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选 精讲 精析

2016-11-01李春辉

考试周刊 2016年82期
关键词:高三历史史料教学主题

李春辉

摘 要: 在高三历史复习中,从精选史料明确复习主题,精讲史料渗透学法指导,精析史料提升学科素养三方面运用史料教学,有效强化学生复习效果,提升学生历史学科素养。

关键词: 高三历史 史料教学 主题 学法 素养

史料是人们进行历史研究和历史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正如梁启超所说:“史料为史之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言。”[1]史料教学,“即注重史料的选择、甄别、分析、判断与运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探究活动探讨历史问题,习得并掌握一定的历史研究方法,形成一定的历史观和价值观”[2]。史料教学就是在历史学习中由学生自主地从史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并利用这种信息完成对历史探究的一种教学方法。

纵观近几年历史学科高考,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各地卷,着重引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侧重考查学生史料阅读、分析、理解等能力,这使得高三历史教师重视史料教学在复习课中的运用。但由于高三历史复习内容繁多,加之校情学情不同,史料教学的运用难以统一标准,实际教学中出现学生疲于应对知识的简单重复和教师沉溺史料的杂乱堆砌的低效复习现象。如何在高三历史复习中达到学生实现知识的夯实与能力的提升,最终促成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形成,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史料教学在高三历史复习课中的运用。

一、精选史料明确复习主题

史料是我们了解历史、获取历史知识的媒介,但史料浩如烟海。个别教师在历史复习中单纯地讲解史料,使用的史料过于多、偏、难、乱,或是引用单一的史料只是为佐证教材中某一历史的结论。高三历史复习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师不能重复性讲解,要对复习内容的整合与提炼,确定复习的主题,使学生掌握看似零散的历史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构建复习知识的体系。

“主题的确定是一个从历史材料到历史认识的归纳、提炼过程,也是在旧认识基础上再认识的过程,包含对教师教育思想、历史认识、史料积累、思维论证等多方面能力的考验”[3]。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的相关要求确定复习内容的主题,围绕复习主题选用史料。“在众多材料中,要去寻求能够准确、深刻、新颖、集中体现主旨的材料,不能让材料蔓出主干”[4]。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是近代中国思想史的重要内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表现为:由师夷长技的思想到师夷长技的实践;由学习西方的制度到学习西方的思想观念。复习近代中国思想潮流,教师可围绕向西方学习追求近代化这一主题选取史料。教师可选取魏源、曾国藩、康有为、梁启超、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物的代表性言论突出说明主题。学生在阅读史料的过程中,了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即从学习物质层面到制度、思想文化层面的历程。繁多的史料经过教师优化选取后,复习主题明确、线索清晰,学生归纳和概括史料的能力得到提升。

二、精讲史料渗透学法指导

史料多种多样,依据史料的形式,史料可划分为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图像史料;依据史料的价值,史料可划分为第一手资料、第二手资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三复习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多种处理史料方法的指导,不同类型的史料应有不同的讲解方法。

文字史料是历史材料解析题常用的史料类型,对于文字史料,教师可以采取三步阅读法引导学生读懂史料。第一步,粗读史料,提炼核心思想。一段史料被选用关乎某一史实,学生要学会对史料粗略的阅读中明确史料所要表达的大致内容,提炼史料的核心思想。第二步,细读史料,划出关键词。仅仅阅读一遍史料,学生往往读不透、读不通、读不通,教师要指导学生多次阅读。学生要养成边读边划的阅读习惯,划出史料中的有效信息,涉及时间、人物、出处等这些史料基本要素不能放过。第三步,理性加工,得出历史结论。教师指导学生在认真研读史料的基础上,根据史料生成历史结论。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析史料时,“注意史料中使用的是模糊性词语‘也许‘可能,还是肯定性词语‘一定‘必然,以窥探史料隐含的立场”[5]。学生分析史料、理解史料,根据史料形成自己的历史结论。

