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战“疫” 疫后何去何从
——北京市十一学校一分校居家学习课程设计与实施
2020-03-04北京市十一学校一分校
章 巍(北京市十一学校一分校)
刘艳萍(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
居家学习新模式打破了传统教与学的既定轨道,但也不难发现新的学习方式暴露出的教育短板,需要我们边实践边反思,对学习本质不断追问,对育人真谛诚意回归,为疫情后时代的教育教学寻找到更加理想的出路。
一、正解“居家学习”内涵,指导实践
居家学习不等于线上学习,线上学习不等于线上上课。其实居家学习不都是在网络上进行,即便在网络上发生,也未必是在线上课,更不一定要求教师做直播。
(一)居家学习在学习环境、组织方式、教学关系、管理方式和技术方式五个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
学生从学校集体学习的环境回到家庭个体学习的环境,以教师主导、师生互动、直线管理、技术辅助为特征的在校教学模式瞬间切换成以学生主导、个体自觉、远程遥控、技术依赖为特征的居家学习模式,学生个体行为的自由度大大提升,教师对学生状态和教学过程的控制力则大大降低。各校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开始接受历史性的大检阅、大考验,而学校教师也不可避免要面临以下这些现实挑战:师生情感互动不足、学生自主能力差异较大、学习状态难以把握、学习动力不易持续、评价反馈机制有待创新等。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对全国7 万余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自觉性和自律性是影响居家学习和网络学习的重要因素,37%的学生对自己居家学习期间的自觉性和自律性“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因此,家长与教师协同努力,通过开发相应的习惯养成课程和相应激励手段帮助孩子提升自觉自律的意识,是居家学习得以顺利推进的基础保障。
(二)居家学习不是在校学习的简单复制,需重新定位“学什么”和“怎么学”
研究院调查结果显示:79.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网络学习课表与学校课表安排基本一致,79.9%的学生认为,居家学习的内容主要是文化课(语数外等)的学习;对于如何更好地安排居家学习的课程和内容,73.8%的学生认为应该安排更多的实践类课程。显然,在疫情肆虐、全民抗疫的特殊当下,在学习空间、学习方式和学习主动权均发生巨大改变的状况下,学校教师需要快速找到居家学习的正解,重新梳理教与学的关系、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文化课与实践课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重新定位这段时期让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
(三)围绕学生的学构建学生、教师、资源、技术、家长居家学习五要素的系统互动
如何围绕学生的“学”设计自带内驱力的学习任务?如何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依托技术手段提供各类资源的支撑?如何创新学习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保持学习的热忱和自我的反思?如何家校协作,与家长携手帮助孩子高质量度过居家时光?学生、教师、资源、技术、家长作为居家学习的五大要素,只有构建成彼此支撑、相互作用的动力系统,才能实现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引领、资源和技术对学生学习的支撑、教师与家长协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自主学习生成的问题与答案又可成为新一轮学习发生的起点和资源。
二、紧扣培养目标,课程育人、生活育人
基于以上对居家学习内涵的理解,十一学校一分校的老师们分年级制定了各具特色的《延期开学期间学生居家生活指南》。这些指南包含了学生居家作息时间建议,防疫常识与注意事项,各学科学习内容和策略,项目研究、自主阅读、自主锻炼与家务劳动的总体部署和原则指导,鼓励已经掌握了学习主动权的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帮助下快速适应居家学习生活,懂得规划,学会落实,主动获取老师提供的各类资源自主开展学习探究。
(一)因“疫”取材,整体架构战“疫”课程体系
课程紧紧围绕战“疫”这个主题,我们将这一特殊时期的育人目标明确聚焦为“自爱、自信、自主、自律”四个维度,老师们或基于学科或跨学科进行这四个维度下的学习活动设计,进一步链接学习内容。
基于以上课程目标,这段时期的课程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选择性。这段时间的特殊性使“学什么”“在哪里学”“用什么方式学习”和“学得怎么样”等一系列与学习相关问题的主动权第一次攥在了学习者自己手里。由于学生的原有基础、家庭的学习条件、自身的学习和作息习惯、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都有不同,这就决定了上述问题不可能有统一的答案。因此,战“疫”课程的设计并非整齐划一,它充分体现了面向学生的选择性,这不仅包含学习内容的选择,也包括学习时间、学习空间和学习方式的选择。
实践性。我们一直提倡课程的实践性。这段时间本身学习场所的转换和学习时间的自主支配,使得实践的可能性大大增强,家庭中许多生活设备设施都与日常所有紧密相连。因此,课程设计应因循学生居家的有利条件,设计与家庭生活相关的研究与实践活动,让家庭变成学生思维锻炼和动手实践的训练场。
例如,科学学科对家中抽水马桶的研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借助家家户户都在使用但平时却没有认真思考过的设备,探究其工作原理,进而领悟物理学知识的普遍应用。初中学生进行的《发现家中的科学》研究性学习,揭示了“我们的马桶在使用前,总是有一汪水驻留在马桶中,你知道这汪水是如何存贮在这里的吗?它的名字是什么?它的作用又是什么呢?”
