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测评标准
2020-03-04张应平
张应平,邱 霞
(伊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伊宁,835000)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称思政理论课)的关键作用是以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来支撑和保障的。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如何,需要通过科学的测评来把握。这就要求高校建立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的测评标准。
一、思政理论课教学实践追求实效要有实效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解决这个根本问题的关键课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2]。其一,“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明确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对象,以及把对象培养成什么样的规格,即目标要求的问题。其二,“怎么样培养人”的问题,即选择哪些内容,通过什么途径,用什么方式、方法对教育对象进行教育与培养。这是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测评的主旨所在。其三,“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这是思政理论课教学的价值指向和追求,即为谁服务和服务于谁的问题。思政理论课在解决教育的根本问题上的实际效果如何,需要通过开展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测评来衡量。
思政理论课教学实践活动不仅追求实效,而且需要客观标准衡量。从思政理论课教学实践本身来看,思政理论课教学实践活动的实际效果是能够测评的。其一,在实践活动中,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总是处于评价之中。从教育过程看,对比分析思政理论课教学实践活动前后的效果是不同的。从教育对象看,有无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对象在行为表现上是有差别的。这说明思政理论课教学不仅是有效的,而且这个效果在实践层面是可以测评的。其二,思政理论课教学过程一般包括知识理解、观念认同和行为外化三个步骤,而它们可以通过质性或量化标准进行分析。知识理解可以通过试卷、问答等形式进行考查,观念认同可以通过情境体验、道德两难等方法进行测试,而行为外化可以通过日常记录卡的形式进行反馈。可见,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在过程上同样是能够测评的。
从经验和理性层面看,思政理论课教学实践活动要追求实效,故客观上需要建立符合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测评客观要求和现实需要的标准。只有建立了客观科学的评价标准,以此来对教育实践活动进行科学评价,才能明晰教育实践在哪些方面是取得了实效的。高校可在此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进一步改进教育实践,提高教育实效。从实践要求的层面来看,思政理论课教学需要有一定的评价标准为参考,这是保证思政理论课教学活动科学有效的实践依据。再者,从学术研究现状看,对评价的一般研究涉及了思政理论课教学评价的原则、指标、宏观标准、模式等方面,这些研究成果对思政理论课教学实践活动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但是,在实践层面中缺乏可操作性和现实性。因此,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测评需要建立客观的、可供现实参考的标准。
二、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测评中的现实及问题
系统分析已有的研究,学界以思政理论课教学的素质结构、实践工作、目标指标三种评价模式评价思政理论课教学实践活动。但是,这些评价模式都无法从根本上测评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实效。
有的学者针对人的品德素质构成确定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的测评体系,从某一方面把握人的品德形成及作用规律,从结构上对品德进行分解细化,以品德的构成要素为基础构建指标体系,并以此作为测评的标准。这种教学测评的方式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和把握品德测评的目标指向要素构成,对培养以德为先的高素质人才意义重大。但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在现实操作中则是按照宏观指标进行测评,这样使测评的主观臆断性增强,客观操作难度增大。
有的学者则将思政理论课教学目标作为客观依据,围绕教学目标建构测评指标体系,试图将课程教学目标完全表达出来并赋予其权重,以期面面俱到地对思政理论课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测评。这样的评价模式有助于对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利用状况进行测评,但并不能完全测量出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思政理论课教学测评的目标是较为宏观的,这就需要教育主体、评价主体充分理解评价目标,形成较为具体的评价内容或标准方可实施。可见,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测评实践亟待明确测评内容,制定具体的、易操作的、有较高共识的评价标准。
有学者通过对思政理论课教学工作现实状况的调查,针对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剖析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建构思政理论课教学工作评价模式。有学者以某一个单位为研究对象,总结其实践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构建学校、家庭、社区、学生等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模式或者利用记录卡实现可视性评价的观点。这一评价模式有较强的操作性,对教育对象的评价也较为客观。但是,这一评价模式强调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对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的评价效果并不明显,而且评价内容多样、主体多样,无法突出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实效。
有的学者试图以宏观评价标准评价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如最高标准、根本标准和最低标准,物质标准与精神标准,政治标准、知识标准、能力标准、心理标准、道德标准和行为标准等,这些标准多是从宏观检测层面设定的,实际操作难度较大。这些评价模式由于没有从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本身出发来建构测评体系,没能形成较为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同时缺乏较为科学可靠的原理支撑,因此建构的理论缺乏科学性。
理性分析现有研究成果可以发现,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测评问题的研究多从某一个维度或者某一方面进行研究,如对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测评目标的研究、对人的品德素质结构的研究、对思政理论课教学工作评价模式的研究等,这些研究成果从属于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测评系统的某一子系统,对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测评的系统、全面研究有积极意义。系统功能的实现是以各个要素功能的实现为基础的,但无法由要素功能的实现来代替。从某一维度研究这一问题或研究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测评的某一问题不能代替系统、全面的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测评系统研究。加强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测评的关键在于建构以内容为参考的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测评标准,即依据一定的标准,通过一定的手段或方法对把社会的要求变成人们的认识和行为实践的程度与状况进行测量和评价。
三、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测评的构想
(一)转变研究范式,建立现实评价标准
笔者结合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测评研究成果,理性反思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测评研究应转变研究范式,建立现实评价标准。
从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内容范畴看,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测评标准的建构依据应从客观出发。从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测评的现实建构理路来看,以目标为标准建构依据不能满足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测评的需要,而只有以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为依据才能更好地测评实效,实现“教什么就测什么,要求什么就考评什么”的效果。[3]因为教学目标应是教师掌握的,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对学生开展教育的。同时,教学目标并不是教育对象需要掌握的,教育对象学习的也不是教育目标,而是教学内容。因此,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测评标准的建构应当基于教学现实,而不是教学目标。
