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复习有效性备考策略探析
2020-03-08张春季
张春季
摘要: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时间紧,任务重。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历年高考全国1卷文综历史试题特点,分析学生学习的薄弱点,探索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的备考策略。备考策略主要包括关注整体设计,明确备考方向;注重培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优化教法与学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掌握学科主干知识,形成历史知识体系;精选精练精讲,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与技巧;关注时政热点,重视以史为鉴;关注学生心理健康,轻松应对高考。
关键词: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备考策略
高三历史一轮復习主要是针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和补充,对教材展开全面复习,对学生展开基础训练,耗时长,用工深。随着一轮复习的结束,二轮复习也须及时展开。笔者拟在分析2018年高考全国1卷文综历史试题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校情学情,探索二轮复习备考有效方法与策略。
一、2018年以来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特点
(一)2018年高考历史试题特点
1.重视立德树人,实现学科育人
2018年全国I卷文综历史试题彰显国家意志,落实党和国家立德树人的要求,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例如,第24题通过对《墨子》一书中科学成就的叙述来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折射出先民智慧的同时,也增强了考生对传统文化和国家的认同感以及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第29题以五四运动后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论争为背景,得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历史结论,考查了考生对历史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引导考生认清科学社会主义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本质区别。又如第30、31题分别考查党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反映了党在领导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中的探索与贡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富强的理念也蕴含其中。
2.落实考纲要求,渗透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018年全国I卷文综历史试题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通过科学设计试题内容与形式的方式考查学生学科主干知识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渗透并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综合性地考查学科核心素养。例如,第42题作为每年的新题型以学生熟悉的小说《鲁滨孙漂流记》梗概为背景,设置开放性的问题,考查学生发现问题、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能够让学生发挥自身优势,体现了生本理念。
从总体来看,整套试题考查了历史学科素养,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前提下,以时空观念为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素养,对于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提升大有帮助。高考是“引导教学的一面旗”,这些年来,高考也的确扮演着课程改革指挥棒和风向标的角色。新课标正式颁布之后,这一功能更进一步凸显。
3.立足基础知识,考查核心主干内容
2018年全国I卷文综历史试题,基本符合考纲要求,未超出考试说明内容,主体鲜明,重点突出。无论主观题问题设计还是选择题选项设置无不以考试大纲为基本依据,对考试内容和要求进行了优化与整合,强调考查必备主干知识。
例如,第24题考查百家争鸣时期的墨家思想,第25题考查唐代的藩镇割据,第26题和27题分别考查宋代民营手工业发展和明代的中外贸易,第30题考查新中国初期外交,第31题以一幅漫画为切入点,考查“一五计划”,第32题考查古希腊民主政治,第34题对工业革命的考查等,皆为核心主干知识。
4.重视热点问题,关注历史学科研究新成果
新课程高考以问题立意,从来不回避社会热点问题,充满时代气息。热点问题包括短效热点问题、长效热点问题、周年热点问题、学术热点问题等。热点问题,最好贯穿在平时的教学和考试中。
例如,第33题考查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与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马克思主义诞生170周年热点相关。第25题则以唐朝安史之乱以后藩镇的类别告诉学生一个与教材完全不一样的“藩镇割据”:一方面,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导致了社会的动荡、政局的不稳,是唐朝后期日益衰败的重要原因,最终使唐朝走向灭亡;另一方面,各藩镇的存在却又能有效地防止边疆民族的骚乱和各地农民的暴动,同时他们之间的相互牵制又有力地避免了藩镇的骄横和对中央政权的威胁,有利于维护和延续唐朝的统治。这些知识几乎颠覆了学生原有的认知,这是史学研究的成果,也是对历史事件逆向思维的必然结果。