单元化。“基于大概念的单元学习”是我校近两年来课堂教学变革的重要研究方向。这一时期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再也不可能采用“一课一得”的方式亦步亦趋地带领学生学习,单元学习无疑是最好的课程实施路径。单元学习将原有学习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与重组,从学科核心素养出发提炼内容蕴含的学科“大概念”,提出单元的核心问题,并设计真实、友好并自带驱动力的单元核心任务,复杂的核心任务还会进一步分解为若干子任务,学生通过完成这些任务不仅去掌握单元知能,思考并回答核心问题,落实核心素养。可谓“疫情延学居家日,正是单元学习时!”
可评估性。由于师生不能面对面,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也不相同,对学习效果的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课程的设计一定要有较强的可评估性,使学生的学习效果真实可见——这其中更主要的是学生自己可评估,并能够促进其不断反思和改进。为此,老师们从学生的居家学习和生活的整体状况到每个学科任务的落实状况,都设计了一系列量规。这些量规是随核心任务一起下发的,其目的不是为了评价,而是明确师生共识的标准,引导每个孩子做得更好。
(二)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居家自主学习和生活,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并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五育并举,不仅注重智育课程的学习,还注重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审美教育和体质、劳技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落实,还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习惯与价值观的形成。
比如艺术学科在各年级都设计了与抗疫有关的学习实践活动,无论是抗疫歌曲创编,还是主题泥塑祝福,都有效地运用所学的艺术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表达并传递了自己的美好情感。
此外,在课程设计中,老师还充分利用学生居家的有利条件,注重对劳动教育的设计,把劳动作为整体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个年级都根据年龄特征设计了孩子们力所能及的劳动任务。
(三)项目引领,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深度发生
特殊的时期,也给特殊的学习方式带来了新的生机。应该认识到,居家学习并不等同于单纯的线上学习。在线学习是有效的,但效果却是有限的,其作用的发挥是有条件的。
那么,如何发挥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的优势,以混合式学习的方式有效促进学生居家学习的效果呢?“项目式学习”无疑是其中之一。
项目式学习特有的“以项目作为内在驱动”“面临真实的问题情景”“通过实践获取知识”和“以作品的形式呈现结果”等一系列特征,使其当仁不让地成为延期开学期间引领学生居家深度学习最有力的形式。
许多学科在设计居家学习内容时,都采用了项目式学习的方式。例如:科学学科的“搭建高塔”项目,这个任务对学生的工程思维、动手实践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任务背景的设置是希望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能够更好地联系实际,关注时事,主动参与公共事务。想要完成好这项任务,学生需要在充分了解材料的特性(比如强度、硬度、弹性等)、基本形状体特性(如三角形、圆柱、桁架结构等)、重心分布等的基础上,通过反复地动手实践,并充分发挥创造性。比如支撑杆之间如何牢固粘结、底座投影面积大小和高度之间的权衡、重心的调整等,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真实问题的复杂性,直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效地对应了科学中的核心概念:“材料会影响物体的性能,结构也会影响物体的性能”。
而小学数学学科则结合当前新闻中纷繁复杂的数字,开展了对新数认识的研究项目。
三、持续思考“学习”问题,“后疫情时代”何去何从
经历着这场因“疫”而至的学习变革的同时,我们也在不断思考:
(1)学生的学习究竟是怎样发生的?
(2)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撑要素包含哪些,又是如何系统互动的?
(3)学校、家庭、社会如何共同创设彼此灵活转化的学习空间?
(4)教师作为学习的发起者、维持者与促进者,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什么?
(5)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应对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还有哪些短板?
(6)居家学习的经验教训如何转化为革新因子,撬动常态学习的变革?
(7)学校与学习二十年后会是什么样子,今天的我们要做好哪些准备?
……
应该说,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碰触了我们那些之前总觉得可以等一等、放一放的事情,教育再也不能自顾自地往前走而不去倾听这个时代的声音。这可能才是这段经历带给我们“后疫情时代”最大的财富。
一切环境,都有教育;所有经历,皆可成长。希望在这个特殊而又值得纪念的春天里,在我们祈福每一位孩子都能茁壮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探寻学校教育的理想形态。因为在当下,我们因学生居家学习而“不得不做”的种种探索与尝试中,很可能孕育着未来学校和未来学习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