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道德融入的社会支持与路径选择
——基于社区教育的视角
2020-03-04吴江洲刘应君
张 清,吴江洲,付 蓉,刘应君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旅游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截至2019年6月,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9亿人。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对进一步消除户籍制度对人口流动的限制、让进城新市民享受到同等的公共权利、推动服务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我国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能否真正融入城市发展、从精神和物质层面真正成为进城新市民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终极目标是融合,包含社会环境的融合、社会道德准则的融入等要求,道德融入不是一个自然发生的过程,而是各种配套制度的实行和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一、新生代农民工道德融入的研究综述
目前,融入是世界各国都会遇到的共同性问题。一些国家面临的多是跨国移民融入本土社会的问题,而中国则主要是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产生的外来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问题。国外关于移民融入问题的研究成果较多,主要包括“大熔炉”论、“多元文化主义”和“盎格鲁遵从”论等。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罗伯特·E.帕克认为,融入是“一种彻底的人格转化,个人和群体取得了其他个人和群体的记忆、情感和态度”[1],本土社会的融入问题应考虑群体对个人的影响。社会网络是移民在他乡生存、发展和融入的重要社会资本。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也提出,社会融入“创造了群体互动和共融的机会,为个体的生命提供意义和目标”[2]。
从国内来看,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产生的一个特定群体,其实际生存状态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融城问题。从国内外的研究可知,大力加强新生代农民市民化进程中的道德融入教育,是消除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市民与新生代农民工之间矛盾与冲突的重要途径,对加强社区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提升新生代农民工整体素质,促进其市民化角色的顺利转换,推进城市化进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新生代农民工道德融入现状
(一)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模糊,道德融入度低
现有较多研究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向往城市生活,却因无法完全融入城市生活,造成了对自身身份认同的模糊。本研究的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问卷调查显示,68.5%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自己是边缘人,18.9%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自己仍然是农民工的身份,仅有12.6%的新生代农民工认可自己的市民身份。这种身份上的较大认知差异急需通过社区教育推动转换,减少新生代农民工的自卑心理,为他们建立道德自信,增加他们对社区的认可度和城市的归属感,从而更好地融入城市发展。
(二)社区融合教育内容不足,道德意识教育需加强
社区教育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在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和道德融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的问卷调查发现,在对社区教育的具体内容方面,超过半数的新生代农民工希望在社区教育中增加文化融入教育(包括道德文化)的内容,说明新生代农民工也关注到了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文化适应和道德素养等文化融入教育的内容。但事实上,社区培训教育在这方面的比重只有22.3%,这可能与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从事的主要还是基础性的体力和一般技术性工作有关,他们对这方面的需求相对不高,也可能通过所在企业或其他渠道已经获得了相关培训。但从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来看,社区教育还是应该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道德意识教育,从而更好地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道德融入。
三、新生代农民工道德融入的社会支持
要帮助新生代农民工从道德层面融入城市,社区就需要通过以下路径从点到面、由表及里地进行素质教育、遵纪守法意识、心理认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培训,深入贯彻社区教育的引导作用,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素养,帮助其实现从“农民”到“市民”的身份转变和心理转变,从而帮助城市的建设者转变为城市的所有者。
(一)从制度上保障道德融入政策施行
新生代农民工存在隐藏的教育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社会福利制度、住房制度等社会保障的缺失,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开展新生代农民工道德教育的基础。改进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需要确立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健康、安全保障制度,改进和完善劳动人事制度,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工资和福利待遇。
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政府部门应通过立法程序,把一些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法规,将其变成“硬约束”,强制他人遵守。同时,政府部门还应当统一制定适用于新时期农民工的社区法制教育政策及条例[3],确保各级政府能够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做到社区教育合理化、规范化、常态化、可持续发展化。法制的约束是推进新生代农民工道德融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从方法上构建道德融入教育机制
在健全法律的基础上,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要协同构建一个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协同共管的工作机制,形成一个灵活实用的社区道德教育管理体系。政府机关带头参与,建立联动机制。各级政府领导、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要倡导并推动成立社区教育领导小组,负责定期研究解决教育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如协调社区教育经费、教育资源等。同时,教育主管部门要组建社区教育师资队伍,通过外聘教师、征集志愿者教师等方式定期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并建立社区教育良好的运行网络,实现社区、学校、单位和家庭相互促进的教育网络运行机制,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社区教育要致力于提升城市新住民的综合素养,通过社区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与市民之间的融洽与和谐。
(三)从策略上强化道德融入教育环境
强化道德融入教育环境是促进新生代农民工主动融入城市的重要条件。道德融入教育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因此,相关部门应当加强道德行为监督,促进社会公德的养成。社会公德是自律和他律的统一,遵守社会公德的人越多,越容易影响新生代农民工,促进其相互学习,形成争当道德典范的良性循环。同时,社区需要发挥道德榜样的作用,善于挖掘和使用先进典型,树立可亲、可信和可学的道德楷模,让新生代农民工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做有动力,从先进典型的道德楷模中受到鼓舞、获取力量,从而积极上进,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四)从力度上引导道德融入的社会支持
宣传部门要通过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宣传,加大道德融入的社会支持力度,营造浓郁的终身学习氛围,让新生代农民工受到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其学习的态度,提高其参与各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社区要给新生代农民工营造良好的融入氛围,提供社会支持,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平等享有各类公共服务的权利。此外,政府也要整合职能部门资源,获得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的支持,并统筹运用在社区教育上,同时,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编写通俗易懂和更接地气的教材,保证教学方法的与时俱进,满足随时随地学习的需要。
四、新生代农民工道德融入的建议
