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策略研究
2020-03-04李婷婷
李婷婷,何 飞
(1.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教育学院,广西南宁,530008;2.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健康与旅游学院,广西南宁,530008)
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渐积淀形成了许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各民族人群共同生活、主动参与,逐步演变形成的一种社会群体活动,是各民族民风民俗和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汇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区域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面对外来文化的渗透,民族传统体育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特别是现代体育项目的冲击,如篮球、足球、电子竞技等。近年来,人们逐步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从国家到地方,越来越多的人呼吁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让民族特色文化回归学校,为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提供了机遇。
一、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
(一)教育功能
体育教学是高校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而民族传统体育又是体育教学的方式之一,其萌芽、形成、发展都与教育密不可分。民族传统体育既涵盖丰富的历史、哲学、文化等知识体系,又有技艺技能可以传习。自然条件、区域位置等差异催生不同的民族传统体育形式,其蕴含的教育功能也不同,主要体现在民族传统体育的变迁、传承人的传习方式等方面。体育教育最好的素材就来自民族传统体育,其包含的历史文化的知识内容更是原生态的技艺教育。可见,民族传统体育是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最大限度挖掘、利用、发挥其教育功能。
(二)健身功能
我国各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已经发现体育活动是健身的最好方式,并形成体育健身的习惯和意识。各民族在生产实践活动中创造了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板鞋、高脚马、舞龙舞狮等。这些项目都具有较高的健身价值,能够通过不同形式的身体活动实现肌肉的锻炼,刺激人体各项机能,从而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关节的灵敏度,有效改善人体循环系统,达到锻炼的目的。
(三)娱乐功能
民族传统体育是各民族文化融合共生的产物,是各民族人群共同生活逐步演变形成的一种社会群体活动,是各民族民风民俗和生活的真实写照,主要源于传统技艺、民间舞蹈、游艺与杂技类等。为了丰富生活、愉悦身心,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了很多以“舞蹈”“游艺”“杂技”等为主要方式的民族传统体育,具有鲜明的娱乐功能。在缺乏娱乐设施的年代,这些带有娱乐性色彩的民族传统体育就是最好的娱乐形式之一。
(四)社交功能
民族传统体育是在一定规则和规范下进行的群众性体育社交活动,在参与过程中可以消除因区域、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带来的障碍,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增强情感交流,拓展良好人际关系的媒介,从而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各传统节日都会有民族传统体育的参与,人们通过节日活动这一载体,传播本民族的体育技艺、文化等,体现出民族传统体育独特的社交功能。
二、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丰富体育课教学内容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和要求,学校应积极因地制宜地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解决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做好对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和对新兴、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与利用[1],同时拓展大学生体育课学习内容,为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体育课程是大学生公共必修课程之一。将民族传统体育中集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为一体的项目引入高校体育课堂教学,能够推动高校公共体育特色课程的构建,丰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内容,延展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思路。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各地高校可以挖掘、整理当地特色传统体育项目,加以改造、利用,将其融入大学体育课教学,以此丰富体育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参与体育的主动性和兴趣,使高校公共体育课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有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习
基于我国是多民族国家的现状,且作为推动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民族体育文化在我国文化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必须强化。[2]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与创新。学校教育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民族传统体育是传统文化的展现形式之一。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过程,就是对大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如果不能很好地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挖掘、整理和传播,那么民族传统体育将面临失传的困境。因此,高校有必要将民族传统文化中内容丰富多彩、表现形式多样的民族传统体育引入校园,并形成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品牌,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习。
(三)有助于大学生全面性的培育
民族传统体育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简单易学的特点。大学生在学习民族传统体育的过程中不但可以收获知识,还能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首先,民族传统体育有助于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如板鞋竞速、抛绣球、珍珠球等运动可以提高学生的上下肢肌肉、手脚协同、灵敏速度等能力。其次,民族传统体育在文化、道德和审美等方面对大学生具有教育的功能。将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与身心健康结合起来,可以让其在增强体质、学习体育技能的同时,传承民族文化、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审美观,并更好地了解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蕴含的民族精神。最后,民族传统体育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由于民族传统体育形式多样、规则简单、团队项目较多,能极大地吸引大学生的兴趣,促进大学生主动去理解规则,进而提升他们沟通交流、团队合作等能力,推动大学生在认知、情感、个性等方面的进步。
(四)有利于形成区域特色的体育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内容的选取是高校特色教学活动的体现。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立足地域民族文化优势,融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形成高校特色体育教学的重要手段。民族传统体育有着悠久的文化内涵,蕴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可以让学生在参与技能学习的同时感受文化的熏陶。民族传统体育走进高校体育课堂,有助于特色体育课程的建设,形成区域特色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全面提升体育课教学质量。
三、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挖掘渠道单一
民族传统体育的特殊性在于它一般只在固定区域和民族内流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很多民族传统体育已经鲜有人知。高校在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挖掘整理与开发利用中,只有体育教师这一单一群体在参与,且大多采取直接引进家乡的民族体育项目或网络查询等方式,搜集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渠道较为单一,导致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不能够被充分地挖掘和开发,不利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
