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研究进展
2020-03-04黎玉宣匡家毅胡翠竹陈宇辉
黎玉宣,匡家毅,胡翠竹,何 适,陈宇辉
(桂林市中医医院,广西 桂林 541002)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又称为过敏性鼻炎,是机体接触变应原后,由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慢性炎性疾病[1]。本病以鼻痒、喷嚏、流涕、鼻塞等为主要症状,有慢性迁延性、易反复发作的特点,与副交感神经活性增高、腺体增生、分泌旺盛、感觉神经敏感性增强有关[2]。世界有近5亿人遭受鼻炎的困扰,且每年以20%的速率增长,我国城市患病率约为11.1%[3]。运用针灸治疗变应性鼻炎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认可,2015年《美国变应性鼻炎诊疗指南》推荐针刺作为该病的非药物治疗手段[4]。针灸治疗本病,不但能够减轻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药物的使用,减轻不良反应,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复发率[5]。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各种针灸疗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研究现状,以期为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提供参考。
1 中医对变应性鼻炎发生机制的认识
变应性鼻炎属中医“鼻鼽”范畴,其病名最早见于《素问·脉解篇》:“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6]此后众多中医典籍对本病均有论述,多数医家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指肺、脾、肾脏腑功能降低,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云:“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肺气通于鼻,其脏有冷,冷随气入乘于鼻,故使津涕不能自收。”《医学入门·卷四》:“凡鼻涕鼽、渊鼽,久甚不愈者,非心血亏,则肾水少。”标实,则以风寒异气侵袭为标,并与气候、温度、环境变化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景岳全书·卷二十七》:“凡由风寒而鼻塞者,以寒闭腠理,则经络壅塞而多鼽嚏。”但金元四大家之刘完素对鼻鼽的病因病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是属火属热。《素问玄机原病式》云:“或言鼽为肺寒者误也,彼但见鼽涕、鼻窒,冒寒则甚,遂以为然,岂知寒伤皮毛,则腠理闭密,热极怫郁,而病愈甚也。”刘完素认为肺为娇脏,外通于鼻,易感外邪,邪伏肺经,郁久化热,内外合邪,伏热痰火上灼鼻窍而致病。由此总结出本病发生的四个主要病机:肺气虚弱,外感风寒;脾气虚弱,湿邪犯鼻;肾阳亏虚,肺失温煦;肺经伏热,上犯鼻窍[7]。
2 针灸治疗变应性鼻炎
2.1 针灸常规取穴 针灸疗法治疗变应性鼻炎历史悠久,早于先秦时期即有记载,如《素问·缪刺论》载“邪客于足阳明之经,令人鼽衄上齿寒,刺足中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左刺右,右刺左”。因针灸疗法操作简便、疗效确切而被后世医家广泛运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因此针灸治疗变应性鼻炎,取穴主要是以经过鼻部之经络的穴位为主。谢慧等[8]查阅西汉至近代针灸治疗“鼽”病的中医著作17本,得到治疗鼻鼽相关穴位总数为46穴,所属经脉多为足太阳膀胱经、督脉、手阳明大肠经,使用频次最高的两穴是风门、迎香。虞旻珍等[9]对2004至2014年报道的运用针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文献进行分析,显示现代运用针灸治疗该病的主要穴位多达85个,使用频次最高的穴位是迎香、肺俞,其次为印堂、大椎、足三里、肾俞、合谷;所选经络以督脉、手阳明大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为主。研究表明,在运用针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的选穴上,古今医家有高度的一致性。
2.2 针刺法
2.2.1 普通针刺 查阅针刺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相关文献资料,显示临床上运用普通针刺治疗本病均能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苏雅轩等[10]取鼻根、上星、迎香、合谷、四白、足三里行针刺治疗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17例,发现可显著缓解患者鼻塞、鼻痒、流鼻涕、打喷嚏等主要症状,总有效率为88.235%。刘瑞清[11]将64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采用针刺鼻三针(迎香、鼻通、印堂)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氯雷他定片治疗,结果显示针刺鼻三针对改善患者症状记分、血清特异性IgE抗体及鼻腔分泌物涂片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疗效更佳。以上研究表明,通过针刺鼻周穴位,可疏通经络,改善鼻部微循环,使鼻窍畅通;针刺远端穴位,能调理肺脾肾、培补元气、增强机体免疫力,因而治疗变应性鼻炎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2.2.2 电针 现代电针的应用为临床治疗变应性鼻炎提供了新途径。崔林华等[12]将51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电针平刺迎香穴组、多穴普通针刺组、口服扑尔敏组各170例。电针平刺迎香穴组取毫针在迎香穴向鼻根方向平刺0.5寸,连接电针仪,使用疏密波,留针25min,该法总有效率达93.3%,优于多穴普通针刺组(85.5%)及口服扑尔敏组(72.5%)。本研究中,使用电针刺激代替了手法行针,可使针感均匀且稳定,增加对鼻痒、鼻塞、流涕等症状的治疗效果。
