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2020-03-08任慧妍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4期
关键词:导向阅读初中语文

任慧妍

【摘要】  传统的阅读教学,立足于字词的讲解,比较枯燥。本文主要足于以问题为导向,对部制版教材中阅读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进行思辨性探析。只有把问题放到教学实践中,边反思边研究,才能突破阅读教学的瓶颈。

【关键词】  初中语文 阅读 问题 导向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04-136-01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要不断优化提问环节,让学生在回答问题中加深印象,掌握文章的精髓和要义,有助于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教师如何进行高质量的问题设计?我们通过对问题意识的阅读教学进行剖析,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基于问题设计的阅读教学策略。

一、部编版教材中阅读教学中“问题意识”教学现状

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根据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必须要不断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把问题意识应用在阅读教学中。但是由于目前初中阅读教学中存在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对于阅读学习缺乏关注等现象,初中古诗词阅读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重整体,轻思维

教师对阅读教学的看法偏向于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学理念只是教师对教学现象和实践活动的主观认知,包括正确把握古诗词阅读教学的特点,它来自对日常教学实践的深刻反思,基本上,它属于传统的古诗词教学理念,教师认为语文就是一种简单的写练,强调了语文教学工具的价值,没有考虑到学科的人文特征和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功能。

(二)重灌输,轻自主

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阅读是不够的,缺乏对翻译方法和技术的研究,大多数教师只关注字面意义的解释,不强调通过理解古诗词的主要内容进行背诵和记忆,只是将文章分解成小块知识,学生很难从古诗词整体上获得全面的理解和分析。

三、部编版教材中阅读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一)探究性问题

目前,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仍以中考要求为参考标准,注重古诗词字、句的翻译。设计的问题和提问方式也不利于学生的思考,从而导致了学生在面临某些难度较大的课文时就不能正确进行解答。而采用设计探究性问题的方式能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学生反复推敲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使学生逐渐具备遣词造句的能力和质疑关键词、句的能力。如在教学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时,在课堂开始之际,教师首先介绍这首诗是作于一个朝政昏暗和党派争夺激的阶段,诗人在做朝廷命官期间,由于对朝廷的不满,而要求自求外伤地,这首诗是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的时候写下的这样一个背景。通过介绍背景后,教师慢慢引导学生寻找这篇文章中的关键字“争”、“啄”字。该词出现在“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一句话当中,而这句也是本篇文章的关键句子。当学生找到文章的关键词、句之后,教师可趁机设计相关的探究性问题,如:为什么用“争暖树”、“啄春泥”?这两个动词表达出什么样的含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便能深刻地理解到“争”和“啄”两个动词使用的妙处,通过描绘出一幅早莺争向阳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形象的动态的场景,展示出初春的生机之景。

(二)讨论性问题

设计讨论性问题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方便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并且讨论性问题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創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等方面能够发挥意想不到的功能。针对对《钱塘湖春行》这篇古诗词的教学,教师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供学生们进行讨论:

第一个问题:“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在文章中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第二个问题:其中“最”字如何理解?作者为什么要用“最”字呢?当教师抛出这两个问题之后,学生讨论的热情高涨,在巡视中发现,学生们不断地在文章中寻找内容来佐证自己的观点,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果:诗人将自己置身美景之中,满眼的湖光山色,自觉心旷神怡。文章中以“行不足”作为诗人对美景的深度描写,说明自然景致让人有种意兴阑珊感觉,沉迷于景致而不自知。

(三)评价性问题

设计评价性问题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发表自己观点的平台,设计评价性问题时需要结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设计。学生在对问题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会努力从文章中寻找证据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因此,评价性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如在教学《钱塘湖春行》这篇古诗文时,教师设计的评价性问题为:“文章表达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以及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以外,还表达了什么?”通过这样的设计能帮助更好的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从而推出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的表达,对于评价性问题更需要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而非评价结果。

问题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讲授新课前,要求学生先自学课文,独立的阅读,发现问题。在学生自学时,要做到以下的三点:一是三看,看课文、看注释、课后习题;二是一查,查工具书;三是一提问,阅读时不清楚的、有疑问的、不会解答的问题。在一开始时,学生一般都不会提问,往往只是疑惑文章的表面,这个字怎么读,那句话是什么意思,那些比较有价值的问题、高质量的问题更加提不出。只有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能力有一定的提高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有启发意义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结论

总之,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多方面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课文的核心内容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启蒙,鼓励学生提出质疑,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王慧玲.初中古诗文教学之诵读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1):85-86.

[2]顾晓芸.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有效策略初探[J].学周刊,2019(30):51.

猜你喜欢

导向阅读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基于任务为导向的长文教学策略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犬只导向炮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