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成人教育的基本路向
——基于贫困地区扶贫扶智的实践反思

2020-03-04孙庆松汤文丽

教育观察 2020年29期
关键词:扶智村民农民

孙庆松,汤文丽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贵阳,550000)

随着技术革命的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回应了乡村发展的内在需求,布局了乡村未来的发展方向。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加强对村民的教育,对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文化兴盛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在此背景下,发挥成年村民的主体作用,探索以成人教育方式促进乡村发展的模式,有助于激发乡村发展的内在动力,并为回应当前乡村发展过程中的路径问题提供参考。

一、问题的提出

(一)乡村地区的人才振兴路径

十九大以来,乡村地区的发展与振兴问题引起了广泛的热议,其中,如何通过教育手段在乡村地区实现人才的培养,尤其是促进成年村民的发展是重要的论题之一。具体来说,当前主要有两种思路,两种思路的差异分别体现在人才振兴的内容、路径和方向等几个方面。

一种思路是强调农民职业的要求,重视农民职业技术的发展路径和实现乡村产业振兴,这是当下乡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脱贫扶智工作的主要思路。这一思路聚焦于通过在乡村地区实施农民职业的技术培训或发展以农民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来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以经济发展来实现脱贫及繁荣乡村,从而实现乡村的振兴目标。 具体来说,实施乡村的振兴战略必须充分发挥村民的重要作用,实现农村劳动者素质培育的路径转向,打造出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新型农民队伍。[1]以农民的职业意愿和职业认同为基础,增强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素质和经营素质,可以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可持续的内生动能和智力支持。[2]其实施的路径是通过农民培训,加强对农民教育观念、消费观念的引导和劳动技能的培训[3],构建专业化、产业化、组织化的培训体系[4],或是通过改革农村职业教育,大力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乡村各类人才,全面提高乡村劳动者素质[5],有效连接教育供给与乡村发展需求,为乡村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持[6]。此外,应大力发展新产业,将新技术运用于新的产业中,形成新的现代化农业体态,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7]

另外一种思路是强调乡村文化潜在的育人功能,重点关注乡村文化和实现村民的内生发展的关联。乡村振兴的目的是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但无论社会经济如何风生水起,如果缺少了文化建设也难以持续。文化建设最重要的功能在于“以文化人”。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长效措施,也恰恰是目前农村建设中存在的软肋和短板。[8]

(二)扶贫扶智的实践反思

近年来,我国围绕乡村脱贫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当前实践表明:部分农户的依赖思想仍旧根深蒂固,没有主动发展产业的自力更生的志向;很多农户知识基础薄弱,没有进行产业生产所需要技术条件;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不足,外部政策供给滞后,导致一些农户有发展想法却无发展动力。[9]在这样的背景下,利用成人教育的手段促进乡村人才振兴便具有现实意义。将成人教育纳入乡村振兴的人才振兴模式,激活乡村劳动力的发展动力,使当前的成年劳动者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这对乡村振兴无疑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虽然乡村地区的成人教育事业逐渐引起了广泛关注,但其财政投入占教育总经费的比例只有0.05%左右。[10]事实上,乡村地区的成年村民不仅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劳动者,还是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中坚力量。基于此,本文将立足于乡村地区成年村民的发展,围绕乡村地区成人教育组织机制,探讨乡村地区人才振兴的可行路径。同时,伴随着脱贫攻坚的收官之战,我国脱贫攻坚中的扶贫扶智实践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成就将提供丰富的乡村成人教育实践经验。对这些经验进行分析和反思,对进一步完善乡村地区成人教育机制,有效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及参考价值。