2.2.3 腹针 除常规针法外,还有报道选用特殊针法治疗变应性鼻炎,均能取得良好疗效。赵倩煜等[13]将50例中重度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采用腹针治疗,取穴为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商曲、上风湿点、中脘上,对照组采用布地奈德鼻喷雾剂治疗。结果显示,腹针疗法能显著降低鼻炎患者血清组胺、白三烯D4含量,降低鼻结膜炎生活质量评分问卷(RQLQ)评分,且在RQLQ量表中关于睡眠症状的改善,腹针组优于布地奈德组(P<0.01)。其机制可能为:腹针疗法通过刺激腹部穴位调节脏腑失衡。中脘、下脘调中焦,理气机升降;气海、关元补肾固本;商曲对应腹针全息理论之颈部,针刺可改善颈部供血,引气血上行滋养鼻窍;上风湿点具有清热消炎的作用。诸穴合用,能健脾补肾、宣肺通窍,从而取得良好疗效。
2.2.4 平衡针 谢辉等[14]采用平衡针配合普通针刺治疗3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总有效率为86.7%,与西药组30例采用口服氯雷他定胶囊治疗相比较,疗效显著,优于西药组(63.3%)。其作用机制可能为:针刺平衡针之鼻炎穴能够刺激脑啡肽释放,缓解过敏症状,促进血液循环,排出致病因子,促进组织修复。
2.2.5 腕踝针 师德明[15]采用腕踝针治疗变应性鼻炎患者78例,选用腕部治疗点上1、上2、下5穴,痊愈率为71.79%,总有效率为93.59%,说明腕踝针治疗鼻炎作用显著。腕踝针的分区与传统针灸十二皮部一致,十二皮部远端穴位行浅轻刺法,有调整相应经脉经气和相联属的脏腑功能的作用。
2.2.6 针刺蝶腭神经节 更值得一提的是将传统的中医针灸疗法与现代医学的解剖部位相结合的毫针针刺蝶腭神经节疗法。蝶腭神经节内包含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有促使血管收缩的功能,能使鼻黏膜及海绵体内血流量变少、腺体分泌物减少;而副交感神经则有扩张血管的功能,能使鼻黏膜及海绵体充血、腺体分泌物增加。针刺蝶腭神经节,能调节紊乱的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改善鼻部腺体分泌旺盛或不足引起的各种鼻炎症状,从而迅速改善鼻内循环状态,使患者症状立即好转[16]。经研究证实此法简便易行,疗效确切。陈陆泉等[17]选取42例中重度变应性鼻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针刺蝶腭神经节疗法,对照组常规针刺风池、百会、迎香、上星、太阳、曲池、足三里。研究发现针刺蝶腭神经节可显著降低患者鼻炎症状总分量表、鼻炎伴随症状总分量表、鼻结膜炎生活质量问卷调查量表评分,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疗效迅速持久,优于常规针刺疗法。李石良等[18]采用该方法治疗3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治疗后及2年后随访患者VAS和RQLQ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2年随访时与疗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表明针刺蝶腭神经节能够缓解变应性鼻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且远期疗效稳定。
2.3 灸法 《灵枢·官能》记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艾灸具有温经散寒、扶正祛邪的作用,能够补益正气、宣通鼻窍。艾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较多,通常采用温和灸、热敏灸、雷火灸、督灸等,常联合其他疗法综合治疗。
2.3.1 温和灸 程志昆等[19]治疗过敏性鼻炎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4例选取第1胸椎至第10胸椎棘突两侧触诊异常反应穴,采用温和灸治疗;对照组42例予口服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配合曲安奈德鼻喷雾剂雾化治疗,发现温和灸治疗可以明显降低患者血清IgE水平,减轻相关症状,改善生存质量,临床疗效确切。中医理论认为胸腹为阴,背腰为阳,因而温灸胸椎及其两侧能够调节阳经气血,振奋人体阳气,提高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2.3.2 热敏灸 章海凤等[20]选取60例患者,通过印堂穴是否出现灸感及出现的次数分为热敏灸(34例)和非热敏灸(26例),观察治疗20次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变化。结果热敏灸治愈率为73.53%,明显高于非热敏灸组38.46%。当人体处于疾病状态时,体表腧穴会发生敏化改变,艾灸热敏化腧穴时会产生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表面(不)热深部热、非热觉6种热敏现象[21-22]。艾灸热敏腧穴能发动经气感传,充分调动人体内源性调节功能,显著地提高艾灸治疗疾病的疗效,实现“灸之要,气至而有效”的效果[21]。
