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文本中的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2020-03-08祁彦芬赵继伟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20年47期
关键词:开发利用传统文化

祁彦芬 赵继伟

摘要: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价值,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是近年来一直倡导并研究的课题。我们要做的是利用文本主阵地,挖掘优秀的傳统文化,为学生的思想、精神境界的提升提供丰富的养料。采取多种形式依托文本的多方面的价值,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挖掘文本 开发利用 传统文化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部编本教材所选的文章,传统文化的内容比重越来越大。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宏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某主席也在多次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老根”。

因而,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更应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使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既感受、体验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表现力、生命力,又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开阔文化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和精神品格,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如何开发和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现阶段研究的课题,下面就谈谈本人的探究所得。

一、诗词源远流长意趣多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的语言高度概括而又带有韵律,读起来既朗朗上口又让人回味无穷,极富艺术感染力,还能够在诵读吟唱之中从情、景、音、律等方面给人以美的享受。我从几个方面深挖古诗中蕴藏的传统文化。

(1)体察诗人赋诗的写作背景。诗人在写诗的时候,往往是由感而发,因此无论诗人是在诗中抒发喜、怒、哀、乐等感情,还是表达自己壮怀激烈的志向,都与诗人的生活经验、亲身经历、社会风气、历史事件等息息相关,了解这些无疑对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古诗大有裨益。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是反映“安史之乱”的名作,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诗人杜甫弃官辗转到四川成都,在朋友的帮助下建起了一座草堂,但一场秋风秋雨袭击了他的茅屋,让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从自己的处境中想到了天下的寒士。只有了解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了解了作者的经历,才能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中深刻理解诗人体察人间疾苦的济世情怀;才能从“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中感受诗人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高尚情操,从而在品读诗歌的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精神的洗礼。

(2)了解古诗词的颂读方法。在中国古代,吟诵才是人们对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这种读诗的方式有着两千年以上的历史,学习吟诵才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其精神内涵及韵律之美。今人常常把古诗重新谱曲歌唱,这些新曲虽然不是原汁原味的古音,但是透过这些歌曲,或可让我们感受到一点古风古韵。比如,姜嘉锵演唱的《关雎》,比较有代表性充满了中国古典风韵,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到一点古人歌唱的风貌;把诸多古典的中国元素融入其中,画面美轮美奂,能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因而在教学时可以融合古诗的吟诵,让学生从多方面了解古诗词,也使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感染现在的学生。

(3)品读古诗的意象与典故。意象是诗人抒发情感的载体,而教材中的这些诗歌大量生动的意象赋予了诗歌极强的生命力,而诗歌中运用的典故也使得这些诗语言凝练,表意丰富,议论抒情也形象生动。可以让读者借助典故的原始意象,展开联想,扩大了意境,使得诗歌展开更广阔的画卷。如在《行路难》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用姜尚、伊尹的故事,表明诗人李白渴望能像姜尚、伊尹一样被起用,实现济苍生的愿望。

二、文言文百花齐放意蕴丰

文言文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课本上选取的文本又是优中选优,怎样让这些古文能与学生进行零距离的接触,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熏陶呢?

(1)在目标确立上,要紧抓思想内涵。历来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大多是文学作品,或者是其具有文学性而入选的其他作品。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都是名胜记游的散文,但又超越了一般的游记文章。范仲淹借写岳阳楼来表达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矿大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而欧阳修也在“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中表现了自己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他们被贬在外,却没有独善其身,仍心怀天下,乐观豁达。这些文学大家的作品境界高远,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它们之所以能成为千古名篇,更在于文章的审美意境与作者的精神品质密不可分,这种朴实而又真挚的情感依然打动我们的心灵。

(2)在教学手段上,实施“诵读”策略。因为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朗读显得尤为重要,分阶段、分层次朗读效果会更好。熟悉文本时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对文本释义后应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读出语势;品读文本后,再让学生读出情感。这时的诵读可以进一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的朗读”。让诵读与会意密切结合,以诵读来感知理解文意,文本蕴含的情感与志趣又反过来指导学生的诵读。

当然,除了以上的学习形式外,还可以从每篇个性的文本中挖掘优秀的传统文化,从道德修养方面,爱国精神方面,人生追求方面等方面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文学素养、语文能力等方面进行塑造提升。

部编本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文质兼美,尤其是关于传统文化内容的文章,更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粹。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们要把民族文化的精粹有层次、有广度、有深度地渗透在语文教学当中,努力拓宽语文传统文化学习的渠道,让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学习者、传承者,要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

不过在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还需我不断尝试,不断积累经验,让自己关于渗透传统文化的语文教学更趋完善。

本文系2019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初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JCJYC19260857)的研究成果。

河南省焦作市第六中学 祁彦芬 赵继伟

猜你喜欢

开发利用传统文化
新时期高校足球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审计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审计成果利用探析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档案的开发利用在供电公司全面管理中的作用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浅析农地后备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