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师院校师范生全科型教师认同感培养路径探究

2020-03-09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教书育人 2020年6期
关键词:认同感全科师范生

杨 慧 (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一 引言

自2006年在湖南开设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试点起,我国对全科教师的研究历经十三载,然而系统研究始于2014年8月《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的颁布。在美国、芬兰等发达国家,全科教师占教师总数比例高达半成以上,当前我国学者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全科教师基本原理、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课程体系建构和卓越全科型教师培养几个方面,研究维度和深度不足,仍有很大探究空间。[1]为从源头上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向农村教育补充和输送高质量教师,近年来国家提出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全科教师一部分来源于师范院校,但准入门槛过低,有些人出于功利心理报考全科教师专业,对全科教师甚至是教师行业缺乏认同感,这会对提高全科教师质量产生极大负面影响。知网上以“全科教师认同感”为关键词发现,全科教师的认同感培养研究领域很少涉及,因此本文将对全科教师认同感的培养进行探索,期以丰富我国全科教师理论研究,为卓越全科型教师培养提出合理建议。

二 认同感与全科师范生认同感

认同感即个体对其所属环境和群体关系的价值判断,是一种心理预期和满意程度。在自己所处领域有所成就的主观意愿如果得不到满足,将会直接影响行为效度。高师院校师范生全科型教师(以下简称全科师范生)认同感是指师范生对其所属学习生活环境、就业环境及其所处群体的价值判断和满意程度。全科师范生对学习生活环境及其所处群体的认同就是对其所处学校的认同,这种环境认同不仅包括物理环境,更多倾向于专业环境,因此把这种认同统一概括为专业认同感;对就业环境及其所处群体的认同一方面就是全科师范生对于未来成为教师群体一员的认同,称之为职业认同感,另一方面,现阶段全科师范生主要是农村教育的补充机制,农村是全科师范生就业的大环境,因此全科师范生认同感还应该包括对乡村文化的认同,称之为文化认同感。三个认同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专业认同是实现职业认同基础,文化认同是连接专业认同和职业认同的桥梁,职业认同感受到文化认同感的影响并反作用于文化认同感。

(一)专业认同感

专业认同感指全科师范生对所学专业的接受和认可程度,对其专业效能的价值判断,表现为用一种积极愉悦的心理状态去参与专业学习。包括专业素质、专业情感、专业愿景的认同。

1.专业素质的认同是指对全科教师专业知识特点和应具备素质、能力的认知。全科教师致力于培养全科型人才,专业知识、素质要求较高,需具备小学多学科知识和课程融合、开发的能力,有些人对全科教师的内涵理解过于狭隘甚至是误解,把全科教师等同于“各科都会”“全包型教师”等,又加之师范院校对全科教师培养模式不一,培养质量参差不齐。[2]

2.专业情感包括选择全科教师专业的初衷及热爱程度。如国家给予全科教师实行“免费培养”“包分就业”等优惠政策使一部分为减轻家庭负担的学生选择全科教师专业学习,他们本身对此专业情感掺杂着一些杂质,并非真正热爱。专业认同感影响个体的学习动机、目标、理念及品德等,从而影响培养质量,对全科师范生专业体系自身发展也是一大挑战。

3.专业愿景即对未来乐于从事所学专业的期望值。全科师范生的专业愿景直接影响其对未来从事教师职业的理念和道德品质。有些学生入学之后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但受到国家约束不能转专业,同时还要遵守约定定向培养6年期限,这给全科师范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使得他们未来就业规划产生迷茫、畏难心理。影响因素过多,本文不再赘述。

(二)职业认同感

职业认同感是指全科师范生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接受和认可程度,及其对全科教师社会期望的价值判断,分为职业归属感、职业效能感。[3]

1.职业归属感是指全科师范生个人对教师职业的价值判断及其在全科教师群体或教师群体的所属意识。职业归属感一定来自师范生个体对于群体的主观意愿。全科师范生作为准教师,如果他们的职业归属感不强,则会陷入被迫成为教师的两难境地。

