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迷局、困局及破局:佛系文化现象下高校共青团文化的构建之策

2020-03-04蒋智华

教育观察 2020年29期
关键词:佛系共青团体系

蒋智华

(1.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福建厦门,361005;2.广西科技大学,广西柳州,545006)

佛系文化是在短时间内流行起来的一种新型社会现象,是当代青年在社会中的重要表征,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思考。与国外青年的没落、穷充等现象相比,中国当下流行的佛系文化现象具有明显的中国青年的特点。从佛系追星到佛系购物,从佛系求职到佛系人生……处处体现出随缘、随便、无所谓、慢生活、选择不拥有等消极被动的心态。面对这一现象,如何满足高校青年对未来的期待?如何正确引领青年的人生价值观?如何搭建高校共青团文化体系?这些问题值得探讨。基于此,本文从当代青年佛系文化的起源进行追溯,剖析其对高校青年的影响,从高校共青团的文化属性、职能、内容等角度探讨高校共青团文化体系的构建问题。

一、迷局:解析当代青年的佛系文化

青年问题是每一个国家在不同时代背景下都必须重视的问题,不同时期的青年都会被定义或讨论。与其他青年群体特征相比,佛系文化这一称谓具有迷惑、温和的特点,当代高校青年在不知不觉中被驯服,甚至自愿参与到其传播当中。因此,对佛系文化的起源进行追溯,解析其形成的原因,是拨开这一迷雾的关键所在。

(一)佛系文化的起源演变

“佛系”一词最早出现于2014年的日本。当时,日本某时尚杂志将只关注个人兴趣、喜欢独处且不愿参与社会交往的男性青年,称为“佛系男子”。后来,日本学术界将其与欲望低迷的社会现象联系在一起,衍生出“佛系青年”“佛系生活”等流行词汇。

2017年,“佛系”一词在中国一部分追星粉丝群体中出现,这部分群体表明自己独立追星、不参与明星纷争、不参与不同争论的追星态度,当时被称为佛系追星,随后在微博上广为流传。2017年末,因“留通社”“新世相”两个微信公众号转载推广相应的文章,“佛系”一词从微博的青年聚落走向了更为广阔的民众视野,并不断派生出更多变形的词语,如佛系学习、佛系考试、佛系买家等,以及道系、魔系等词汇。此后,社会各界开始广泛讨论,《人民日报》发表了《也说“佛系青年”》一文进行评论。

公众号“新世相”在其文章中将佛系描述为“有也行,没有也行,不争不抢,不输不赢”,即对待任何事情都比较淡定,持无所谓的态度,即使是遇到问题或麻烦,也假借淡定、淡泊的名义而采取搁置、妥协的办法,绕道而行。因此,佛系实际上是指一种面对生存发展不主动追求、不拒绝拥有的暧昧性的价值观,是指面对未来选择时淡化自身情感、倾向于随遇而安的消极精神状态。

(二)佛系文化的形成原因

青年佛系文化的形成原因复杂,但究其根源,是物质因素与精神动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是人们受到生存压力激增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人的本质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可见,人的属性本质上是社会属性。这一认识既是佛系文化心理归因的解码途径,又是审视佛系文化的社会视角。佛系文化并不是无风起浪,而是当代青年对社会环境的内心反映,是他们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种选择。[1]

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生产力不断进步,居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这样坚实的物质条件“误导”着青年即使不奋斗也能衣食无忧,这是佛系文化形成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居民生活的幸福感不断降低,特别是当代高校青年在面对求学以及毕业之后就业、创业、婚姻、生活等各个方面均承担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多数青年沦为房子、孩子、信用卡的“奴隶”,生活拮据、理想消退,在不断努力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内心焦虑加剧,付出难见回报,进而导致不少青年放弃理想、放弃奋斗,追求一种貌似随缘实则避世的生活方式。

二是人们受到虚无价值观念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不仅具有社会属性,也具有精神属性,人是有思维意识的。因此,人一旦丧失了对精神的有价值的追求,就会陷入虚无,无异于动物。佛系文化正是受到了虚无价值观念的影响。

20世纪,德国产生了一种现代虚无主义的哲学思潮,经俄、日两国传入我国,并逐渐演变为价值虚无主义,导致许多人迷失在人生道路上,怀疑既有的价值观,进而虚度人生,甚至走上不归路,结果令人可悲可叹。佛系文化正是受到这一思潮的影响。受此影响的人觉得什么都无所谓,什么也没有意义,一切以个体感觉为原则,一切以当下舒服为标准,整体上表现为重视自我价值而忽视社会价值的不良倾向。

二、困局:佛系文化对高校青年的影响

佛系文化在中国的形成演变,反映出当代青年在社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面对自身角色定位、情感价值取向和理想目标追求等方面的精神变动,特别是在应对学习、就业、创业、婚姻等人生发展的不确定性时,表明出的随意、随心、随便等类似阿Q精神胜利法的消极态度,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逃避现实选择

佛系文化中的“随便”“都行”“都可以”“关注随缘、取关随意”等高频率词汇,反映出佛系青年在面对选择时的矛盾心理,也透露出不愿承担不同结果责任的逃避心理。这既是面对问题难以解决时自我隐蔽的外衣,又是面对争端难以守卫时自我保护的武器,更是话语权丧失时自我认同的借口,看似淡泊名利,实则消极避世,看似坚持归属,实则随波逐流。[2]凡此种种,皆是青年人丢失奋斗观念、传递逃避信号的心理特点,可以简单地理解为选择了不关心、不参与、不付出、不追求。

