院、香港大学、澳门大学、中山大学等知名院校合作,签订科技合作协议,组建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院所的“两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科学研究、科技培训、技术咨询、产业孵化、产权服务等科技服务为抓手,重点培育一批具备较强竞争力的专业化研发服务机构和企业。依托各类科技平台载体,加大北部湾城市群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大力推动干部交流合作,探索建立经济区干部队伍到大湾区的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地交流、挂职机制,提高干部制度创新与政策执行能力。
(五)联手共推生态共治,加快推进人水共融。
相比较于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城市群具有天然的生态环境优势。粤港澳大湾区在经历了经济发展之后回过头将对生态环境建设以及生态经济发展将有很大的诉求。我们可以从生态联保共治的角度,合作共推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健全“两湾”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机制,推动两湾共同建立生态环保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区域环境发展基金,探索共建生态补偿、碳排放权交易、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水权交易等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合作探索低碳城市发展路径,建设一批废弃物综合利用试点示范工程和循环经济示范区,构建跨区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链。建设与粤港澳大湾区环保技术与产业合作交流示范基地,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环保产业技术、人才交流,同时推进水资源循环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