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路径探析

2020-03-04周芸帆

教育观察 2020年29期
关键词:红色思政大学生

周芸帆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611731)

高校是为国家、社会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其思政教育工作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不断奋斗、革命、反抗、建设、改革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精神财富,作为一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仅内容广泛,而且形式多样。将其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深入了解并认可红色文化,树立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并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红色文化的融入还可以促进思政教育形式的改变,为思政教育工作注入更多活力。因此,研究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路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红色文化相关概述

(一)红色文化

五四运动以及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期是红色文化发展的初期。20世纪20年代已有学者对红色文化进行研究,但是,“红色文化”概念的正式提出是在2004年。此后,学术研究均使用这个概念,也称“红色革命文化”。在战争环境中孕育出来的红色文化不但在当时发挥着巨大的思想引领作用,而且在今天依然对当代青年有着巨大的精神激励价值。

现阶段,学术界对红色文化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与红色文化有关的研究资料日益丰富,这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从文化内容构成角度来分析,红色文化是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及物质文化的结合体,例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延安精神、统一战线理论、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等精神文化,以及遵义会议旧址、革命烈士陵园等物质文化,均属于红色文化的范畴。从文化性质的角度来分析,红色文化又被视为一种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红色资源,能够以理论素材与案例的形式渗透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之中。[1]

整体来讲,红色文化是革命先烈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热爱祖国的伟大民族精神之体现,更是马克思主义伟大思想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将是必然趋势。

(二)红色文化的德育价值分析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之中,红色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涵盖了极为丰富的育人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以及政治价值。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类思想文化不断渗透到国内。客观来讲,西方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这种影响下,一些学生对包括红色文化在内的中国文化并不自信,这一点理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基于此,高校迫切需要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工作之中,红色文化的德育价值体现为以下几点。

1.强化大学生民族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借助手中的智能设备了解天下大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受到多元文化、多元价值的影响。同时,大学生好奇心很强,对于很多新鲜事物有着一定的探索兴趣,其认知方式比较个性化,相对比较独特。但是,大部分大学生的思想是比较单纯的,他们涉世未深,生活经验不足。社会中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想非常容易对他们的价值判断产生影响。此外,随着中国国际地位以及世界影响力不断提升,一些国外势力为了遏制中国发展对历史真相进行歪曲,对资本主义进行大肆鼓吹。部分大学生极容易在这样的环境中出现思想混乱的情况,并做出一些不良行为。[2]

红色文化是中国独有的革命文化,充分体现着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团结友爱、勤劳勇敢、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大学生面对思想复杂的环境,唯有强化自身的民族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对各种不良思想的渗透进行有效的抵制。因此,高校非常有必要在思政教育工作融入红色文化,引导学生通过红色文化感受到革命先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保障大学生健康发展。

2.有利于丰富和完善德育内容

高校是传播主流价值观以及培养社会优秀人才的主要阵地,思政课是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主要载体,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理论体系之中,有利于丰富及完善德育内容,让枯燥的理论知识更加具有生命力。在具体的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可借助红色文化引导大学生了解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并将其与理论进行融合,这样可以让理论更加具有感染力以及说服力。同时,借助红色文化能够让思政教学实践形式更加多样化,让大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领会红色文化的精神。

3.有利于丰富高校思政教育载体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必须有对应的载体才能有序地开展并不断深入,载体包括课堂理论教学、课外实践教学、学校规章制度、教师教学素养以及校园文化等。而红色文化可以作为载体的核心,高校可借助其独有的德育功能并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实际需求对载体进行不断创新。整体来讲,红色文化可为高校思政工作的开展提供精神载体以及物质载体,两种载体互相结合可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整体质量,让大学生能够在丰富的德育载体中潜移默化地感受红色文化,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3]

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困境

(一)内容不足

内容不足具体指的是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融入的过程中内容不够。我国大部分高校非常注重科研创新,对思政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部分高校的思政工作常常流于形式。同时,从家长角度来讲,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孩子成绩好不好,而理想信念教育并未受到重视。最近几年,学术界以及教育界对红色文化的关注度虽然较高,但红色文化在高校内部的宣传力度并不大,尤其是在多元化思想冲击的环境中,红色文化长期处于边缘位置,校园内部所营造的红色文化氛围不够浓厚。高校虽然开展了有关红色文化的主题活动以及理论教学,但后劲不强,多流于形式,特别是在红色文化讲解方面,知识偏少且空洞。由于渗透的红色文化内容不足,以及学校、学生、家长的不重视,因此难以在校园内部形成良好的红色文化氛围,不利于思政教育工作水平的提升。[4]

(二)形式单一

形式单一主要指的是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形式与大学生特点不符。虽然高校思政课程是大学生必修课程之一,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该课程并没有产生足够的兴趣。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国家相关部门非常重视思政工作的开展,为思政工作的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要求思政教育理论课程具有针对性以及思想性。

红色文化的形式非常丰富,且具有开放永恒性、历史传承性及革命先进性。思政理论课程与红色文化进行结合,非常有利于破除传统灌输式讲解的弊端,也有利于学生的接受和消化。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虽然思政理论课程融入了红色文化,但是并没有进行深入挖掘。例如,部分高校为了能够提升教学效率,对红色文化的讲解主要采用灌输的方式,虽然融入了一定的实践活动,但是以观看与红色文化相关的视频以及听红色文化讲座为主。这种做法其实就是“从一个枯燥的坑跳到了另一个枯燥的坑”,大部分学生很难对此产生兴趣。当代大学生以“95后”和“00后”为主,他们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因此,书本与课程早已不是其接受知识与信息的唯一途径。教师如果只是以理论课对红色文化进行讲解,学生则很难产生积极性。因此,由于融入红色文化的形式过于单一,很多学生真正关心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最终导致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流于形式。