二、乡村成人教育的问题及经验启示

(一)乡村地区成人教育的需求

简单来说,可以从三个视角来分析当前乡村地区成人教育的需求。首先,人类学教授奥斯卡·刘易斯在进行长时间的实地调研后提出了“贫困文化理论”。在他看来,久居在贫困状况中的群众会不自觉地形成一整套对其子孙后代及周围人都产生持续影响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体系,使原有的贫困状况不断延续下去。[11]因此,乡村地区成人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如何通过系统的成人教育传授给村民科学文化知识,培育健康积极的思想,阻断贫困的传递,继而实现乡村可持续的振兴。其次,新时期需要村民具有从事现代化农业工作的基本素质。农业农村的发展靠农民,农民是农村的主体,乡村振兴需要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12]因此,如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发挥农民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功能,是乡村成人教育的重要基点。最后,乡村振兴必须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由于乡村网络的迅速普及,乡土文化受到了网络异质文化的猛烈冲击。[13]在大量“快餐文化”的刺激消费下,传统的乡土文化被贴上了“旧”和“落后”的标签,这使得经典的传统农耕文化逐渐面临失传的危险。因此,实现乡村地区乡土文化的繁荣,赋予农耕文明新的文化内涵,是乡村成人教育的应然之路。

(二)乡村地区成人教育的供给

乡村地区成人教育的供给包括其在乡村地区实践的内容和路径。乡村振兴的应然现实分别决定了村民的产业发展空间和文化发展空间,进而决定了乡村地区成人教育的基本路向。乡村地区的不均衡发展导致乡村物质资料和人力资本缺乏,乡村人才振兴因而面对两方面的困境:一方面,乡村地区环境的相对封闭使得乡村地区的产业发展空间不足。在乡村耕地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即便是从技能上培育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产业的振兴也会受到制约。这意味着,即便村民的职业技能获得提升,乡村地区的劳动力也会过剩。简单来说,如果不振兴农业产业,人力资本的作用不能在村民身上得以体现。那么,村民的受教动机会受到影响,乡村成人教育亦不能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乡村地区成年人口是乡村社会的主体,乡村社会中的文化特征、文化选择和创新在其身上如何表征依然是乡村成人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法角度来讲,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一样,上层建筑也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14]总之,乡村成人教育既不能单纯强调技能培训,也不能过于强调文化建设的通识教育。否则,乡村成人教育将是无的放矢。

(三)贫困地区扶贫扶智的实践

扶贫扶智是实现农业农村振兴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证,也是使农业产业兴旺、乡村文化繁荣的关键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讲话时着重指出:“注重培育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注重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注重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15]扶贫与扶智相结合是推进全社会集体脱贫,防止返贫的有力措施。十八大以来,扶贫与扶智的实践在全国脱贫战略中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扶智经验。具体来说,扶贫扶智的实践主要从两个角度推进扶贫区域内成年劳动者的发展。其一,精准分析贫困地区致贫成因,开展短期的培训活动,因地、因人、因困地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邀请行业专家、农民典范、技术骨干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指导,并充分调动社会资源,联合企业、职业院校进行定点帮扶,满足贫困农民的发展需求。同时,利用考勤、周期评分考核、一对一帮扶等评价手段保障培训的效果。另外,为培训期满且技能过关的村民发放证书,并推荐其到定向岗位就业,这样,教育培训的成果得以以人力资本的形式呈现,激发了村民的参训热情。其二,充分发挥乡村建设对村民的培育功能,调动基层行政组织的干预力量。对于贫困地区社会文明程度低、陈规陋习普遍、法治意识淡薄、公民道德意识不足等问题,要积极发挥扶贫部门的帮扶作用。例如,一些贫困地区以行政村为单位制定“村规民约”,实行形象脱贫考核,建立诚信评价体系、文明监督体系,对有违社会文明的行为进行扣分,对文明行为进行加分,这样有效促进了村民素质的提升,激发了其脱贫的内在动力,培育了乡村文明风尚。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成人教育的基本路向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的工作重点从上20世纪80年代的扫盲转变为全面提升村民的综合素质,转变为培养高素质的城乡后备劳动力和新型职业农民。[16]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新时期乡村成人教育不仅有助于提升乡村劳动力质量,而且是实现传承农耕文明、复兴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点。

