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痰湿论治消渴并胸痹*
2020-03-04程坤
程 坤
糖尿病属于中医学“消渴”,目前糖尿病不再是局限于传统中医学“消渴病” “三多一少” (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等)的经典病症,在血糖监控良好的状态下,在临床实践中出现了症状不典型、甚或无症可辨的现象。冠心病属中医“胸痹”范畴。消渴和胸痹可单独各自为病,亦可同时致病,即消渴并发胸痹。消渴日久,脏腑虚损,正气不足,变证百出。消渴变证之一可为胸痹。在《诸病源候论》中就有关于消渴并胸痹的描述: “消渴重,心中痛”。《伤寒杂病论》中“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及《丹溪心法》中“热气上腾,心虚受之,心火散漫,不能收敛,胸中烦躁……病属上焦”均描述了消渴、胸痹可常同时发病。
目前各医家临症时对消渴胸痹共病多从“气阴两虚”“血瘀”角度着手。骆主任从医30余载,临证经验颇丰,认为消渴胸痹的病机:因“虚”(脾虚)、因“痰”、因“瘀”,除了虚、瘀,中间环节“痰”是导致疾病进展的转折点,“痰”先于“瘀”产生。“脾为生痰之源”,骆主任本着治病求本,乃顾护脾胃后天之本,虚、痰、瘀的病理状态皆由脾胃功能失常产生,故而对于消渴并胸痹瘀未成者治标祛痰,兼顾治本虚扶脾气,使瘀无生成之源头;瘀已成者兼顾祛瘀之法。
1 因虚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升胃降,共同承担着水谷精微的运化、吸收和输布等功能。《医宗必读·痰饮》云:“脾土虚弱,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瘀而成痰。”脾胃损伤, 一方面使气血津液生化乏源,中气衰弱则心气亦因之不足,“不荣则痛”。另一方面,脾失运化,痰浊内生,耗气伤津,气阴亏虚,形成消渴;而痰湿继续上犯,阻痹胸阳,闭塞心脉则胸痹疼痛,“不通则痛”。故脾虚乃是消渴并胸痹发病的根源。中医的水谷精微等同于人体必需的糖、蛋白质、脂肪等。脾虚运化水谷精微失职,即引起糖脂代谢紊乱,乃是消渴并胸痹的病理基础的起因。
2 因痰
中医学中的“痰湿”病机与西医学中的“炎症”“血脂”的形成类似,脾虚失运形成了痰湿的病理体质。《景岳全书》云:“夫人之多痰,悉由中虚而然”“然则痰之与病,病由痰乎? 痰由病乎? ”古代医家提出的“肥人多痰”“百病多由痰作祟”;及《丹溪心法》说:“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均阐述了痰湿的特性,可因病生痰,也可因痰致病,痰湿既是疾病的病理产物,也是引发新病的致病因素。《素问·奇病论》言:“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素问·通评虚实论》言:“消瘅……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说明痰湿是造成消渴的最初病理产物。《灵枢·本脏》言:“心脆,则善病消瘅”“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1]云:“二阳者,足阳明胃也。胃中热盛,津液枯涸,水谷即消,谓之曰消。”说明消渴与心、脾、胃的功能失常相关。程丑夫[2]认为痰在动脉粥样斑块发生、形成与演变中处于核心地位,主张化痰为主,或兼以活血,或兼以调气,或兼以清热,或兼以温寒,或兼以补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类比中医的“痰”邪,痰伏脉道,既可蕴而化热,又会妨碍气机,血行不畅,滞而为瘀。消渴并胸痹之病,正虚为本,邪实为标。正虚责之于脾气胃津亏虚,邪实责之于湿邪痰浊。瘀血本不自生, 乃因于正虚邪犯, 然后成瘀,瘀成而胸痹生。故痰湿是消渴并胸痹的关键致病因素。