(二)2019年高考历史试题特点
2019年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题与去年相比,以稳为主,稳中出新,难度稳中有降。试题形式活泼多样,考查角度新颖多元,体现了基础性、选拔性、创新性和综合性的原则。试题内容非常贴近中学历史教学实际,既注重主干知识的覆盖,又强调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和关键思维能力的考查。无论是主观题的问题设计,还是选择题选项的设置均以考试大纲为依据,创设新情境,关注历史与现实的契合,较好地体现了“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
二、学生薄弱点分析
(一)基础知识掌握薄弱
部分学生历史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尚未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及框架。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注重对主干知识的考查,但不少学生对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了解较少,理解不够深刻,尤其是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认识不到位。有的学生对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理解不透彻,史实错位,时序混乱,知识零碎,不系统。主干知识线索、时代与阶段特征的把握模糊而散乱,抓不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较弱
部分学生没能仔细阅读材料主题、思考与作答的行为动词、各种限定词、答题角度等各方面显性与隐性的种种要求,在不完全理解问题的情况下就匆匆答题,结果必然是答非所问。学生对材料的中心意思理解不准确甚至出现较大的偏差,归纳、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偏弱,照抄整句材料的倾向明显。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与试题所呈现材料阅读的难度有关,主要难度体现在中国史的文言文及国外原始材料的译文上;第二,与考生对试题叙述的历史知识十分生疏有关,在世界史部分较为突出;第三,与考生将已有知识和试题信息建立联系的思路不顺有关;第四,缺乏对阅读技能的训练。
(三)知识迁移运用能力较弱
历史知识迁移能力主要表现在对新材料、新情境的感知和处理,旧知识与新情境的链接以及对新问题的认知、分析和解决等方面。学生要根据已有的知识解读材料,并运用材料的有效信息,将所学的分析、评价、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迁移到新问题之中。高考历史试题普遍要求考生能够将已有知识与新材料、新问题链接起来,或运用已有知识独立认知、分析、说明新知识新问题。显然,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还比较欠缺。
学生知识迁移能力较弱的主要原因,一是学生对课本知识只会死记硬背,而不能够理解和运用;二是学生自学能力不够,他们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意识不强,只是在教师的安排和监督下被动地学习。这样,他们很难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新知识的学习和新问题的解决过程当中。这也是目前学生虽然记住了大量的课本知识,却在高考中得不到理想成绩的根源所在。
(四)心态不够稳定
对于高中生来说,高三是其心理变化波动较大的一个时期。在这一阶段,伴随着高考的临近,面临繁重的功课、频繁的考试,学生的复习压力逐渐增加,使其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容易产生疲劳,出现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这里所说的心理问题并非心理疾病),常见的有厌学、急躁、焦虑、不能脚踏实地复习、自信心减弱等。学生的这些“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和消除,就会导致学生不能以一种健康的心理进行复习备考,影响高考水平的发挥。
三、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备考策略
针对以上种种问题,在二轮复习中,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关注整体设计,明确备考方向
北京师范大学石中英教授曾经撰文指出:“教师的高度决定学生的高度。”因此,笔者认为,要继续深入研究教育部考试中心文件,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如2019年新增考查考生的人文精神与素养,引导其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等内容)、考试说明和历年高考历史试题,加强与兄弟学校之间的校际交流,珍惜各种学习机会,收集高考信息并将高考信息进行反馈。努力把握高考命题趋向,对高考“考什么”“怎样考”了如指掌,在二轮复习时力争做到有的放矢,以增强复习的实效性。
(二)注重培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
2017年修订后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育学生的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等五大核心素养,鉴于近几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已有所体现,笔者建议,在二轮复习中要有意识地培育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此外,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也日益受到重视。关键能力是指“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支撑学生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能力”。历史学科的关键能力可以概括为三大类,即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探究能力。因此,笔者建议在二轮复习备考中,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
