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团队护理模式在急诊脑卒中患者中的价值
2020-03-10瞿建红蔡春花
瞿建红,蔡春花
(上海市奉贤区奉城医院,上海 201411)
脑卒中是一种发病率高以及致残率高的疾病,且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会因神经功能障碍而出现偏瘫、失语以及感觉丧失等,导致患者无法正常行动,对患者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在对该疾病患者展开治疗中,静脉溶栓是比较常见的治疗方式,但是该药物治疗时间窗很短,所以在接诊后需要短时间内完成一系列治疗工作。多学科团队护理模式是一种科学且有效的诊疗模式,能够通过多个学科专业医护人员协作会诊制定科学诊疗方案,从而更好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共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150例该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时间顺序分为两组,其中2018年1月-2018年12月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急诊护理;2019年1月-2019年12月为观察组,实施多学科团队护理模式。性别中前者男性共有38例,女性共有37例;后者中男性共有39例,女性共有36例。年龄中前者的在56-82岁之间,平均在(69.00±11.50)岁之间;后者在57-82岁之间,平均在(69.50±11.58)岁。两组的基础资料比较没有意义(P>0.05)。
纳入标准:均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2];所有的患者和家属都对研究的内容了解,并自愿参加。排除标准:曾经或者现在有精神方面疾病者;有肾以及心等器质方面疾病者;恶性肿瘤者。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急诊常规护理,即:对患者生命体征展开密切监测;给予患者急救处理和常规检查。
观察组:实施多学科团队护理模式,即:(1)成立多学科团队小组:成员包括急诊科护士、急诊科医生、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监护室医生、影像科技师、检验科及时以及药房药师和介入科医生。(2)绿色通道开启:120接到病人求救后通知急诊,急诊科在接到急救电话后需要在五分钟内派出救护车,及时接到患者;护理人员需要在接诊3分钟内及时评估患者的病情,开启绿色通道,及时分诊并转送至急诊科,启动脑卒中应急流程,同时联系各个科室,最大程度上缩短治疗时间,之后由护理人员引导患者家属进行挂号和办理住院手续。(3)优化分诊流程:在接诊后立即通过专线联系神经科监护室医生,并通过电话联系多学科团队其他科室做好抢救和配合准备;急诊科医生需要对开具CT以及抽血等检查项目,并对患者生命体征展开密切监测;护理人员及时建立静脉通路,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吸氧和吸痰处理;神经科医生和急诊科医生需要在第一时间与患者家属进行交流沟通,告知其制定的诊疗方案;对于脑梗患者,需要在家属签署同意书,并经过CT检查确诊无脑出血后进行溶栓;治疗结束后将患者送往病房,并展开监测与日常护理。(4)康复训练:将患者腕关节背伸以及尺倾,肘关节屈伸90度,膝关节屈曲等,并帮助患者定时翻身,防止出现坠积性肺炎与压疮;帮助患者对着镜子做抗阻鼓腮、张口、空吞咽以及嘴唇旁拉等动作,增强口腔肌肉的协调性;指导患者做顶舌以及伸舌和卷舌动作,锻炼舌部肌肉;帮助患者逐渐展开床上翻身、呼吸训练、关节被动活动训练、肌力训练、坐位以及平衡性训练、站立训练。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成功率、护理满意度,其中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总分100分,其中满意为分数大于85分;比较满意为分数在30-84分之间,不满意为分数小于60分。总满意度=(满意+比较满意)/75×100%。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而治愈率和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格1。
表1 治疗后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治愈率、护理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多学科团队护理模式能够有效协调各科专业人员以及技术资源,确保护理的连续性,从而更好地提高护理质量,并保障治疗的有效性和顺利性[3]。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在接诊3分钟内及时评估患者的病情,开启绿色通道,及时分诊并转送至急诊科。其次,在接诊后立即通过专线联系神经科监护室医生,并通过电话联系多学科团队其他科室做好抢救和配合准备,第一时间与患者家属进行交流沟通,告知其制定的诊疗方案,在家属签署同意书后立即实施急诊溶栓治疗,从而保证治疗的顺利性[4]。所以对该疾病患者展开此护理方式,能够使急救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紧密联系,保证能够在第一救治患者,最大程度上提高治疗的有效性,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两组中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而治疗成功率和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充分证实对该疾病患者实施此护理方式具有良好价值。
综上所述,此护理方式在该疾病患者中有着显著应用价值,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提高治愈率与患者的满意程度,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