肖艳皎等[3]认为脾是影响血脂正常代谢的关键。有研究表明[4]在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中,要关注血脂的调节。吴自强等[5]研究指出TC、LDL-C等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发展中可作为较为敏感的指标,可作为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发病风险的预测。糖脂代谢紊乱最终导致心脑血管事件[6],大量炎症因子释放诱导的内皮细胞功能受损、血黏度增加,最终导致动脉硬化斑块形成。何雁等[7]研究发现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中以软斑最多见,软斑内新生血管丰富,容易破裂,斑块的稳定性差,容易导致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故糖尿病并发冠心病不同于单纯冠心病,无痛性心梗更易漏诊。
3 因瘀
久病入络,“瘀”是“痰”的终极形态,《素问·调经论》云:“血凝泣,凝则脉不通”,《素问·脉要精微论》亦云:“涩则心痛”,《症因脉治·胸痛论》言:“血积于内,而闷闷胸痛矣”,以上均指出了瘀血痹阻心脉导致胸痹心痛。消渴病也不例外,消渴日久,气虚无力行血,阴津亏虚,血脉不充,终致血脉运行不畅而瘀血内生,痹阻心脉,则发胸痹,痹阻心脉之外的血脉,而发中风、下肢痹病等消渴变证,即糖尿病大血管病变。
4 化痰治标兼顾扶脾是治则关键
以上则说明消渴并胸痹乃是“因虚”“因痰”“因瘀”形成。治疗消渴并胸痹,活血化瘀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治病求本,防微杜渐。治瘀血形成之因,则应祛痰,治“痰”形成之因,则要调理脾胃,故消渴并胸痹治则应以化痰健脾为主,兼化瘀,并随临症灵活化裁。骆主任临症针对“脾虚”,常用六君子汤加减,不用人参,常用太子参,取其温和补益脾气,以免补气太过炼津成痰化火,常选健脾同时化痰或燥湿的药物,如苍术,白术,茯苓等。对于“痰”而常用化痰之品,常用性温药物,取其“痰饮当以温药和之”之意,常用黄连温胆汤化裁,黄连、半夏、瓜蒌、黄连、黄柏,佐以调畅气机,药物如陈皮、炒枳壳、郁金等,选用郁金,可针对临症痰郁导致肝失疏泄者;对于痰热明显者,常用竹茹,麦冬、五味子。针对化瘀,常加用丹参、丹皮、红花、赤芍等活血凉血之品。
5 典型病案
杨某,男性,74岁。冠心病、糖尿病多年。2016年7月14号初诊:诉胸闷10余年,有如压石,心悸,后背胀,夜寐不安,口干欲饮,口中黏腻,纳可寐差,小便多,大便尚可,量少,诉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偏高,血糖控制欠佳,舌紫暗苔根部腻,脉细滑。心电图:窦性心律,房性早搏,部分导联T波低平、倒置。拟以化痰、健脾为主,兼活血化瘀。处方7剂:黄连5 g,麸炒苍术15 g,生薏仁30 g,黄柏10 g,全瓜蒌20 g,郁金10 g,炒枳壳15 g,石斛10 g,法半夏15 g,茯神20 g,甘草6 g,丹参15 g,酸枣仁15 g。
二诊:服药后胸闷显减,现觉心慌,心跳加速,背稍胀,纳可,口干好转,舌暗红,苔腻减轻,夜寐好转,脉弦细涩。处方7付:黄连5 g,麸炒苍术15 g,生薏仁30 g,丹参15 g,檀香10 g,枳壳15 g,茯神20 g,陈皮10 g,柏子仁10 g,炙甘草5 g。
三诊:服药后胸闷心慌有所减轻,口中黏腻减轻,纳可,夜寐好转,监测血糖空腹和餐后2 h水平较前有所下降,抽血复查甘油三酯胆固醇水平下降;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较前略有下降。舌淡有紫气苔薄白,脉弦。前方继进7付。
按:本例患者乃消渴并胸痹,遣方旨在化痰、健脾兼祛瘀。一诊方中黄连健脾利中焦湿热,使痰湿无以留滞血脉,泻火解毒之功使痰湿免于内热煎灼成毒瘀。苍术、薏苡仁、瓜蒌、半夏,辅助健脾燥湿化痰。枳实、郁金调畅气机,黄柏利小便,除下焦湿热,使湿热从小便而出,丹参活血化瘀,酸枣仁、茯神安神,全方着眼于清热燥湿化痰治标,健脾治本,脾健则清升浊降,痰浊自化,清燥则瘀热自消,中焦之气化生精微正常,不溢不余(溢于外则皮肉膏肥,余于内则膏脂丰满),血脉运行通畅,达到预防子(脾)病及母(心)之功。二诊、三诊主方不变,针对次兼症化裁,柏子仁入心经,故加柏子仁养心定悸。整体思路围绕“痰”“虚”“瘀”,共奏化痰为主,兼顾化瘀,不忘顾护脾胃,达到标本兼治之效。是乃脾气和,痰无生成之源,瘀自化之。
6 结语
痰湿贯穿于消渴并胸痹的病机演变过程,故以此为切入点,临症中往往取得良效。纠正痰湿病理体质,以延缓或阻止消渴及其消渴辨证,以达到治病求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