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学语文课参与式教学的一点体会

2020-03-04陈永生

小学生作文辅导·下旬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参与式学习求知欲小组合作学习

陈永生

【摘 要】 参与式学习在小学生的学习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形成有效学习策略,发展学生合作学习能力与参与式学习能力,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这是语文课程总目标。新教育形势下,农村语文教师应当响应号召,将培养学生参与式品质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纳入教学体系之中,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参与其中,表现得活跃、积极,既动手又动脑,用耳朵去听,用眼睛去看,积极配合教师。这对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培养学生情感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让学生的个性以及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的能力与品质均能得到有效发展。

【关键词】 参与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思维中求活;求知欲

新课标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立足实际进行创造,根据实际学情和教材使用多元、灵活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把创新理念渗透到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不断改进阅读教学方法,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应从引导学生产生参与式学习行为开始。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怎样让学生参与呢?

一、自主性阅读,自学中参与

实践研究表明,在阅读中,学生积极性越高,收获也就越多。所以,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应当尽可能地让学生面对文体,充分阅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将自身的指导作用发挥出来,给学生打造一个能够实现情绪化阅读的场所,从而引导学生专注阅读、主动阅读。在自主阅读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求知欲也会因此被激发出来。在求知欲的驱动下,学生会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之中,这对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索可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能够实现学生的参与式学习。在学生阅读结束之后,教师要求学生提出一个自认为有价值、有意思的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质疑动机,使学生能够深入阅读教材,从中获得丰富的、鲜活的信息。如学生预习《落花生》一课时,有学生就提出:课文中讲花生,为什么说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呢?学生理解了这个问题,对文章的寓意也就做到了有效把握。

二、创设情景,设悬念参与

教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适当地设置悬念,引导学生存疑、参与,能够唤醒学生的探索兴趣,让学生处于跃跃欲试的状态,从而形成活泼的、生动的教学氛围。在深读课文《雨中》时,我巧设悬念:课文中哪个词也说明雨大?为什么“雨帘”说明雨大,能说说理由吗?课文中的帘是什么做的?那雨点做的帘挂在哪里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雨点从云层中密密麻麻地落到地面,天地之间,白茫茫的一片,这雨真大啊!这样一连串问题,既提高了学生积累词汇的积极性,又让学生明白了“雨帘”的构词特点;既体会到雨势之大,又培养了想象力,使学生获得了新的知识。又如学生在阅读《飞机遇险的时候》时,先强调学生朗读时要将自己置身于文中人物的位置,同时设计问题:如果你当时不是扬眉,而是我们在座的其中一位同学没有伞包,周恩来会让给你吗?让学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学习思路。

三、优化设计,审题中参与

课文中的课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文章的“窗户”。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题意进行审视,立足课文的题目提出疑问,这样可以梳理出一条主线,将整篇课文串联起来。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根据主线去阅读,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还能促进学生阅读效率的提升,使学生产生新的质疑、新的见解,获得新的发展。例如,在讲解课文《狼牙山五壮士》时,我对题目中的“壮”字进行了多次强调,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

“为什么文章的标题使用‘壮士而非‘烈士或‘勇士‘战士呢?”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给出了相应的答案,他们认为“壮士”是指英勇豪壮的人,不用“烈士”是因为这五个人不一定牺牲,所以最合适的称呼是“壮士”。学生的阅读兴趣被充分激发出来,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提出问题,如:“五壮士的‘壮具体体现在哪里?”围绕题目中的“壮”字,我和学生反复、深入地阅读这篇课文,认真分析、多方品味,这样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激发兴趣,反馈中参与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参与、主动探索,调动学生积极性。如我教学《数星星的孩子》,让学生讨论“他怎样数星星”这样的表层问题,而经过深入思考后,学生则进一步提出了“张衡后来是否数清了星星”这样较有价值的问题。我在教学时以这一问题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向深层次思考,学生小组举手发言。快乐小组说,张衡成为天文学家后,通过天文望远镜最终把星星数清楚了;棒棒小组说,宇宙广阔无边,他永远也数不清楚。学生的想象力因为这个较有深度的问题而得到激发,课堂气氛极为活跃。

五、思维中求活,观察中参与

通过对一些图像的观察,抓住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产生疑点,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阅读能力。如我在教学《海上日出》时,先在投影上出示课文中的图,在学生理解图意的基础上,又提出新的要求:大家仔细地看看每一幅图,看看日出有没有变化?为什么有变化?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文,为进一步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六、操作实验,演示中参与

演示是阅读指导的手段之一,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参与学习。例如,在讲解课文《称象》时,我让学生展开分组实验,以小沙包作石头、铁块作象、塑料杯盖作船、面盆作河,然后让学生按照课文内容进行演示。这样的演示参与既唤醒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还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消化。

七、情境創设,拓展中参与

引导学生纵向拓展思维,这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和素养的重要手段。在学生基本理解课文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再创造,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深度学习。例如,在分析课文《落花生》时,我根据课文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在今天社会,你愿意做苹果那样的人,还是落花生那样的人?”以这样的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既可以深化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针对学生的日常行为给予一定的指导。

猜你喜欢

参与式学习求知欲小组合作学习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促进学生“参与式学习”的教学策略
试论小学数学课堂促进学生“参与式学习”的教学策略
求知欲——学习的叩门砖
论小学数学参与式课堂教学
“合”乐而“不为”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参与式学习,走向化学课改最深处
刍议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刍议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