(三)优化教法与学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如果把教学设计比作一个剧本,教师只是这个剧本的编剧或导演,学生才是这个剧本的“主角”。因此,笔者建议,教师要实现由主体向主导、多教到少教或“导而不教”的转变。教师要充当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做好导演而非主角工作。
课前,教师备课既要备教学内容,注意对热点、难点、学术前沿和规律性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补充,更要备学生情况,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课堂上,教师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利用手中资料引导学生去看、去读、去想、去做,培养学生多维度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巩固训练不搞题海战术,选择经典试题进行训练。
(四)引导学生掌握学科主干知识,形成历史知识体系
教育部考试中心发表的文章《激扬家国情怀,传承时代精神——2018年高考历史试题评析》中指出:“高考历史试题无论是主观题的问题设计还是选择题的选项设置均以考试大纲为基本依据,以高中历史必备知识为依托……强调考查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因此,笔者建议在二轮复习时应采取通史复习模式,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把必修和选修的知识融会贯通,深刻理解各本书、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教师要引导学生抓“点”、串“线”、铺“面”、织“网”,构建通史坐标或思维导图,中外关联、古今关联,进而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每一个专题教学中,教师均应对近五年高考全国卷真题分布及考查频率进行分析,以确定教学重心。另外,笔者建议教师应尽量淡化对基础知识的讲解,在保证学生清楚知识脉络前提下,对高考中经常考查的高频考点做细致解析,引导学生能真正做到在史料中分析和运用这些知识点。
(五)精选精练精讲,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与技巧
高考命题专家刘芃教授曾说过:“往年的试题是精雕细磨的产物,它反映了对考试内容的深思熟虑、对设问和答案的准确拿捏、对学生水平的客观判断。”因此,笔者引导学生做会近五年的高考文综历史试题,认真研究高考真题的特点,从中发现命题的规律和趋势。模拟题选做不要贪多,要特别注意对各地市联考试题的搜集,每周坚持进行限时训练。限时训练后,立即进行讲评。教师讲评时,要做到“肯定成绩与指出不足相结合;点评、自评、互评相结合;面向全体与个别帮扶相结合;讲评与补偿相结合。”同时,还要在解题方法与技巧方面对学生予以指导,引导学生规范答题。
(六)关注时政热点,重视以史为鉴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主编任鹏杰老师曾经说过:“历史教育有效服务人生的前提恰是落脚于‘现在。忽略了‘现在,就会犯鲁迅批评过的痼疾,即一味回顧悠悠过去,展望渺渺未来,唯独对‘现在的问题缴了白卷。教育无‘现在,断无生命力可言!”因此,笔者建议在二轮复习备考中,要引导学生关注周年纪念历史事件与时政热点。
周年纪念历史事件、时政热点问题是高考命题的切入点,是加强历史与现实的桥梁,能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的史鉴功能。如2019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中美建交40周年、西柏坡会议召开70周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等周年纪念历史事件,需要认真关注。
此外,还要关注当前社会的长效热点,如中国梦、廉政与反腐、关注民生、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绿色生态发展与经济结构调整问题、新农村建设、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型社会、亚太地区局势和大国博弈、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动荡问题等。
(七)关注学生心理健康,轻松应对高考
中国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教授认为:“考前与考中的心态是高考成功的软件,是高考成功的关键。越近高考,考生心态调节越显重要。”随着高考越来越临近,一些学生难免有焦虑、急躁和没有自信等不良倾向,笔者建议,任课教师要积极配合班主任工作,对学生多关心、多鼓励、多欣赏,努力为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提供服务。对于学生存在的不良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教师要及时提醒并督促学生进行纠正。
总而言之,历史教师既要仰望星空,找准努力的方向;又要脚踏实地,指导学生克服学习中存在的障碍,和学生一起不断解决学习中的问题。长此以往,笔者相信,六月亮剑,逐鹿考场,学生定能出色发挥。
参考文献:
[1]石中英.教师高度决定学生高度[J].师资建设,2017(1).
[2]徐奉先.高考历史学科关键能力考查路径研究[J].历史教学,2019(5).
[3]孙双武.世界历史名篇导读与试题设计[J].试题与研究,2018(8).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