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区域化协同救治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护理应用
2020-03-10黄莉莉
黄莉莉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清远市人民医院,广东 清远 511518)
【关键字】区域化协同救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应用
前言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在传统救治过程中所采取的急诊救治措施往往无法很好地缩短患者的救治时间,因此必须要探究更加有效的急诊救治措施。本文基于此,选择了84例患者为对象,对区域化协同救治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主要选择了84例患者资料,将所有的患者随机分成了对照组(n=42)和观察组(n=42)。对照组男性28例,女14例,患者年龄范围在35岁至89岁,平均年龄为(66.83±5.67)岁。观察组男性32例,女10例,患者年龄范围在39岁至87岁,平均年龄为(64.24±5.29)岁。患者的一般资料经过分析后没有意义(P>0.05),能够进行分析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的急诊救治流程,观察组患者使用区域化协同救治措施,具体的内容为:1、培训:成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区域化协同救治小组,加强基层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识别与救治能力。2、院前急救:为患者开通静脉通道,在急救车中进行心电图采集,采取远程实时传输的方式提前将患者数据传至医院专家电脑中或者手机等等终端设备中实现信息共享,如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则指导院前医生或外院医生给予患者口服负荷量药物,对符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启动转诊,缩短患者滞留时间。3、转诊:患者发病时间高于三小时立即转运到院内的介入中心进行介入治疗,在转运期间对其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变化、心率以及心律。在此期间完成患者的术前准备工作,让介入中心做好相关准备。4、急诊:做好接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准备,胸痛单元抢救用物及急救药物每班清点,处于100%备用状态,接收患者后严格按照救治流程进一步完善术前准备,根据基层医院提供的病人资料配备好所需药物,节约患者的药物准备时间,做好启动导管室的准备,杜绝导管室占台现象。5、介入:介入中心在接收到启动电话之后,介入团队15分钟内到岗,进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包的启封。6、入院后护理:患者入院后需要对患者进行氧气支持,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提前准备好患者手术需要使用的药物以及器械,在患者手术卡紧向医生进行手术器械传递,一但患者出现生命体征异常情况必须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处理。7、术后护理: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实施心理干预,采取疾病知识宣教的方式多鼓励患者,疏导患者存在的不良情绪,提升患者治疗信心。此外,还需要依据患者情况对其采取镇痛治疗以及并发症预防护理,为患者制定饮食以及运动在内的康复训练方案,提升患者的耐受力以及抵抗力。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个组别患者就诊时间以及并发症出现率。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中数据处理使用软件为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使用%表示,x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t检验,P<0.05代表组别数据有意义,能够对比。
2 结果
2.1 两个组别患者就诊时间对比
对照组患者负荷量药物给药时间、导管室启动时间、急诊停留时间、D-to-B时间均长于观察组患者,组别间数据对比存在意义(P<0.05),具体如下表1。
表1 两个组别患者就诊时间对比(±s,分钟)
表1 两个组别患者就诊时间对比(±s,分钟)
2.2 两个组别患者并发症出现概率对比
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出现率高于观察组患者,组别间数据对比存在意义(P<0.05),具体如下表2。
表2 两个组别患者并发症出现概率对比[例(%)]
3 讨论
现阶段,我国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所采取的救护体制依旧完全依托于以往的急救体制送往各个医院,很多患者大多会就诊于基层的医疗机构,难以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1]。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的关键是尽早给予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恢复心肌组织的再灌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已成为治疗STEMI的重要方式[2-3]。为了更好地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节约救治时间,为患者采取区域化协同救治模式,能够显著缩短患者接受治疗时间,提升治疗效果。在本次研究中,对比两个组别患者就诊时间以及并发症出现率后发现,对照组患者负荷量药物给药时间、导管室启动时间、急诊停留时间、D-to-B时间均长于观察组患者;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出现率高于观察组患者,组别间数据对比存在意义(P<0.05)。
总而言之,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救治时,采取区域化协同救治方式,能够大大缩短患者救治时间,降低患者发生并发症概率,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