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全家去扶贫
2020-03-10文/
文/
清晨6 点,郴州苏仙区栖凤渡镇新民村3.33 公顷酥脆枣扶贫产业基地,扶贫工作队长李诚和妻子“全副武装”,用手中的电动剪不停地为枣树剪枝、抹芽。
“4000 多棵枣树,要抢在这段时间修剪完。多亏有老婆帮我,这一个星期,每天早上6 点到9点半,我们两口子准时‘上岗’。”李诚停下来,抹了一把脸颊的汗水,夸奖一旁忙得大汗淋漓的妻子,“枣树5 月打花,6 月挂果,只要后期管理好,能收获8000 斤枣子,按20 元一斤的市场价,可以为185 户贫困户增加一笔收入。”
今年50 岁的李诚是新民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刚好单位还要派一位扶贫工作队员,他向组织申请,把同在一个单位的妻子调过来,组成了扶贫“夫妻档”。
1994 年,李诚从湖南林业专科学校营林专业毕业,分配到区林业局,在林业战线一干就是26年。全区“哪个山头、哪个角落种了什么树种、哪个林区什么路况……”他了如指掌。2016 年,全区向贫困村选派扶贫工作队,李诚被选为工作队员。有人劝他,快50 岁了,女儿上高中,还去乡下劳神干吗?李诚笑着说,快到“知天命”的年纪,褪去了壮年时的浮躁,心里更多的是一份牵挂和责任。作为全市为数不多的“全国林业科技特派员”,到了农村第一线,脚下有了“新阵地”,肩上有了“新担子”。
新民村位于栖凤渡镇西北面,离郴州城区40 公里。全村21 个村民小组,共有769 户2546 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85 户634人,属于省级贫困村。村里山多地少,村民主要经济收入靠外出务工和种植油茶。
精准脱贫关键在于激发当地的“内生动力”,因地制宜发展扶贫产业。帮扶工作队来了,带来了技术和政策,也带来了致富的思路——着力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林业专家,李诚提出“山上种油茶,山下种水果,林下搞养殖”的产业经营模式。一方面,大力发展油茶传统产业;另一方面,组织成立香望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运作模式,带领村民种植三红蜜柚2 公顷,酥脆枣3.33公顷。
“新民村得天独厚的丘陵地形,很适合发展油茶产业。”李诚说,油茶是当地百姓增收的主打产业,工作队首先把油茶作为突破口,“把脉问诊”找穷根。去冬今春,争取省级专项资金,投入45 万元完成高标准油茶低改示范基地建设23.33 公顷,提供10000株油茶容器苗用于补植造林。
“经过低产林改造,产量肯定翻倍,可以达到150 至300 公斤每公顷。”李诚说。3 年前指导种植的良种油茶树,快人头高了,再过两年,山上的油茶树,就是贫困户的“绿色银行”。
“1 公顷油茶林收益最少2.4万元,光油茶一项,我家每年就有近百万元收入,对油茶产业我很有信心。”远眺自家承包的40公顷油茶幼林,油茶种植贫困户邓丁宝眼中充满希望。
山上的油茶郁郁葱葱,山下的酥脆枣和三红蜜柚长势正好,果树下鸡鸭嬉戏追逐。
家乡发展有盼头,村民们也开始“恋家”了。留在家的劳动力搞起了种植业和养殖业。贫困户邓风华就申请了贴息贷款5 万元,扩大规模养殖了10000 只鸡鸭。
10 点,从酥脆枣基地忙完,李诚又带着妻子来到蜜柚基地,指导村民修剪枝叶和疏果。“你看,这一枝就结了3、4 个果子,太多了,浪费养分,必须疏果、剪掉,不要舍不得……”李诚耐心细致讲解,妻子在一旁配合演示。贫困户刘贱凤不时点头,笑着说:“家里种了30 多棵柚子树,每年柚子吃不完,还卖了好几百块钱。李队长真是柚子树管理专家!”
刘贱凤一家四口,丈夫轻度残疾在外务工,两个女儿一个在上学,一个刚毕业。李诚帮助她发展林下养殖,既增加收入,又滋养果树。鸡鸭除草除虫,吃掉蚂蚁、白蚁,鸡粪还可以做肥料。
2018 年,因为女儿参加高考,李诚申请离开了扶贫工作队。今年,他带着妻子重新回到新民村,并担任扶贫工作队队长。李诚说,他也是农村出来的孩子,牵挂着农村的发展,特别割舍不下还没有脱贫的村民。油茶、酥脆枣、三红蜜柚,就像他的3 个“孩子”,他希望看着“他们”一天天茁壮成长,为村里、为贫困户带来更多受益。
村里的产业日益壮大,但季节性缺水问题牵动着李诚的心。今年初,李诚和镇村两级班子商量,从村里水库源头截取泉水,建立蓄水池,将泉水分流到各个村民小组,解决村民饮水问题。方案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可,目前,他们正积极跟踪项目手续办理进度,推动早日开工。
“爸爸是个实在人,乐于奉献,用自己的本领带领村民致富,是我学习的榜样。”18 岁的女儿李琳珺评价爸爸。受疫情影响,就读于浙江音乐学院小提琴专业的女儿开不了学,跟着爸爸妈妈驻村,上完网课,她总忙着为妈妈整理资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李琳珺说:“爸爸妈妈工作很忙,很辛苦,我多做些家务,也是对他们的一种支持。”目前,新民村已脱贫182 户629 人,余下贫困人口3 户5 人。
每天下午6 点半,村委会门口,李琳珺拉起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伴着鸟鸣虫唱和余晖,李诚和妻子静静聆听,悠扬的音符里,飘扬着一首炽热的散文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