2.职业效能感是指全科师范生对自己能否成为一个好老师的能力判断,这里指的是一种预判。全职师范生效能感不高,则会打击他们从事教师行业的意愿。

职业认同感不仅存在于职前,也可在工作中逐步形成,不仅要关注全科师范生从事教师职业的意愿,还应关注入职后的认同感,因此拟将全科师范生职业认同感分为职前认同感和职后认同感。全科师范生的职前认同感将与其学习观念、学习动机、学习行为等直接关联,职后认同感与其的教育教学理念、行为及师德直接关联,直接影响我国全科教师队伍质量和整体水平。良好的职业认同感将使全科师范生对于学习和教学保持热情高涨,反之职业认同感低下将会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在期满之后离校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不利于乡村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三)文化认同感

文化认同感是指全科师范生对于农村风俗文化、生活习惯及其存在价值的认可程度,包括对农村文化的适应性和是否愿意留在农村继续教学的意愿。主要包括组织制度认同、风俗习惯认同、情感价值认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农村学校逐渐显露出小规模化的态势,全科教师能够有效解决农村小规模学校超编缺岗、师资短缺、质量低下的困境。[4]面对相对薄弱的教学和生活环境,全科师范生必须要对农村文化有很强烈认同,对当地的人文环境有一定程度热爱,能克服语言和生活习性的障碍与学生们有效交流。其次,全科教师一般要做到打破课程界限,实现跨年级跨学科的教学,在农村“一师多科”已成为常态,只有真正发自内心的认同和热爱才能在巨大压力面前坚持下去,才能从根源上杜绝教师流失。因此文化认同感的培养也是莫大考验,特别是对于来自城市的全科师范生来说,由于缺少农村文化浸润,能否与学生建立起良好联结是一大考验。

三 提高全科师范生认同感的对策建议

全科教师起初是针对农村教育的现状而选择的缓和之计,现实生活中很多全科教师都是被迫全科。秦玉友指出城乡学校布局将会进入缓慢变化阶段,农村小规模学校将会一直存在且增加数量会放缓或趋向稳定[5],且国家在提出培养全科教师后又提出培养卓越型全科教师,这两种迹象表明我们应该挥别被迫全科的历史,使之成为一项卓越教师培养的基本模式,让更多的全科教师主动成为全科人。因此作为全科教师的主要补充路径,全科师范生的培养至关重要,全科师范生认同感是实现其向卓越全科教师转换的充要条件,应从全科师范生三种认同感的培养机制来考虑。

(一)全科师范生专业认同感培养路径

1 加强全科师范生对于专业内涵、价值的理解

师范生要明确全科教师绝不是“包干教师”,“全”不是指各科都会的全能型教师,而是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个体发展等的全面性。全科教师作为综合能力较强的教师群体,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成长的启蒙者和社会化的引领者。专业知识不是学习小学所有科目课本知识,专业素质也非学会各科教学法。除基本职业知识、技能外,“全”要求他们通过专业化学习,能在教学中综合运用多方面知识,融合各科特点和学生发展的特点,以融合思维和能力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教书育人活动。很多师范生把全科片面理解,反而对于全科教师望而生畏,缺乏认同。当进入全科教师专业进行学习时,全科师范生就要在脑海里构造出一种全面发展思维,通过专业学习,要达到何种能力一定要有清晰定位。

2 专业课程设置要兼顾学习者发展需求

全科师范生的专业课程设置是否合理,能否满足实际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专业认同感也会有很大影响。若课程设计过于枯燥,教师教授方法较为传统,专注书本,使全科师范生无法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学习。因此课程设计时应以融合思维培养为前提,结合师范生兴趣和需要,开设灵活、广泛的课程。改变“单向授受”的模式,可采取案例讨论法、模拟情景法等,让大学课堂当成为一个思想碰撞的“研究坊”。其次,还应根据师范生的特长和兴趣爱好,开设多样化的选修课程,使其发挥所长,如对舞蹈有兴趣的可参加舞蹈课程,擅长音乐的可参加音乐课程等。

3 确保全科教师培养的底线要求和多样性

针对全科教师培养模式理论不足的现状,要加大全科师范生的专业认同感还应加大对全科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在培养时须要兼顾底线和多样化两个原则。多样性诉求出于各地经济、文化等差异,统一培养模式可行性不大。而全科教师标准过于理想化,因此在实际培养中应确保底线,采取可量化、可评估的方式,建立行动研究模式,定期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反思全科师范生培养的不足,开展试点工作。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探索全科教师能力结构模型,加强培养的科学性。