已有调查显示,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仍存在教育主体定位不清、教育手段落后、教育内容单调和教育对象单一等问题。[4]在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的道德教育应该从实际出发,结合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从而切实解决他们工作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
(一)以公德为标杆,加强道德意识教育
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道德意识教育,要从社会公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三方面发力,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健康道德意识和健康道德行为规范的形成,使其树立道德自信、培养健康心理、提高道德自律、引导道德行为,从而形成与主流社会共通的价值取向。
家庭美德教育是新生代农民工道德教育的前提。父母是家庭的重要成员,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面对新生代农民工亲情意识淡薄、家庭责任感差、人际关系疏远等问题,从社区教育的角度出发,应给予新生代农民工合理的家庭美德教育,帮助他们建立家庭道德规范,从而使他们与亲密接触者形成良好的关系,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交往。
在引导新生代农民工道德融入的过程中,职业道德教育是重要组成部分。针对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存在的不够爱岗敬业、不诚信、无视规章制度等职业道德问题,社区和工作单位需要对他们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教育,使他们形成勤奋劳动、遵守纪律、团结协作、不谋私利等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从而在工作岗位上认真工作,提高工作技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更好地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社区是培养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公德意识的主要场所,社区教育和社区文化对新生代农民工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新生代农民工德育工作要以社区教育为主要途径,加强环境公德意识教育、公共场所公德意识教育和人际交往公德意识教育,在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过程中,通过教育学习让他们摒弃在原生环境中养成的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逐渐认识到环境保护要从我做起,自觉维护公共环境卫生,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良好的道德规范行为。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公共场合的公德意识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新生代农民工牢固树立法制观念,维护良好的公共生活秩序。另外,社区教育要增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际交往公德意识教育,突破其老乡圈子和工友圈子等强关系的同质交往群体,建立更为广泛的弱关系社会关系网络,积极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交往中增进社会认同、增强辨别能力。在以经济适应为基础的社会融合过程中,有关部门还要考察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身份自我认同和价值观,培养新生代农民工的道德意识,增进其社会认同,增强其城市归属感,这是最终促使新生代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社会的关键。
(二)以实用为导向,强化社区教育效果
“现代社区教育是一种区域性的有组织的教育社会化、一体化的教育活动。”[5]社区教育作为一种面向大众的教育方式,是除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之外的重要教育方式之一,内容更加丰富,面向人群更加复杂,对提升新生代农民工道德品质、提高新生代农民工道德融入程度、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角色转换具有重要作用。规范、专业和系统的社区教育能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增强其职场竞争力,使其获得更高的薪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从而在社会上获得更好的身份认同和心理归属。社区教育要在此基础上增强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市民”在道德层面的融入,实现更深层次的城市化。
社区教育的重点应当贴合实际,与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相结合。本研究对广东地区300名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结果表明,城市中的新生代农民工参加社区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及兴趣水平和丰富社交生活”“寻找就业途径,提高收入水平”。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一般集中在建筑、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具有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低和流动性较大的特点。这种劳动特质对新生代农民工能否顺利融入城市有重大影响。社区要通过对教育资源统筹规划,在了解劳务市场需求的基础上,结合教育培训的需求,注重实用性、可操作性和时效性,采取紧跟市场、个性化的专业技能培训(针对制造或服务类)、创业培训(项目选择及创业指导)和就业方向指导(职业选择与发展方向),丰富社区教育的培训内容,拓展培训层次,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来制订其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三)以道德融入为目标,积极利用社会教育资源
首先,新生代农民工要顺利实现道德融入的目标,需要积极借助新媒体的教育力量。新媒体主要以网络、手机、电脑作为载体传播,与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传播方式新颖快捷,更受人们欢迎。与新媒体的教育力量相比,传统的社区教育显然无法满足社区群众的教育需求,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新媒体特别是自媒体与社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如社区网络的引入以及数字报纸、触摸媒体等,能更有效地改变教育方式、满足群众的学习与受教育需求、丰富社区教育种类,使社区教育更好地为社区服务,提升社会整体教育水平。
其次,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工作还要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在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过程中,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教育资源优势,肩负起道德教育、技能培训等方面的责任。随着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换代,为了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新生代农民工只有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掌握新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高校应为不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知识水平个出应有的贡献。例如,高校可以参与社区教育,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好的教育培训师资;参与社区网络建设,搭建新生代农民工网络信息平台;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和社团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身心健康,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文化需求和娱乐需求等,增加其社区归属感和城市融入感。
最后,开放在线学习资源、增加线上和线下学习渠道也是推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工作的有效方式。对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所处环境和自身经历不同,对于社区教育的需求也存在差异。例如,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倾向于获得学历教育,而有的则更需要获得职业技能培训或职业资格证书,也有的需要获得营养健康和休闲娱乐方面的知识。传统的社区教育一般不会综合考虑个性化的需求,只是笼统地进行固定的培训,并不能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发展的基本需求。因此,社区教育的表现形式、教育方法、课程内容更需与时俱进,转变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认知和道德认知,促进其由被动融入转为主动融入。例如,社区可面向社会开放各类相关在线学习资源,如职业技能课程、企业管理课程、素质提升课程、法律援助课程、心理课程和社交礼仪课程等,实现纸质或数字化学习课程资源的完全开放,满足不同需求人群随时随地学习的需要。同时,有关部门要完善社区图书馆、社区文体活动中心,定期组织新生代农民工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增强其社区归属感和城市融入感。通过提供各种饱和式学习资源,有效实现线上线下多渠道的道德教育和融合教育,创建社区教育中良好道德融入的示范区,使广大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更好地融入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