(二)精神消极妥协

佛系文化的第二个显著特点就是精神上消极应付,是一种无助无奈的心态。一方面,当前青年的生活水平较以前有所提高,另一方面,佛系文化实质上就是青年个体在社会发展中难以实现理想而不得不妥协于现实的一种选择,尽管有过努力,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最终选择了不争输赢的无助姿态。然而,人生在世,何来一世顺畅,哪有命运通达,如果没有强大的信仰、没有担当重任的意识、没有直面问题的勇气,仅仅凭借消极应付的佛系文化,那么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追求?如何在全社会传播正能量?如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三)无力解决问题

在当前价值多样化的社会中,佛系文化的深层心理特征就是对问题呈现出无力状态。青年无法获得体面的工作、收入或地位,无法快速实现自己的理想,因此产生紧张、不满、焦虑、绝望等心理。与主流文化的正能量不同,佛系文化主张心理防御,自我安慰、自我保护是最突出的特点,从自嘲到嘲他,从网络到生活,实际上都是解决问题乏力的体现。[3]

三、破局:佛系文化现象下的高校共青团文化构建

如何纠正佛系文化对当代青年的消极影响,使当代青年的人生变得有意义、有价值、有追求,取决于如何正确树立当代青年的价值观。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的时代青年需要有理想、有担当,需要有奋斗精神。高校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为高校青年学生的“引路人”和“知心朋友”,特别要发挥好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及文化优势,明确自身的基本属性和功能定位,积极构建高校共青团文化体系,引导高校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信仰,以正确的文化自信去面对并解决人生道路上的每一个难题,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明确高校共青团文化体系的属性

共青团是党为领导广大青年而组建的先进群团组织,是青年学习了解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中国共产党从来都把青年看作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从来都把青年作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生力军,从来都支持青年在社会主义的伟大建设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因此,高校共青团文化体系的属性是由共青团本身的属性决定的。

一是政治属性。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这决定了共青团的根本政治属性。共青团的根本使命就是为党动员、争取、选拔和培养优秀青年,进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这一根本属性意味着共青团和共产党有着相同的意识形态,且为党团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二是公共服务属性。共青团是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在加强社会治理和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见,共青团的社会属性就是公共服务性,说明共青团是服务于青年的,它代表并维护青年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在社会加速转型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共青团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党分忧、为国尽力。三是群众属性和实践属性。共青团是具有群众性的组织,是为中国共产党团结、教育、培育青年群众的重要组织,同时,在代表和维护青年利益等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宣传共产主义思想、践行共产主义理念的前沿阵地。因此,共青团还具有群众属性和实践属性。

明确了共青团的基本属性也就明确了高校共青团文化体系的属性,同时也就协助广大青年特别是高校青年明确了自身的属性,能够回答“如何定义青年、优秀青年,如何展开奋斗”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也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因此,广大高校青年应立足脚下、胸怀远志,坚决抛弃佛系文化,走出佛系文化下茫然困惑的迷局,积极投身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4]

(二)强化高校共青团文化体系的职能

当前,我国社会转型加剧,社会结构变化较大,受国内外各类思潮的影响,广大高校青年的生活姿态、行为逻辑持续多元化。在此背景下,高校需要强化共青团文化体系的职能,即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动员和资源整合的功能,不断完善共青团与青年的关系,使高校青年进入奋斗的状态当中。

组织动员是共青团的常态功能,只有发挥积极且强大的凝聚力,才能引领广大青年团结在自己周围。一方面,要将青年团结在周围,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要将青年社团凝聚在一起。一是要通过积极拓宽体制范围内的青年结社空间,关心青年学生的利益诉求。二是要紧密围绕共青团在体系当中的核心位置,借助新型信息技术广泛联系高校内的所有青年组织,将它们凝聚在一起,加强对它们工作的指导,为它们搭建舞台,提供服务,争取把它们吸纳到共青团工作体系当中。

资源整合是共青团的关键功能。只有抓住了资源整合的关键,才能顺势而为,提高共青团工作的成效,使共青团持续活起来。一方面,要采取引领、联合等多种方式,将高校中的各类青年团体纳入共青团职能的覆盖范围,深入探索运行机制,提高团组织的凝聚力;另一方面,要通过建章立制,使组织转动起来,形成“联系—服务—吸引—引领”的良性循环,同时加大力度开展各类团建活动,充分激发共青团的效能。

(三)优化高校共青团文化体系的内容

高校共青团是先进组织,承担着引导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重任。面对佛系文化的冲击,高校共青团要充分发挥出组织的优势,优化高校共青团文化体系的内容,全方位、多角度做好高校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工作。

首先,要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指导思想,切实发挥其导向作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文化区别于资本主义文化和其他各类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指引。[5]因此,高校共青团要将这一思想放在指导位置,为广大高校青年学生指明“到哪里去、怎么样去”。

其次,要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基础性内容,不断夯实高校共青团文化体系的基石。历经五千年风雨洗礼的优秀传统文化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不懈奋斗、追求进步的价值信念,体现了中华儿女世代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高校共青团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其文化体系的基础,以此引领广大青年不断发展壮大。

最后,高校共青团要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作为共青团文化体系的主体,让广大青年始终牢记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斗争中所形成的红色文化。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价值追求的精华,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共同的精神信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战胜各种困难、不断夺取了一个又一个的新胜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校共青团需要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为实现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而继续创新发展。作为青年学生的先进组织,高校共青团文化体系应始终将革命文化作为主体,激励青年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争做有为青年。

构建高校共青团文化体系,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来武装青年,引领青年正确面对遇到的各类问题,为青年成长成才提供积极有益的精神食粮。广大高校青年学生要立志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奉献自己的青春,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斗者。

猜你喜欢

佛系共青团体系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Z世代:拒绝内卷,不再佛系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法系妈&佛系爸
别让“佛系”成为你不努力的借口
2020年警院共青团大事采撷
佛系
相约二零一七,遇见魅力共青团
抗洪中的共青团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