(二)全科师范生职业认同感培养路径

1 开足职教课程,加强立德树人思想渗透

缺乏职业认同感一部分源于对职业认知、定位不清晰。通过职教课程,让师范生对教师职业有所了解,对全科教师的职业内涵特征有深入了解,以便其培养其归属感和责任感,可让已就职师范生回校举行讲座或答疑等。其次,立德树人是教师行业的行为准则,应成为全科师范生行为纲领。全科教师的思想品德关系到我国未来农村教育质量提高进程,因此,应通过各种方式对师范生思想进行滋润,增强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

2 营造良好职业生态感

一个人长期处于良好的职业生态中,自然对职业有较高认同感。宏观上看,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宣传力度,增强公众对全科教师的认识,提高其社会认可度。微观上看,职业生态感存在于课堂之内外。在课堂内,可通过职教课堂,或其他课程渗透;在课堂外,可通过参加学习观摩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定期组织教育实习等多样化实践方式,加大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使师范生切实置身(全科)教师良好生态之中,不仅能加深其对专业知识的感悟,还能加大行业理解,提前做好心理建设,继续努力学习。其次学校应组织优秀的全科教师经验分享会,加深师范生对职业特征、素养的理解,让其亲身感受到教育事业的热情,置身于良好职业生态当中。

3 建立全科师范生职前培训、职后培训机制

职前培训主要是指对全科师范生就业前的知识、能力、思想等多方面培训。学习过程中最怕的是闭门造车,可以分小组的形式进行平时的学习,以比赛或汇报的形式进行阶段性的学习总结,分享在学习生活思想上的问题难题,促进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职后培训指的是就业之后的学习。全科师范生入职之后定向分配的6年内,是他们理论转化为实践的阶段,必然会有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和困境,是认同感最不稳定的时期,因而职后培训更加重要,国家、师范院校与就业学校之间应建立起三方育人模式,定期对入职全科师范生进行测评与评估,确立奖惩制度。

(三)全科师范生文化认同感培养路径

1 注重本土化的招生和培训

研究发现,当地学生认同感比来自不同县市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更高,因此建议在招生时应结合本地区的经济、文化、需求等定向培养,生源上控制本省或本地招生,改进面试制度,择优录取。注意培训内容、方式本土化,使师范生更多了解本土化的需求,产生本土化的教学思考。同时需与其他地区全科师范生形成共同体,可举办全国范围师范生技能大赛,通过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

2 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

全科师范生毕业之后需要去乡村学校就职,提前了解乡村的文化才能使其尽快的融入乡村教学和生活,接受乡村文化的熏陶。学校应开设乡村文化风情主题课程,介绍当地风土人情,培养对当地文化的兴趣和尊重意识。同时,建立全科师范生与乡村文化之间的联系,帮助全科师范生找到乡村文化与其自身所处文化之间的共性,建立起二者之间的共鸣感,如定期组织短期全科师范生下乡支教活动,让其与乡村的孩子们多接触,优化对乡村生活的体验以便形成良好的习惯。

3 构建“UCV 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模式

UCV 三位一体即大学、地方政府、乡村共同培养模式。各单位在师范生文化认同上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地方政府作为大学和乡村间关系的桥梁,必须为大学和乡村提供联系、支持的机会,如定期组织诸如高校间大规模的乡村文化风俗知识竞赛、参观或支教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还应协助组织建立全科师范生共同体,促进大学与大学全科师范生之间、大学与乡村之间的互动交流,利用群体的力量来带动形成良好的文化认同氛围。

四 结语

全科思维符合全人培养的教育理念,符合学生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导向,因此全科师范生对未来整个教师队伍建设意义重大,师范生认同感作为人的一种动态心理活动,它的培养应在师范生学习、就业的整个过程中持续存在。[6]但由于个体差异性和各种因素干扰,培养全科师范生认同感任重道远,建议未来应加大对全科教师认同感的研究力度。

猜你喜欢

认同感全科师范生
欢迎订阅《全科护理》杂志
BOPPPS教学模式在全科住院医师神经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全科护理》投稿信息
高校艺术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研究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好机制留住全科型乡村教师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论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下的课程整合探析
浅析国有企业员工企业文化认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