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
——以山东华宇工学院为例
2020-03-09李娜李秋华山东华宇工学院
李娜 李秋华 (山东华宇工学院)
与公办院校相比,民办高校办学机制更加灵活,由于上下级管理层级少,能够迅速应对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而完善相应的政策,出台相应的制度来适应市场的发展。山东华宇工学院自成立以来,就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之路上不断探索。近年来,国家和地方产教融合政策的频繁颁布和出台,为民办高校产教融合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一 我国高等教育产教融合的背景与意义
1 国家政策步步升级,助力产教融合制度化
1996年颁布施行的《职业教育法》将产教融合写入其中,首先确立了法律地位。至今,国家不断出台了产教融合方面的诸多政策,为产教融合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见表 1)。
2 人才供求不对等问题推动高等教育转型
近年来,大学生供给和需求状况严重失衡:一方面企业的人才招聘困难,整个社会范围人才短缺,尤其是工程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却是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这种现象的出现源于我国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严重脱节。大学毕业生的能力培养与职业需求是脱节的,并没有根据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因此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为解决这些矛盾,满足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高等教育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已成为专家学者的研究热点,众多高校也在实践中摸索积累经验。
目前,民办本科高校与行业、企业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尚未真正形成,民办高校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比较弱,产业及行业、企业与民办高校教育之间缺乏良性互动、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还存在着脱节现象。产教融合是民办高校教育模式改革,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路径。
二 民办高校进行产教融合的必要性
1 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均把产教融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2010年至今,国家层面关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政策频出,各地方也出台了相关配套政策。2019年,山东省《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发〔2019〕2号),提出强化规划引导,构建教育和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9年7月24日下午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重要讲话中指出,深化产教融合,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的战略性举措。要坚持问题导向,试点先行,充分发挥城市承载、行业聚合、企业主体作用,尊重教育规律和经济规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统筹推动作用,统筹部署、协调推进。众多政策的颁布和出台将产教融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产教融合是集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技能历练、科技研发、教产管理和服务社会于一体的现代教育理念,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内涵发展、转型发展、合作发展的重要方式[1]。同时,深化产教融合也成为新常态下国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2]。
2 产教融合是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关键
民办高校与公办普通高校不同,民办高校要想发展,必须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适应市场的需求。多年以来,高校培养的都是基础研究型人才,学生拥有良好的理论水平,但是实践能力欠缺,走向社会后,理论与实践脱节,竞争力不强。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走持续发展之路,高校的改革迫在眉睫。民办高校在改革与转型中,亟须与企业接轨,致力于打造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人才。产教融合的新模式是民办高校转型的必要路径,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使学生更加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
三 民办高校进行产教融合的路径与实践
山东华宇工学院是德州亚太集团出资举办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自办学以来,学院和企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良性互动,形成了“校企耦合、产学融合”的办学模式,在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下,学院构建并实施了“基于产学融合的‘双核渗透,学做一体’教育模式”,在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坚持贯彻产学融合的思想精髓,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育教学效果。
表1:产教融合相关政策
1 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并连续下发通知,来探索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新工科建设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高等教育的改革开放,产业的快速变革需要大学及时地做出调整,亟须在一些与产业紧密结合的专业课程上加强与企业合作。
为适应高校的改革发展,全面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学院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山东华宇工学院在其《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
坚持需求导向、学以致用。主动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岗位需求,充分认识和把握未来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新要求,学习领会新工科科学内涵,突出“有用、会用、应用”的学以致用育人理念,面向市场,紧扣行业,结合学校办学定位,构建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坚持强化实践、协同育人。根据学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定位,强化实践环节,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提高实践教学的学分。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与综合训练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要系统设计,整体优化。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增加开放实验、自主实验数量;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企事业单位紧密合作开展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集中在规范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丰富选修课程资源、强化实践环节、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同时,在学分上也强调了实践课程的比重,规定理工类、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不低于25%,其他门类专业实践教学学分比例不低于20%。
为了达到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中主要课程和主要教学环节应对培养要求有相应的权重支撑,形成说明课程体系与培养要求的对应关系矩阵,做到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相匹配。主要课程和主要教学环节对各项培养要求的支撑度分别用“H(强)、M(中)、L(弱)”表示。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强调了需求导向,强化实践,协同育人。我院开展产教融合的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首先对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分析企业中专业的岗位设置情况,明确职业领域岗位群对各类型、各层次专业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准确定位专业的培养目标,企业全程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一起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确保人才的培养适应产业升级的需求。
2 教师队伍建设
应用型高校的建设要求教师队伍不仅具有过硬的理论水平,也需要有过硬的实践经验。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自然而然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案例教学的内容丰富实用。为提升学校专任老师的实践能力,学校制定《山东华宇工学院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管理办法》,要求专任老师要充分利用周末、寒暑假期到企业实践。同时安排青年教师参与企业相关技术研发、技术服务等项目,使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得到提高;通过协调从合作企业调入工程技术人员及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安排合适课程;选派校内教师到企业进行员工技能培训,实现师资方面的互赢、共享局面。
近年来,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攀升,2019年达到了51.3%,457 名教师中,有企业经验的老师有113 人,到企业挂职一年以上的有13 人,教师队伍的优化为学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
3 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建设的基础,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课程建设是有效落实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
在课程建设上,我院主动适应区域经济转型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提升实训条件水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育创新,变革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提高学院整体教学水平。在教学内容上要能够吸收一定量本学科领域最新科技成果和先进的教学经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安排合理。在教学方法手段上,能够选用较为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比较科学、先进的教学手段,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构建“自学指导,课外训练、实践实验技能训练”三大课外自主学习体系建设,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库。
学院与企业双方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首先课程体系设置要以行业标准、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和就业为导向,重点考虑岗位实际需求。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上,一方面增加实践教育的学时,另一方面在内容上分为课程基础实践(实验实训)、创新实践(各类学科竞赛、学生创新项目、参与教师项目等),企业实践(企业文化学习、企业实习、毕业设计及创业训练等)。素质教育体系建设上,通过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互作用,互动融合,引导学生形成符合社会需求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方式的职业素养。
4 平台建设
产教融合不同于传统的校企合作,不是企业简单地为学校提供实习基地,学校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的关系,而是一种深度的合作共生机制,所以离不开校企共建平台[3]。
学院除了校内自有的实践平台,还与企业在校内校外共建实践平台,共建专业由校企共同实施教学,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至今,在校外,学校先后与企业合作建立了70 多个实习实训基地,大大丰富了学生实践的形式,提升了专业与企业、行业的贴切度,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也更适应了产业需求。
四 结语
根据转型发展要求,学院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学院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平台共建,近年来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人才培养方案贴近产业发展,课程建设紧贴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双师型”的师资队伍的建设优化了教师结构,教师的实践能力不断提升,搭建了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的长效运行平台,建设了一批校外实习实践基地。从就业率来看,2018年,就业率达到98.74%,对口率也高达90.66%。今后学院应进一步发挥学校优势,与企业在技术研发、技术转化、国家或地方重大项目上积极合作,进一步推动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助推地方经济、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