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商科学生就业数量和质量分析
2020-03-04胡越明
胡越明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学院,浙江宁波,315012)
一、高职商科学生的就业现状分析
(一)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背景分析
充分就业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两大目标之一(另一个是物价稳定)。就业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和民族未来,但它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不同领域、不同岗位、不同年龄段上呈现出很大的差异。
首先,农矿产业、工商产业、非生产性服务业这三大领域吸纳就业的能力呈现差异化发展态势。农矿产业能吸纳一部分新劳动人口就业,但数量不多。近几十年,我国的农村以输出劳动力为主,这种趋势短期不会改变。工商产业总能吸纳大量新的劳动力就业。相关实证研究表明,技术进步从短期来看会对劳动力就业产生挤出效应,但从长期来看则会稳定促进就业。[1]非生产性服务业不同于前两类,它基本不依赖于自然资源保有量,发展速度往往快于前两类产业,吸纳新劳动人口就业的能力非常强,但是一旦面临突发事件也容易受到冲击,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旅游业、餐饮业等行业受冲击最大就是明显的例子。
其次,用人单位的普通岗位与核心岗位的就业竞争逐渐走上不同的发展路径。普通岗位只需要中低技能人才,核心岗位则需要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在教育水平较为落后的年代,低技能劳动力充斥市场,普通岗位竞争激烈,核心岗位却人才稀少、供不应求。随着大学教育的逐渐普及,这种情况出现了逆转:核心岗位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开始难以招到足够的普通技工。
最后,高职商科学生初次就业与长远就业的状态特征迥然不同。有一些工作岗位虽然并不需要太高的专业技能,但很辛苦,或者风险很大,或者社会地位不高,又或者工资待遇不够高,导致人员流动性很大,如营业员、服务员、推销员、快递员、业务助理、仓库管理等。高职商科学生初次就业对待遇期望值较低,对这些岗位并不排斥,但工作一段时间后通常会有更高的期望值,不愿意继续待在这种岗位上,如果找不到符合期望的工作,宁愿待业。
(二)浙江省高职商科毕业生跟踪调查分析
浙江省教育主管部门常年定期对高职院校毕业生一年后和三年后的工作状态进行跟踪调查。从浙江省近五年的调查数据来看,目前高职商科学生的初次就业率很高,劳动力市场几乎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因为以下三个原因:首先,高职商科学生的就业领域基本属于工商业范围,我国是制造业大国,这些行业仍然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其次,高职商科学生刚毕业时主要就职于普通岗位,面临的就业竞争不大;最后,高职商科学生初次就业往往对待遇期望值较低,愿意尝试各种辛苦、高风险、社会地位低、低薪的工作岗位。
同时,毕业生跟踪调查也揭示了很多负面的信息,高职商科学生的就业形势依然非常严峻。首先,学生离职率非常高,导致就业极不稳定,失业随时可能发生;其次,就业相关度不够高,一方面导致岗位适应性较差,需要较长的实习磨合期,另一方面由于学校里所学东西无用武之地,白白浪费了大量精力;最后,学生就业满意度比较低,缺乏职业成就感,挫伤自信,不利于个人长远发展。
毕业生跟踪调查显示,高职商科学生毕业三年后的就业状况同样令人担忧。虽然就业率较高,但是跟其他专业相比,高职商科学生获得晋升的比率却比较低,工资水平增长也极为缓慢。究其原因,或许跟岗位性质有关。在这些岗位上有很多本科生、研究生等高素质人才参与竞争,高职学生在校接受的教育偏重职业技术能力,综合素养相对较差,难以进入核心岗位。另外,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存在反向变动关系(即“奥肯定律”)。[2]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增长率下降,失业增加,劳动力市场低层次人才饱和,相关岗位的个人收入自然难以增长。