(二)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课程改革相衔接不够
现阶段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理念还比较陈旧,难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不利于学生体育能力的提高,阻碍了体育课程教学的优化改革。年轻群体注重对文化生活的汲取,特别是新事物、新思想的注入,而传统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只有加入这些新生事物,才能满足学生对体育健康的迫切需求。高校学生作为年轻群体的主要构成部分,对新元素、新文化都有较强的求知欲望,但高校体育教学往往忽视了体育新元素的加入,导致学生对传统体育课程失去兴趣,为体育课程改革造成了极大阻碍。
(三)民族传统体育与校园文化融合不充分
当前高校虽然会组织各类体育赛事,以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但活动主要以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现代项目为主,难以体现出学校的特色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没有很好地利用民族体育资源。如何利用区域优势、学校特色,开展别样的体育赛事? 如何组织起广泛参与的体育活动?如何将民族传统体育与校园文化融合,建设特色的体育文化品牌,进而有效推广?这些都是高校文化建设面临的新问题。
(四)专业师资力量的缺乏
民族传统体育历史悠久,高校在传承的过程中,可有效实现民族传统文化与高校教学的融合共生,体现民族传统体育在教育方面的功能。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由于专业师资力量的缺乏,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挖掘、课程开发相对滞后,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和价值不能得到完整的传习。可见,师资队伍问题决定着民族传统体育能否继续传承与发扬。体育课基本以现代体育项目为主,高校在体育教师的配置上只能与之相适应,即使有少许能够完成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也都是半路出家,缺乏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深入了解和认识。这是现代化教育的原因,也是一个现实问题。因此,想要在高校中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就必须充分挖掘其价值,培养一支文化素养高、专业技能强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习师资队伍。
四、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策略
(一)拓宽民族传统体育挖掘渠道
我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民族特色体育项目丰富多彩。根据《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的记载,我国共有 977 种民族体育项目,其中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达到了 676种。[3]为了能开展内容多样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高校应该拓宽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搜集渠道,广泛而又精确地吸纳具有区域特色的民族体育资源。首先,高校要组织成立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搜集小组,有计划、有目的地去挖掘整理、改造利用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其次,高校要发动全体师生进行民族传统体育征集活动,让师生都参与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搜集中去。最后,高校要通过考查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村落、街道居委会,特别是对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人、研究学者进行拜访,有针对性地完成搜集任务。总之,高校需要拓宽民族传统体育挖掘渠道,保证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搜集具有完整性、系统性,从而进行分类整理、合理开发利用。
(二)引入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课程改革相衔接
随着当前国家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以及高校教学的不断创新与改革,高校要发挥好育人作用,将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教育结合起来,这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体育领域发展中所要探索的主要方向。[4]高校应优化体育课程体系,开设民族传统体育相关课程。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可以让大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学习中建立起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的意识与自觉。针对民族传统体育教师缺乏的问题,高校可以让传承人走进体育课堂授课,与学校开展教学合作,向大学生面传民族传统体育相关知识与技能。教师可以运用在线教学平台等多种新媒体手段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使教学模式适应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吸引更多的大学生进行学习,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推动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
(三)让民族传统体育走进校园文化教育活动
校园体育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是在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等条件下,由学校广大师生在实践过程中共同创造的体育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民族传统体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集聚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文化积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高校可以开设“第二课堂”文体建设精品课程,组织“体育非遗进校园”、体育文化节等活动,让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零距离感受民族传统体育的魅力,学习民族传统体育技能,感受其所表现出的价值与内涵。同时,高校可以组织建设民族传统体育社团组织,邀请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人进校园展演,开展不同类型的讲座,并通过抖音、微博、快手等平台加以宣传。民族传统体育交流和表演活动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培养文化认同,提高保护意识,使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学生形成交融互动而促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保护。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专业人才
民族传统体育是各民族独有的文化知识体系,在民族内部具有较高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要想在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让其在体育教学中传承与发展,就必须要有一支专业技能技术强、文化素质高的传承教师队伍。因此,建设一支具备民族文化素养且技能技术过硬的专业师资队伍是形成区域特色的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体育教师是高校开展体育课程教学的重要人力资源,体育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专业文化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指导给学生。为此,体育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积极参加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相关培训,提高自身专业理论水平和技能。学校也可以邀请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人进校园进行讲座、授课,指导体育教师学习。民族传统体育不同于现代体育项目,体育教师不仅要掌握专业技能,还要清晰地了解和认识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发展、变迁等,熟练地向学生介绍民族体育技术技能和历史文化知识。因此,高校必须要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为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健康有序开展提供人才资源的支持。
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优秀文化的结晶,高校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利用好这一基地,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作为人类文明传播聚集地的高校对民族传统体育有传承和创新的作用,也肩负着艰巨且重要的责任。因此,高校必须积极开展民族传统体育,从而更好地传习、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增强当代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