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三贴近”原则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创新研究

2020-03-04张明

高教学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三贴近

张明

摘  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与教师的教学话语创新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教学目标上,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认识学生,尊重学生,做到教学话语尽量贴近学生,因材施教;在教学内容上,不仅要有理论深度,还要有情感的温度与知识的广度,做到教学话语尽量贴近实际,有的放矢;在教学方法上,要让理论问题化,实践生活化,知识形象化,做到让教学话语尽量贴近生活,善接地气,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获得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三贴近;教学话语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7-0037-03

Abstract: There is a dir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improving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nd 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discourse. Teachers should first understand and respect students, and teach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aptitude as their teaching aim.The teaching content should be in depth theories and in breadth in emotional temperature and knowledge, trying to paste teaching discourse as much as possible.The teaching methods should be the theory problematic, practice and life oriented, and visualize the knowledge, so as to make the teaching discourse close to life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be good at grounding,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enhance the "sense of acquisition" of students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three closenesses; innovation of teaching discourse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在坚持改进中加强。”近几年来,随着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課)教师对教学改革研究的不断深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学生的思想变化,理论诉求与接受方式都在挑战着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想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达到提升学生的“获得感”,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目标上,首先要了解学生,认识学生,尊重学生,做到教学话语尽量贴近学生,因材施教;在教学内容上,不仅要有理论深度,还要有情感的温度与知识的广度,做到教学话语尽量贴近实际,有的放矢;在教学方法上,要让理论问题化,实践生活化,知识形象化,做到让教学话语尽量贴近生活,善接地气。

一、教学目标上,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认识学生,尊重学生,做到教学话语尽量贴近学生,因材施教

(一)思政课教学话语要贴近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

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它是师生之间以语言为媒介,以知识为载体,进行的一场心灵与思想的对话与交流,它需要师生双方在彼此了解、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进行敞亮的沟通、辩驳与反思。特别是我们高校思政课,作为向学生传达国家意识形态与思想的课程,它需要我们在课前认真调研,充分认识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其知识积累、思想状况与现实需求,结合不同时期国家与社会具体的历史背景、理论体系,制度环境与国情特点等,展开集体备课,形成适合学生特点与需求的教学话语框架。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首先需要通过各种方式与途经了解学生。因为学生的思想变化、现实的内在需求与外在的社会环境变化都是动态发展的,学生本身的知识积累与专业认知各不相同,这必然造成两方面的矛盾,一方面,由于教材本身无论是知识体系还是更新速度上都往往滞后于学生的思想变化与社会发展,如果教师在教学内容上依然从现有教材体系与教学资源出发,必然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我国公共宣传体系对国家政策制度法规法律体系在内容宣传与传播上不仅快速及时,而且刚性直白面广,这些内容往往与我们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这种政治氛围一直伴随着学生的成长,当我们的课堂教学话语只是对教材话语的“直译”时,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听觉疲劳与思想惯性——“毫无新意”。这样我们的思政课一定程度上出现抬头率不高的问题也就情有可原了;第二个问题是:中国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社会变革深度与广度,都深刻地影响着学生思想,他们的思想必然产生许多对新时代的困惑,而我们的教材理论话语却是静态的,一定条件下,必然存在现有理论无法解释新的社会现实问题。这不免会让学生对本学科产生“无用”的消极认识。另一方面,不同专业、不同知识积累背景的学生对世界、社会与个人的认知是各不相同的,但他们又共处在一个课堂,由于体制与机制问题,思政课教师应该从学生心理与思想状态出发,备课时积极应对学生的所思所想,课堂上更是难以回应学生的各种理论与实际困惑,最终影响思政课的课堂效果,导致教师没有成就感,学生没有获得感。

(二)思政课教学话语要贴近学生,其次要认识学生

目前高校思政课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是一种不争的事实,但作为思政课教师的我们使出了浑身解数还是觉得“不管用”。为什么?从现有的教学研究与实际的教学情况看,我们关注过多的在教材话语的转化形式的技术层面,却少有反思教学对象即学生的思想与心理需要话语。其实就是我们没有做到贴近学生,认识学生的问题。