历史地图属于图片史料,相对于文字史料,历史地图更简明、直观反映事物所处空间。历史地图综合考查学生历史学习的时间感和空间感,但多数学生的历史空间感差,缺乏分析历史地图的能力,历史地图题得分偏低,个别学生一遇到历史地图题直接放弃。

这需要历史教师在高三复习中有效利用历史地图,“教会学生像阅读历史书籍一样读地图,这就是历史教师从事于教学历史地图时应遵循的目标”[6]。教师通过给予学生识图辨图的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首先,掌握地图标题。学生在浏览一副历史地图时要看清地图的标题,一幅历史地图的标题就是这幅地图要表达的主旨。其次,把握地图要素。地图方向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了解地图大体的空间方位情况,关注地图中各种图例及标识蕴含的意义。最后,生成历史认识,学生从历史地图获取的信息关联对应的历史史实,做到史图结合。

三、精析史料提升学科素养

在高三复习中,为了完成既定的复习任务,个别教师呈现给学生的史料呈现过于频繁,学生来不及阅读完教师就讲解史料,急于将答案灌输给学生,没有留给学生足够思考的时间;个别教师提前用特殊方式把史料中关键词语或关键信息预先标注,经过教师人为加工过的史料降低学生解析史料的积极性。学生对教师提供的史料特别是文言文的史料反映不够积极,不愿意阅读史料,不懂得提取历史信息,无法形成历史学科素养。

“历史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所表现出来的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7]。历史素养不是凭空臆造、空中楼阁,教师需要在平时历史教学中践行。“在高三复习课教学中,历史教师不能只要求学生进行简单的知识梳理和强化记忆,而要引导学生深化认识、丰富思维、涵养品质,不断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8]。史料是历史学习的基础,学生学会借助史料,通过合理地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生成科学的历史结论,这是学生具备的历史素养的体现。

英国的工业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事件,英国的工业革命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关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都是世界经济史中的主干知识。复习英国爆发工业革命的原因不能浮于表面,拘囿教材观点,教师可出示以下史料进行精心解析:

在英国及欧洲的工业化即“欧洲奇迹”,几乎完全是一种“历史的偶然”,18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与西欧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只是煤的广泛使用和西欧与新大陆的关系这两项“根本性的突破”,才使西欧胜出。

——彭慕兰《大分流》

煤炭在工业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到18世纪,木材一直是最主要的燃料,巨大的木材消耗使森林锐减,引起木材严重短缺。但西欧大量的煤炭资源都储藏在英国,且储藏在水路交通方便、毗邻商业中心和熟练工人密集的地方。储藏集中以及必要挖掘技术的具备,使煤炭成为木材的替代品。煤炭资源的优势支持了不断扩大的铁器制造和蒸汽机的应用。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则文字史料,设置相关问题,并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挖掘存在史料中的信息。教师指导学生提取史料中论及的煤炭资源的重要性,得出煤炭资源的优势使得英国可以率先开展工业革命。在分析史料过程中,不是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而是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理性地评判历史,无形中促进学生历史学科素养形成。

总之,史料教学是高三历史复习的有效方法,是学生提高复习效率的重要手段,是提升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上海:中华书局,1944:4.

[2]李稚勇.论英国中学历史课的史料教学[J].教育科学研究,2010(1).

[3]黄永友.浅谈主题教学与高考备考[J].中学历史教学,2012(9).

[4]袁廷虎.主题教学设计下历史材料的选用——以《日本明治维新》为例[J].历史教学,2015(15).

[5]何成刚.史料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5.

[6]魏授章.历史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82.

[7]吴伟.历史学科能力与历史素养[J].历史教学,2012(12).

[8]张胜平.基于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三复习课教学[J].历史教学问题,2016(2).

猜你喜欢

高三历史史料教学主题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的“史料教学”
试论新课改下史料教学的作用及运用原则
浅论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中的作用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岩井俊二的青春片摭谈
近十年武侠电影主题的新探索
利用高考试题,提升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的“能效比”
应用唯物史观,构建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