二、职业机会对就业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机械化、智能化设备得到了普及,少数人从事农业和工业生产就能满足所有人的基本生存需要,生产性行业所需的劳动力越来越少,剩余人口只能涌入有无穷吸纳力的非生产性行业。黎维锐、郭虎子对地区就业率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也证明了这一点。[3]高职商科学生的择业范围主要是制造业和商业等生产性行业。虽然目前这些行业在中国发展较好,但随着相关市场产品饱和过剩,就业形势也会越来越严峻。
从动态的角度出发,情况相对比较乐观。社会提供的工作机会通常来源于两个途径:一方面是退休人员离开岗位形成的空缺,另一方面是新增企业和新增部门产生的人才需求。由于我国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增长中,人们对未来前景保持一种积极肯定的态度,投资活动始终非常活跃,每年有很多新的中小企业诞生,老企业也会进行扩张,这个过程会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尽管这些投资活动并不都是成功的,有些只能维持短短几年,但投资资金本身就已经帮助解决了一部分人在这一段时间内的就业问题。
三、职业性质对就业的影响
高职商科学生的就业问题并不仅仅是数量问题,更重要的是质量问题。就业质量应该包括年收入、成就感、稳定性等多个方面。其中,工作稳定性对个人未来长远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毕业生面临的职业岗位按其性质可以大致分为稳定性较强的核心岗位和流动性较强的普通岗位两大类。
稳定性较强的岗位有两类:一类是政府提供的工作机会,如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一类是私营企业的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这些岗位通常都有很高的执业资格要求,就业竞争极其残酷,高职商科学生受限于自身条件,初次就业时竞争这一类职位几乎毫无优势。即使他们也可以通过考取专升本来获得更多的优势,但机会仍然较少。
流动性较强的岗位大概有三类。第一类是技术含量低、很容易找到应征者的工作。每家企业都会配备一些员工来完成大部分低技能工作,但这种工作岗位报酬很低,并且不受重视,因此离职率非常高。[4]第二类是需要通过优胜劣汰来确定最终合适人选的职位。一般情况下,每家企业都会常年招聘大量业务员,这并不是因为每个业务员都能给公司带来盈利,而是因为只有通过大浪淘沙的方式才能发现真正的人才,不能胜任工作的人很快就会被淘汰。虽然这是一种正常的经营方式,但是在竞争中落败的人不得不反复寻找新工作,处于颠沛流离的状态。第三类是只有特定年龄段的人才能胜任的工作,即俗称“青春饭”的工作。这类职业对应聘者的外貌、体力等有特殊的要求。有些幸运的人年收入较高,足以补偿工作年限短板,例如演员和运动员明星,但大部分从事这种工作的人收入并不高。高职商科学生可能会在企业从事前台公关等依赖外貌的岗位,也可能从事后台仓库等依赖体力的岗位,年收入可能低于一般公司员工。
四、就业方式对就业的影响
(一)应聘方式
大城市的大企业一般能够为新员工提供基本的食宿条件,但大企业更愿意招收本科生而不是高职学生。中小企业是高职商科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但是中小企业一般不负责食宿,甚至为了节省成本故意压低工资待遇。压低工资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录用时直接压低,一种是解雇已有员工。[5]大城市的生活成本非常高,大多数高职商科学生来源于农村或者小城市,家庭条件也很一般,靠微薄的工资根本无力承担房租和日常花费,更加无力买房买车。因此,他们大多选择回乡发展。
回乡发展同样会面临失业的问题。在农村和小城镇,很多专业(例如国际贸易)的学生找不到对口的工作机会,即使参加招聘会,他们也会因为专业不对口而被拒绝。事实上,很多高职商科学生只有依赖亲人的社会关系才能找到一份像样的工作,而且通过这样的渠道得来的工作待遇通常也不错。一旦这种情况成为主流,有些高职商科生即使家里没有能力为其提前安排好未来前程,也不愿意费心劳力去招聘会走那些复杂的应聘流程,而是坐等出现熟人介绍的工作机会。如果家庭条件还可以,他们并不介意暂时待业在家没有收入。而家庭条件不太好的高职商科学生也早已习惯了打打零工的生活方式,并不急于在招聘会上找一份同样不稳定又待遇欠佳的工作。另外,越来越多的高职商科学生首先考虑专升本而不是急于工作。这三类毕业生造成了越来越多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的现象。
(二)个人创业