2.3.3 雷火灸 赵翠巧等[23]治疗102例过敏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观察组选取上星、素髎、睛明、印堂、迎香、列缺、合谷等穴,采用雷火灸疗法;对照组应用布地奈德气雾剂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43%(P<0.05)。刘少清等[24]纳入68例变应性鼻炎患者,用雷火灸对患者颈肩背部、大椎、百会、上印堂、迎香、定喘、肺俞、肾俞等部位及穴位进行艾灸,总有效率为85.29%。雷火灸艾条是在艾绒中加入苍耳子、防风、沉香、木香、麝香、黄芪、乌梅、甘草等中药,其燃烧时的热力远高于普通艾条,能够在灸疗区域形成高浓度药区,因而具有更高的药物渗透性,达到祛风、散寒、通络等作用[25]。其灸火热力能加快血液循环,抑制血管通透性,减少炎症渗出,促进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
2.3.4 督灸 黄健等[26]选取5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采用督脉灸治疗,发现能降低患者的症状积分。与常规温和灸相比,铺灸疗法有更强的温通力和更广的施灸面。督脉和六阳经交汇于大椎穴,在此进行铺灸,能够调节阳经气血,提高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且在治疗的过程中运用了艾叶和生姜,生姜中的姜辣素能够扩张局部血管,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
2.4 针灸结合 温针灸是将针刺和灸法相结合的疗法。司慧芳[27]选取7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针刺迎香、足三里、上迎香、上星、印堂、风池、外关、合谷穴,其中风池、外关行泻法,其余穴位行补法,针刺得气后,在迎香、足三里穴行温针灸。对照组取穴及针刺手法同治疗组,行针得气后在迎香穴及足三里穴加电针,发现两组治疗后血清IgE值、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均明显下降,且对于降低血清IgE值,温针灸效果优于电针。温针灸取效的机制可能为:一方面通过针刺穴位能疏经通络、宣通鼻窍;另一方面,灸的热力沿针体传导扩散到肌肉组织中,能有效地改善全身血液循环和局部微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治疗变应性鼻炎较单纯针刺更快速有效。
2.5 穴位埋线 穴位埋线疗法采用穴位处线体植入的方式,借助埋入线体对穴位的持续刺激,达到持久的针刺效应。陈超等[28]将69例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33例)和针灸加埋线组(36例),针灸组针刺迎香、上迎香、印堂、上星、通天、足三里,并于足三里、肺俞、大椎、风门加艾灸治疗。针灸加埋线组在针灸治疗的基础上,在肺俞、风门、脾俞、肾俞、中脘、气海穴加用穴位埋线治疗。观察两组RQLQ评分变化及进行疗效评价,发现针灸加埋线组的显效率(57.6%)明显高于针灸组(22.6%),有显著性差异(P<0.05)。
2.6 穴位敷贴 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经皮给药的外治法,通过药物与经络的双重作用,调理脏腑阴阳,疏通经络气血,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药物多参照清代医籍《张氏医通》,以白芥子、甘遂、细辛、延胡索最为常用,可根据病情加减化裁,诸药共为细末,用姜汁调和[29]。谯凤英等[30]将4 20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 100例和对照组2100例,治疗组取膏肓、大椎、风门、肺俞、百劳、脾俞、肾俞穴于三伏天行穴位敷贴治疗,贴敷药物组成为白芥子、延胡索、细辛、甘遂、黄芩,用量比例为2∶2∶1∶1∶1,对照组采用口服特非那丁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73.3%)明显高于对照组(44.8%)。
3 结语
变应性鼻炎临床治愈的根本在于调整紊乱的免疫反应机制,而不是暂时控制鼻超敏反应后的症状[31]。针灸能疏通经络、调理脏腑,治疗本病具有毒副作用小、简便易行、疗效显著的优点,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公认,具有广阔前景。总结针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研究,相关文献不胜枚举,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依据。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目前研究多集中于对临床症状改善的观察,缺乏对针灸作用机理的探讨;研究质量不高,缺少多中心、大样本量的试验;研究随访时间较短,缺乏后期跟踪随访;缺乏根据中医证候分型治疗的临床研究等。因此,今后应更加科学规范地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的高质量临床研究,并在中医传统理论的指导下,利用现代科学手段,探究针灸起效的机理、治疗规律,充分发挥针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独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