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词情境教学探索
2020-03-04吴晓晔江苏省昆山市新镇中心小学校
吴晓晔(江苏省昆山市新镇中心小学校)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句话充分揭示了我国古诗词文学魅力,也体现出我国古诗词创作的价值取向。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古诗词特点,对接小学生语文认知特点,在诗画结合、情意相联中,引导学生透过古诗句语言形式之美,进入古诗词营造的优美意境中,触摸古诗词传达的情感和理趣,提高学生文学素养,陶冶学生心灵和思想情感。
一、背景链接,拓展诗境,预测诗情
诗歌创作是诗人有感而发下的产物,这就需要教师了解诗人创作背景,对背景资料进行有效地整合,从而了解诗人创作时所处的情境,自身的遭遇和经历等,搞清楚诗歌创作的来龙去脉。通过背景资料链接,打破诗歌孤立化教学现状,让诗歌诗境得到有效拓展。
例如:王昌龄《出塞》一诗,在诗歌教学前,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收集王昌龄《出塞》一诗的写作背景,主要包括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诗人诗歌创作自身背景。学生通过背景链接,了解到诗歌创作所处时代正是我国盛唐时期,当时唐朝都城长安在世界具有很大影响力。在学生了解诗歌创作时代背景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去想象当时作为唐朝都城的长安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在世界地位又是怎样?然后,引导学生猜测该时期边塞诗的创作风格,让学生了解到盛唐时期边塞诗歌所体现出来的“慷慨激昂”风格。
学生在了解诗歌创作时代背景基础上,进一步交流诗歌创作时诗人所处的创作背景,聚焦诗人微观,了解到这是王昌龄到西域时所写的一首边塞诗,根据前面诗歌创作时代背景,让学生去预测王昌龄《出塞》一诗的创作风格。
二、多样朗读,体悟诗句,调动想象
无论是诗歌意境的营造,还是诗人情感的传递,都需要借助语言这一形式。因此,诗歌情境教学需要教师借助多样化朗读,让学生语言体验丰满起来,从而使学生在语言体验中体悟诗句,调动学生语言积累,发挥学生想象力,将语言文字符号进行有效地转换,让诗歌从平面走向立体,让诗歌潜隐的意境还原出来,在学生面前呈现出一幅幅画面来,使学生沉浸在诗歌营造的意境之中。
《出塞》一诗,教师可设计以下几重朗读:自读,体会诗意。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形式进行朗读,初步理解诗歌的大意,并交流理解有障碍的词语和句子;赛读,同桌互助。两人开展朗读比赛,要求读准字音,能够传达出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并交流自己喜欢的词语,诗句;想读,进入意境。想读采用集体朗读的方式,学生集体朗诵诗歌,一边朗诵,一边调动想象。在学生集体朗读基础上,让学生交流自己透过诗句所想象到的画面。
三、角色扮演,潜入诗境,情意互动
互动是衡量一节课是否高效的重要标准之一。古诗词情境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引领学生进入情境,角色扮演是一个有效的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诗人角色,让“诗人”结合诗歌语言,从作者的角色交流诗歌表达的情感。这样就使得学生课堂角色发生了转变,从单一化的读者转向读者、作者双重身份,有助于学生潜入诗境,与诗人进行有效地情谊互动。
《出塞》一诗,教师结合四句诗句,让学生扮演诗人的角色进行“解说”,开展角色扮演比赛活动,选出扮演最出色、最贴近作者的“小诗人”。这种教学形式,改变传统诗句串讲的方式,让学生借助角色扮演,体悟诗句,进行双重角色置换,从而体会到诗歌中表达的复杂情感,透视诗人微观情感世界。
四、因诗配画,诗画相生,延展诗情
诗歌丰富内涵呈现,除了借助语言形式之外,教师还要善于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促进学科融合,利用各个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在学科融合中丰富学生古诗词阅读体验。
《出塞》一诗,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结合自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给诗歌配上一幅或多幅图画,打破统一化配画做法,形成诗画相生的课堂教学境界,让文字艺术和绘画艺术有机结合起来,在诗画相生中诗歌的诗情也得以无限延展,较好地激活了学生诗歌阅读的创造性,使学生能获得个性化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