以“0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身上体现着“激情冲动、世俗欲望与现实关切”的明显特点,他们更多关注个体前途命运的发展、个人利益诉求的满足,心里充斥着各种“形而下”的现实关切。如何具体、清晰、详实的把握他们的心理需求与现实关切,这是我们高校思政课教师打开思政课教学话语有效性的钥匙。第一,这需要思政课教师主动建构通过学生思想与心理的路径与方式。在现有高校体制与机制安排的条件下,思政课教师最好的办法与最快的途径应该是通过相关的信息软件,加强与学生全方位、全天时互动交流,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与心理发生规律,从而与相关的教学内容相对接,不断调整与更新教学资源,解决学生相关的现实问题与思想问题。第二,在课程安排上,在学院层面,加大各学院辅导员的兼课力度,加强集体备课力度,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与作用。第三,通过各种活动与方式,加强和心理辅导中心与学生处的联办联动,达到亲近学生、认识学生的目的。第四,思政课教师作为一个研究者,在调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应该积极主动的做好后期研究工作,立足于学生思想特点,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分析与研究,推动全校思政课教师会诊学生的思想问题。进而推进学生思想调研工作的有效性和持久性。

(三)思政课教学话语要贴近学生还要尊重学生

通过调研了解学生与认识学生的目的是为推动思政课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提升,最终行动还是要落实在思政课的课堂教学上。根本在于抓住学生在思政课上的“痛点”问题,即尊重学生的思想困惑与心理需求。信息时代的大学生比较感性,他们希望被认可、被喜爱、被亲近,希望课堂上师生处于平等位置,他们更喜欢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像朋友与家人一样,在一种亲切友好的氛围中交流沟通,而不喜欢教师在课堂上的那种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另外,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他们对知识与理论的诉求更多倾向于世俗欲望与现实的关切,更多关注于个体前途命运发展与个人利益需求的满足。基于此,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话语原则首先应该是客观与真诚,以亲和的态度面对学生,如此才能消除学生对老师的畏惧感、距离感。其次思政课教师应该不带情绪和明显偏见地进行理论的展开,从而构建一套具有强大真理魅力与理论说服力话语,当然展开的方式与方法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纵观古今,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师一般都具有幽默风趣、学识渊博、态度和蔼、公平公正的性格特征,他们勤于换位思考,以己度生,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他们在教学上尽量不带偏见地基于“客观立场”, 避免出现主观性话语。他们的教学给予学生以更多的想象与思考空间,避免简单机械的价值判断和站位,他们在得到学生尊敬与青睐的同时,学生也就能“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这种心理与思想上的尊重学生,消弭了师生的距离感,进而让学生乐学,想学,主动学,最终也解决了思政课参与率与抬头率问题。

二、在教学内容上,不仅要有理论深度,还要有情感的温度与知识的广度,做到教学话语尽量贴近实际,有的放矢

(一) 思政课教学话语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情感的温度

思政课是一种意识形态教育,更是一种价值观的建构教育,归根结底在于两方面问题的解决:教师的理论功底和能否说服人。从教学内容上讲,就是要解决思政课的吸引力与针对性问题,这里教学话语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话语内容的针对性。这里所说的针对性就是指我们在思政课教学中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知识背景学生的实际生活需求,采用不同的方法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重点在于如何解决把讲授的理论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的问题。所以,思政课教师一方面要深刻研究相关理论所蕴含的科学真理、人生哲理和社会道理,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与方法把理论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在教学过程中以理服人。但这只是第一步,能不能为学生所接受,既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方法问题,因为思政课教学是一种情感与价值观教学,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深入,信息多元必然引发社会的价值多元,这就是学生的实际生活样态。思政课教师还需要及时运用情感话语调动学生的感性思维,在师生双方的情感体验中通过逻辑、情感与价值的温度深化理論,也同时实现理论直通学生实际生活,从而提高学生思想认知水平和心理认知能力。

(二)思政课教学话语要贴近学生思想实际,体现理论的深度

高校思政课的理论深度在于其思想性,这一思想性在高校思政课教材话语内容描述上倾向于理论的本来面目,以求其科学性与真理性,这是理论的抽象性与普遍性的表达需要,但历史与现实却往往以形象、特殊、鲜活与多变的形式呈现。这种纷繁复杂的图景裹挟着相应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共同冲击着学生的思想,让他们在一定条件下产生思想与理论的困惑与迷茫,如何通达学生的思想实际,需要一个了解与认识的过程,但根本在于如何解决困惑。学生的思想实际往往是一个抽象与具体,历史与现实的共在与交织问题。思政课的难点也就在于此,如何把理论的深度通过深入浅出的教学话语创新通达学生的思想实际,从而建构起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对思政课教师而言,必须加强对教材话语内容的深度研究,以隐性的立场,他者的视角,整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困惑,通过思辨、证伪与对比等多种方式,让理论导向其价值的正当性与情感的正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有获得感,教师才有成就感。