虽然高职商科学生面临的工作机会大多不稳定,而且待遇偏低,他们从事创业的机会成本看似很小,但实际上愿意冒险创业的人很少,能够成功创业的人更是凤毛麟角。这其中的原因很复杂。第一,绝大部分高职商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勤奋刻苦精神有所欠缺,在学校接受的课程也偏重职业技能而不是完整知识体系,即使创业也是小规模的,难以做大。第二,高职商科学生的家庭背景通常并不富裕,父母往往是普通的劳工阶层,既没有经济实力,也没有家族传统来支持自主创业。第三,高职商科学生男女比例失衡,女生人数远远多于男生,而女生更愿意寻求稳定的工作。因此,目前除家族生意和电商行业外,能够成功创业的高职商科学生很少。
(三)跨专业择业
高职商科学生通常并不介意从事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很多高职商科学生选择专业比较盲目随意,专业意识比较淡薄。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坚守专业也会大大限制自己的工作机遇。因此,高职商科学生大多随遇而安,能找到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这种心态虽然有助于增加就业率,但是这种择业现状从本质上来说有违职业教育的初衷。学校里教授的知识和技能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没有用处,实际工作所需的一些人文素养在职业教育中却是不被重视的。高职院校已经渐渐异化为一种过分注重职业技术的培训机构,却不能将学生送上完全对口的工作岗位。[6]
(四)长远就业
虽然高职商科学生普遍有较为随和的择业标准,并且对薪资待遇期望不高,但是在找工作过程中频繁换单位还是常事。毕业生在接触真实工作内容之前总是充满了美好的幻想,只有实习一段时间之后才能慢慢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兴趣所在,变换多家企业或者变换多个岗位都是正常现象。这个过程耗时少则半年,多则两三年。但是由于学校通常都过于注重应届毕业生就业率的问题,要求学生在毕业之前找到较为稳定的工作,学生为了迎合学校要求,只能在规定时间内匆忙签订就业协议,但实际上又很快离职,造成统计数据出现水分。
五、解决就业问题的政策思路
(一)政府出台相应政策促进就业
1.帮助解决应届毕业生的住宿问题
地方政府可以针对外地毕业生推出廉价的公租房,在利用闲置资源的同时留住人才。政府利用手中掌握的闲置土地建设一些单身公寓专供出租。由于建筑成本较低,租金自然可以相对便宜。
2.建立用人企业诚信档案
政府部门可以牵头建立网站,专门公布用人企业的人才进出流动状况,供应聘者参考。这相当于为每家企业建立了人力资源诚信档案。政府部门要长期更新、维护这些网站,以这种公开透明的方式监督企业合理用工,淘汰管理粗暴、心存恶意的企业、单位。
3.实施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
政府可以出台一些政策支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例如,在城郊开辟商业园区专门扶持大学生创业活动、对大学生初次创业成立公司在一定期限内减免税费、提供专门的低息融资服务等。
(二)学校建立信息数据库并及时关注毕业生心理问题
1.建立并维护招聘信息数据库
高职院校通常每年都会邀请一些用人单位在校内举办招聘会,但这种方式成本巨大,而且效率低,常常受到用人单位和学生的冷落。学校可以运用更现代化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例如在学校网站上建设专门管理相关信息的数据库。学生可以登录网站发布自己的求职信息,并浏览企业招聘信息;企业可以登录网站发布自己的招聘信息,并浏览学生的求职信息。数据必须设定有效期并定时更新。学校对学生和企业必须进行必要的监管,以避免出现不道德的恶意行为。
2.加强对毕业生的心理疏导
学校比较关心的是就业率的高低,为了达到预期目标,学校会对班主任施加一定的压力,班主任为了完成任务,不得不将压力转移到学生身上。有些学生初入社会后体会到了生活的压力,情绪脆弱敏感,而班主任的催促无异于雪上加霜,助长了消极心理。这非常不利于学生个人的长远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平稳和安定。因此,学校应该采取措施预防这种不良倾向,减轻学生的求职压力,增加学生的职业指导,给予学生充分的人文关怀。
总而言之,目前高职商科学生的就业形势仍存在诸多隐患,如果不加以重视,将来可能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对此,政府适时推出一些促进就业的政策是非常必要的。学校则要及时抓住一些新兴行业,鼓励学生多方面拓展就业途径,同时要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