(一)促进乡村建设

20世纪30年代,梁漱溟指出乡村建设是改良中国的必由之路,而乡村教育是乡村建设的根本手段。面对当时乡村社会的失序情况,梁漱溟通过建立乡农学校来达到改造乡村乃至国家的目的。“民众教育不在乡村建设上作功夫, 则民众教育必落空;乡村建设不取径于民众教育, 则一切无办法。”[17]梁漱溟以乡村建设促进乡村文化发展的理念对当下乡村地区成人教育仍有重要的启示。

贫困地区扶贫扶智的实践充分体现了乡村建设的教化意蕴,并且产出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 实际上,乡村建设是村民生活的逻辑范畴,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促使城乡差异突显。乡村居民是乡村社会的主人,乡村建设是对自然环境、文化环境和制度环境的建设,其实施主体和收益对象都是乡村成年居民。在乡村建设中,乡村居民的主体性得以表征,他们体会到了个体作为乡村社会主人的角色,从而可以自发构建乡村社会秩序,积极参加乡村成人教育。“人非社会则不能生活,而社会生活则非有一定秩序不能进行。”[18]乡村既有的社会秩序是其文化繁荣的基石,是农耕文明的时代表征。在后脱贫时代,既有的扶贫机制将会继续服务于乡村,以乡村文化建设、制度建设为支点,撬动乡村的人才振兴、产业振兴将,这是乡村成人教育的重要手段。

(二)明确实施主体

成人教育是现代教育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终身学习的理念下,其作为非正规教育,具有开放性、公益性等特征。长期以来,乡村成人教育受到两方面的制约:一是劳动力市场的人力资本评价主要基于学历标准,而作为非正规教育的成人教育缺乏学历认证,参与教育的乡村成年居民在劳动力市场上无法依靠教育成果进行择业,这使教育成果变现受阻。二是教育的长期性决定了成人教育在村民身上所产出的资本变现需要一定的条件和时间,短时间内难以具有显著的成果。故而,相对于其他正规学历教育,乡村地区的成人教育被边缘化,没有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事实上,社会各方在对一个地区的教育事业进行评价时,也并没有将乡村地区的成人教育纳入评价范围内。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要实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等的全面振兴,成人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要解决乡村成人教育边缘化的问题,就要明确乡村成人教育的责任主体机构,发挥责任部门的职能,推进乡村成人教育可持续实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在脱贫攻坚中取得巨大成绩的政府职能部门将是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的有生力量,这些部门具有丰富的乡村服务经验,具备转化为乡村成人教育职能机构的充分条件。由此可见,乡村成人教育已经具备一定的现实基础,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联合扶贫部门,依托各类社会资源搭建农民学院,形成“市农民学院、县农民分院、乡镇农民学校”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体系。一方面,要按照现代农业产业和乡村振兴的实践需求以及职业教育的特点,给参与教育培训且通过考核村民的授予资格证书,形成“证书+技能+创业”的农民人才培养模式。[19]另一方面,各级学院要互相统筹,联合基础教育学校、文化馆等多元主体,结合区域实际,根据村民需要分类开展家长教育、老年教育等教育活动,构建以农民学院为主体责任部门,多部门联合协助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乡村成人教育机制。