(三)思政课教学话语要贴近实际问题,体现知识的广度

思政课是做人的思想工作,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与辨识空间,这也是思政课教学有效性问题存在的主要根源。高校思政课教师既不能突破相应教材与教学理论框架,又要在教学话语上尽量贴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与学生思想、心理实际需要,在释疑解惑中吸引学生。这里关键在于解决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实际需要问题。对学生而言,“切实管用”是最大的实际需要。所以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运用上如何“管用”成了第一难题,它需要教师在理论研究上有深度挖掘的耐力,更要用广博的学识回应现实实践中的许多理论与实际问题,还要利用形式创新对深厚理论进行话语转换,才能在教学中以真理的感召力、严密的理论逻辑魅力感染学生,达到有的放矢的目的。

三、在教学方法上,要让理论问题化,实践案例化,知识形象化,做到让教学话语尽量贴近生活,善接地气

近几年来,思政课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的创新取得不小的成就,无论是案例教学法、问题引导法还是互动思辨法,本质上还是一个问题,就是思政课教学如何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就是在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善于教学话语“接地气”。它强调的是在课堂上尽可能用生活化的教学话语吸引学生,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用社会生活中的显性问题来消解思政课的生硬感,让学生觉得思政课本身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进而发自内心的被吸引、被自觉。

(一)思政课教学话语要贴近生活需要让教学理论问题化

高校思政课一直以来研究最多的就是如何把晦涩生硬的理论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问题与生活。也就是理论与现实、历史与生活如何通达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实现过程是师生以思政课为平台,对全时域条件下国际国内现实的理论的热点、难点甚至敏感问题展开沟通与交流的过程。它涉及到根据教学内容抓取什么样的问题最能贴近学生生活,最能引起学生注意,这一问题又能引发学生价值与情感的不同思辨与选择,从而达到实现对学生思想情感与价值认识的提升与关切。只有这样的问题式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多元个性特征表达,在学生相互辩难与辩驳中直面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对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正确性引导与固化。

(二)思政课教学话语要贴近生活需要让教学实践案例化

思政课从过程上讲,是师生双方实现理论世界的知识逻辑与生活世界的价值逻辑通过思辨话语进行的有机对接过程。案例教学无疑是这一过程实现最有效、并易于被学生所接受的教学方法。因为案例教学能拉近师生教学语境的距离,让话语资源丰富多彩的同时,案例本身的生活化能紧扣学生生活,达到直接启人心智、烛照人性的目的,促进教学话语更接地气、更富生气、更有人气,有效提高思政课话语的价值表达。这一方法既还原了生活世界,又尊重了生活世界的生命体验,还穿越了生活世界的思想与价值迷雾,通过师生双方理性的反思与价值的辩驳,把深奥的哲理讲明白,把抽象的概念讲具体,把生涩的术语讲形象。它适时回应了学生关切的重大现实问题,让学生学得进、听得懂、信得过、用得上。

(三)思政课教学话语要贴近生活需要让教学知识形象化

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信息时代,有图有真像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图景。高校思政课如何才能把抽象与晦涩思想理论以學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加以呈现,成为我们高校思政课教师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比如常用的网络媒介、手机通讯等信息载体已经成为吸引学生的主要工具,我们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贴近学生生活,提升教学效果必须将其教学内容形象化、符号化,通过这种形象化符号化的直观语言把握学生的需求点、兴奋点、困惑点,帮助他们从生活的真实图景中把握抽象的理论,最终转化成为可践行的正确价值观。

参与文献:

[1]柳礼泉,杨葵,汤素娥.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效课堂的建构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2):86-90.

[2]刘同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亟须解决的五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7):88-93.

[3]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EB/OL].http://cpc.people.com.cn/n1/2019/0319/c64094-30982234.html.人民日报,2019-03-19(01).

猜你喜欢

三贴近
用现代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实现“三贴近”工作要求
浅析高中政治教学的“情境导入”艺术
影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及贯彻“三贴近”原则的建议
联系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渗透
习作指导须“三贴近”
浅谈群众戏剧创作与“三贴近”原则
做活会议报道的方法分析
遵循“三贴近”原则 真情感动群众
增强互动性实现“三贴近”
材料运用要“三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