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测评问题研究的关键在于现实评价标准的建构,实现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测评研究范式的转换。一是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深入探讨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测评。在宏观研究上,要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有机结合。在纵向上,要理清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测评的发展脉络,在掌握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构建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测评标准;在横向上,要分析清楚影响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的诸多外部因素,深刻认识其相互影响的关系和作用方式。在微观研究上,要深入剖析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的内部构成要素,弄清各要素之间及其与教学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方式。在此基础上,可构建出宏观与微观相得益彰的科学测评标准体系框架。二是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科学构建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测评标准不能脱离教学实践去搭建“空中楼阁”,必须深深根植于思政理论课教学实践,在掌握大量的实践材料的基础上科学构建,否则就是“就理论而理论”。同时,掌握大量的实践材料并不等于已经构建出科学的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测评标准,研究者还必须在对实践材料进行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理论研究深刻认识其内在的联系、机制、机理和规律,为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测评的提供深层理论和原理支撑,以增强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测评的理论指导,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三是切实从学科体系高度研究提高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测评有效性和科学性的方法路径,开展深入、全面、系统的研究。
(二)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测评应以内容为标准
理性分析现有的研究成果和考察思政理论课教学测评现实可以发现,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多以国家文件和教科书中的内容为测评内容,体现了国家意识和社会要求,但却忽略了教育对象发展的需要,故测评内容的不全面是影响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的又一因素。而以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为参照系制定测评标准则较为客观,即传授什么内容、要求什么内容,就测评什么内容,考查什么内容。加之,参考实践中思政理论课的教学要求和教育对象的需要,制定教育对象可以测评的内容,可以使结果较为公正、科学,评价标准有层次性、针对性,可以使测评标准落到实处。
测评实效最基本的是要达到“教什么就测什么,要求什么就考评什么”的理想境界。按照这个思路,完善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测评的内容应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其一,要从发展的视角解读社会要求。思政理论课教学以宣传和灌输统治阶级的思想为根本任务,因此,思政理论课教学测评要按照社会所要求的内容进行测评,即按照国家的文件、教科书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中的标准和规范对教育对象进行教育和引导。将社会要求外化为一定的标准和规范需摆脱以往的观念——以标准和规范约束人。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社会要求的标准和规范是调节各种不同主体关系的规约,是保证社会正常运行的需要,同时也是人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它不仅约束和规约人,而且也保护人、发展人。没有这些代表社会要求的标准和规范,社会将无法正常运行,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也无法得到保障。人要在社会中生存并获得发展,必须掌握社会的标准和规范。其二,要从对象的视角解读社会需要。解决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问题就是要解决教育对象的问题,把握和满足教育对象的需要,并促进教育对象人格的完善。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不取决于教育主体的主观愿望,而是取决于教育对象接受社会要求的程度,故应摆脱以往单向解读社会需要的弊端,转向从社会和对象双向解读社会需要,即不仅要告诉学生社会的要求是什么,而且要知道学生的问题和需要是什么,引导学生解决自身在面对社会要求时的问题,引导学生把个体需要和社会要求统一起来。忽视学生问题和需要的思政理论课是没有针对性的,也是无法取得实效的。因此,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测评本身必须以对象的问题和需要为重要内容,解决教育对象切实问题,满足教育的实际需要。就实效本身来说,教育对象的问题和需要是社会需要和社会要求的体现,也是实效测评的本质内容。
(三)建构知识把握、观念认同、行为外化的评价模式
科学客观的测评标准需要综合考虑知识、观念和行为表现,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也应在知识把握和观念接受的基础上走向行为,而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测评标准本身也包括知识理解、观念认同和行为外化的问题。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正如我们常说的“提高素质和精神境界”,即内心世界的知识接受和观念接受的精神层面。其一,知识把握是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测评的基础性内容。从人的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来看,在知情意行中,“知”是第一位的。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所传授的社会要求和反映的教育对象的需要是以知识形式呈现的。教育对象对社会要求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以知识的把握来实现。教育对象对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考试来进行测评。其二,观念认同是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测评的主体性内容。教育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教育对象是否在观念上认同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是思政理论课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环节,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环节,这个环节是“外化”的前提,是连接知和行的中介。部分学生知行脱节,就是在这个环节出了问题。因此,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必须测评观念认同度。观念认同度可以采用情境选择、座谈讨论等方式进行测评。其三,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必须测评行为,即对社会规范的遵守。规范和秩序是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测评标准的重要内容。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最终效果,是要学生在内化的基础上,把社会要求外化为行为习惯,并长期坚持。这些行为习惯体现为对社会规范和秩序的遵守与模范执行。同时,教育对象对知识的把握和观念的认同都需要通过对规范的遵守表现出来。因此,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测评必须从行为上测评教育对象对社会规范的遵守程度。对社会规范的遵守程度可以采取行为记录卡、积分卡等形式来测评。
总而言之,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就是要帮助教育对象把握知识,认同主流意识形态,遵守社会规范,实现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内化—外化—更高层次的内化和外化”的螺旋上升的提升过程,进而在达到社会要求的基础上,自觉地按照更高标准规范自己,从而促进个体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