(三)不够清晰

不够清晰指的是大部分大学生对“红色文化是什么”的认知不清楚。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是一项整体性的工作,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也不是浅显、片面、单一的工作。也就是说,仅依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还需要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合作、协同发力。只有大学生对红色文化内涵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保障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但是,很多大学生并不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甚至不重视红色文化。从时期来讲,虽然有些大学生对红色文化有所了解,但是仅停留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色文化,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高速发展阶段的成果并没有深入了解;从内容来讲,学生更加重视的是红色文化中的物质文化遗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重视;从空间地理角度来讲,在大学生的印象中,红色革命根据地主要在西柏坡、井冈山、延安等,对其他地方缺乏了解。

由此可见,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研究、认识、理解以及传播创新等均有不足,之所以出现这个问题并不是学校单方面的原因,社会各界均有一定的责任。因为学生不了解,所以学校开展红色文化融入工作难度较大。学生没有兴趣了解红色文化,就谈不上认同红色文化的价值。[5]

三、促进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路径建议

(一)坚持党委领导,提升对红色文化的重视程度

红色文化是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红色文化的研究、宣传及传播,通过各种有效策略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利用。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高校领导层理应高度重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工作,确保思政教育工作能够充分落实。第一,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视必须上升到一个高度,不能只是口头重视,而不落实于行动。高校应结合实际情况与需求,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并对融入工作的开展加大投入力度,组织专家团队对两者的融合点进行深入研究,以达到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思政元素的目标。这将有利于提升内容的融合程度。第二,从人才发展规划入手,高校应将红色文化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这样可促使思政教育工作紧紧围绕红色文化开展。同时,学校方面应当加强组织与宣传,对顶层设计进行完善,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之下,要加强实地调研工作,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确保方案能够充分落实。第三,高校教师应主动了解、学习红色文化,并转变工作观念。高校教师专业能力较强,但大部分教师对红色文化了解甚少。因此,教师应主动转变观念,并主动承担红色文化的传播重任,为学生更加深入、灵活地讲解红色文化。这样可让理论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有利于改善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态度,让其逐渐对红色文化产生兴趣。[6]

(二)实践教学创新,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体验感

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课堂是最重要、最基础的载体。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好思政理论课堂。但是,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存在形式单一的问题,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工作出现阻碍。可在形式方面进行改革,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高校可以创建红色文化实践基地,助力学生亲身感受革命文化。思政理论课堂固然重要,但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仅凭理论讲解无法让学生感受到革命精神的内涵。为此,高校应当善于利用本地红色文化资源,例如,可组织学生到革命历史纪念馆、革命人物遗址等红色文化基地进行参观,让其深入了解革命事件的始末,感受和平来之不易,从而加深对红色文化的印象。第二,高校要营造良好的校园红色氛围,将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融为一体。学校可以创设红色文化环境,如树立革命人物雕塑、张贴红色文化相关标语、组织红色文化主题活动以及创办与红色文化有关的社团等。第三,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打造红色文化互联网平台——集红色文化教学、交流、互动等功能于一身的平台,这有利于大学生接受红色文化。互联网平台是大学生常用的平台,他们在这里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与网友进行互动与交流。互联网平台传播速度快、信息量较大,大学生可随时随地通过智能设备登录平台了解红色文化,例如,慕课、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均为红色文化互联网平台的搭建与实践提供了技术支撑,学校可借助这些平台定期为学生推送有价值的红色文化,并及时更新大学生关注的时事热点。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三)不断丰富学习方式,促使学生深度认知红色文化

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可以及态度直接关系到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工作的质量,因此,需要不断丰富学习方式,确保学生能够多维度了解红色文化,这样有利于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以及文化自信。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高校要重视培养学生主动了解、学习红色文化的意识,使其能够深入理解红色基因的形成与发展。同时,要加强培养学生对红色基因的领悟能力和洞察能力,让学生能够将红色文化与自身发展进行结合,进而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标。第二,教师要发挥思政课堂的真正价值。相对理论课堂来讲,学生更加喜欢参与实践活动。但是,理论课堂很重要,教师要借助课堂引导学生了解红色文化的生成、演变,尤其是不同时期的成果,确保学生能够明白红色文化在今天依然有不可估量的精神价值。第三,邀请专家开办讲座。例如,可以邀请红军后代授课,为师生举行“井冈山精神代代传”专题报告会,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红色基因,进而筑牢思想根基,使其能够主动积极地传承、弘扬红色文化。[7]

四、结语

综上所述,红色文化内涵丰富,且德育价值突出,非常适合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之中。现阶段,红色文化在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内容不够、形式单一以及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认知不够清晰等。本文建议从增强对红色文化的认识、进行实践教学创新以及丰富学习形式等方面入手促进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整体来讲,高校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找出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措施,探索出一条有利于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工作高度融合的路径。

猜你喜欢

红色思政大学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色是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追忆红色浪漫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