(三)立足乡村实际

首先,乡村社会的伦理关系是构成乡村文化的基石,村民为维护这种关系而表现出来的社会活动形成了乡村的独特民风、民俗。对于中国人来说,认识乡村是认识传统的重要方法。[20]随着近代以来社会变革的加剧,受外来文化的冲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一些村民对乡土文化产生了怀疑。乡土文化的失势势必造成乡村秩序的混乱,约束乡民的道德行为规范不再具有权威性,赌博酗酒、天价彩礼、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冲击着乡村社会文明。在这个意义上,以教育手段介入乡村社会的社会活动,为村民活动提供理论解释和科学指导,能有效促进乡村文化的升级。乡村社会的血脉关系使村民极其重视其在这种关系网络的地位,相对更远大的愿景,自身及家庭在家族、亲友之中的社会地位更能让其获得内心的共鸣。乡村成人教育组织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一方面,基于传统的优秀农耕文化,创设适合村民学习的系列课程,弘扬传统经典文化。另一方面,积极鼓励村民探析家族传承的内在精神财富,从中发掘优秀家风、家训,从而构成独特的道德文明意识,形成合符时代特征的优质乡土文化,促进乡村社会的自我发展。同时,成人教育要基于乡村现有文化资源,发掘乡村历史文化、地理文化。

其次,乡村振兴不能缺少人的兴旺,产业资源不足使乡村劳动力过剩,大量的青壮年涌入城市务工,乡村社会出现空心化现象。只有乡村实现了产业兴旺,才能使村民留在乡村,从而激发乡村文化活力、经济活力。然而,乡村产业振兴依赖于乡村客观的自然条件,以县域层次来看,我国县域发展差异较大,县域经济的发展应该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21]成人教育只有立足乡村特色产业,从教学内容、教育目标上进行系统设计,才能使得教育具有更强的时效性。

总之,以乡村秩序为突破口和基于乡村产业设计的成人教育机制,与村民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生产之间产生很强的价值关联,对有效推进乡村各个系统振兴具有重要作用。乡村成人教育实施的关键在于立足乡村的独特背景,充分挖掘乡村的文化潜力,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成人教育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社会各方资源,与企业、职业学院、基础教育机构联合,满足村民的实际发展需要。

(四)运用文化导向

乡村是优秀传统文化产出的重要场域,现代乡村不仅是现代化农村产业的承载之地,也是文化丰富、生活舒适的宜居之地。[22]要使乡村社会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实现繁荣,关键在于赋予乡村生活以更高的价值感和意义感。价值感和意义感能有效激发村民的主体性与乡村社会的内在活力。在经济基础获得保障的前提下,乡村文化可引导农民构建一种经济成本相对较低,而社会和精神福利效益却相对较高的生活方式,使村庄重新成为能够实现农民基本生存价值和尊严,并可供其安身立命的地域、社会和文化共同体。[23]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乡村成人教育具备两个价值:其一,乡村成人教育机构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公共空间,应搭建乡村文化发布、学习资源获取、政策信息流通等公共职能平台。其二,当前,村民的受教育层次差异明显,其文化素养有高有低,多数人对于文化价值的理解仅为工具性层次,缺乏终身学习的基本能力和素养。因此,要以文化内容为载体,以多样的文化活动为引导和教育手段,提高成人教育的效能。

在现有的乡村文化实践和理论探索成果中,有许多经验值得借鉴和反思。在乡村文化空间的建设上,要依托乡村学校建立公共文化空间,为村民及乡村社会发展提供公共文化服务。[24]另外,可以利用在以往学校布点整顿中腾出来的校舍,将其改造为乡村文化和活动基地[20],或是建立独立的农村文化大讲堂[25]。无论是采用何种措施,乡村建立独立的公共文化场所都是乡村文化繁荣的现实诉求。乡村成人教育组织通过信息宣传、提供阅览资源、设置文明公告栏等手段,能有效促使村民掌握前沿信息,引导村民积极向学。同时,基于文化导向的教育可以通过组织节日庆典、文体竞赛、主题讲座等活动,引导乡村形成积极风尚。另外,可充分使用网络工具,组织村民创作大众喜爱的传媒作品,培育乡村文化的自我创造能力。

猜你喜欢

扶智村民农民
30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走进遂宁“扶智”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饸饹面“贷”富农民
扶贫扶智 点亮希望——平凉市教育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扶贫·扶志·扶智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助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