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的方法路径研究
2020-03-04朱小洁林勇灵
朱小洁,林勇灵
(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8)
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为了贯彻落实这个要求,高职院校要发挥各类知识、技能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以知识、技能课程为载体开展育人工作,大力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有效实施课程思政。
一、课程思政的含义和实质
课程思政是指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旨在搭建“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平台,形成与思想政治理论课齐头并进、同声共气的协同效应。
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本质是要在现有基础上,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将高职院校思政理论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环节。根据课程目标,高职院校课程可分为显性思政课程和隐性思政课程两大类别。其中,显性思政课程是指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隐性思政课程包含综合能力素养课程(通识教育、公共基础)和专业教育课程。高职院校不仅要牢牢把握思政理论课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的中心地位,还要将其他课程在教育中的价值最大化发挥出来,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有效融合起来,形成思政理论课、综合能力课、专业课交汇融合的思政理论教育课程体系。
二、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解决思政理论课“孤岛化”的被动局面
课程思政的实施有利于解决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陷入“孤岛化”的被动局面,也有助于突破思政理论教育集中于思政理论课的瓶颈。在课程思政的指引下,高职院校的各学科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形成一个互辅互助、步伐一致的教育整体,思政理论教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思政课教学中,而是贯穿在不同学科的课程中同时进行,实现思政教育覆盖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二)有利于促进知识教育、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交融
高职院校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视通识知识、专业技能的教育,忽视学生思想意识、价值引导的通病,存在较为明显的知识、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价值教育脱节的情况。为培养学生形成健康、完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职院校需要对学生进行长期的、不间断的精神熏陶,这需要将思政教育融合在其他各类课程中,在“育才”的同时进行“育人”。这个“育人”的作用,是当高职院校的全部课程都在课程思政的导向下齐头并进、互相协作融入思政教育的情况下才能确保实现的目标。
(三)有利于发挥高职院校思政育人的团队力量
课程思政建设的落地需要依靠高职院校教师团队的力量。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团队不仅包括思政教师、通识课程教师、专业课程教师,还包括学生辅导员队伍。学校只有团结和凝聚这个有着多学科背景的教师团队,将思政理论教育贯穿在教学课堂、班会及文体活动中,才能有效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保障不同课程活动之间的思政教育效果,实现“同向同行、协同效应”。同时,高职院校要善于借力,通过举办先进人物讲座或到红色革命老区实地参观学习等方式,从社会上补充更多的优质思政教师或教学资源。
三、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育面临的困难
(一)课程思政建设相对薄弱
尽管目前高职院校在推进课程思政中取得了一些成效,具有一定的成果积累,也形成了比较浓厚的氛围,但总体来说,在课程思政整个体系的规范建设和制度建设方面还略显不足,体系设计、方法路径、评价体系、保障机制等方面的配套建设还不够规范齐全,有些院校的改革进度较为缓慢,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参差不齐,学生对改革后“课程思政”教学的接受度和认同度也不太一致。
(二)课程思政建设的配套激励机制不齐全
部分高职院校在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时,由于配套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奖惩不够分明,没能有效调动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主动性以及参与的积极性,也无法有效激发教师的创造性。高职院校在推动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要注意根据各院校实际情况,因势利导地建立对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激励机制,做到奖惩分明,把教师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工作与绩效工资挂钩,用配套完善的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三)教师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能力参差不齐
在推行课程思政的建设中,不同专业的教师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程度也不同。其中,通识课程的教师能较轻松地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而专业课程的教师,特别是一些知识结构单一而且专业性强的理工类学科教师,由于不擅长挖掘思政元素和融入思政教育,很难达到推行课程思政的目的。这就需要高校充分发挥协调互助的机制,采取措施帮助此类教师快速提升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能力,达到协同教学的效果。
(四)高职院校学生的价值观念尚未成形,心智不够成熟
高职院校学生的价值观念尚未完全成形,他们处于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每天面对海量的信息,但还不太懂得如何取舍、辨明是非。他们对生活充满热情,但又处于青春叛逆期,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冲动行事,同时有些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某些调查显示,不少高职院校有将近三成的学生存在经常上课迟到、早退的现象,课堂“低头族”的现象更是占了近四成,学术讲座受到一些学生冷落。
(五)实现专业课程的价值引领和隐性教育的难度较大
按照目前传统的教学计划,专业课程重在讲授知识、技能,让学生掌握技能专业知识,适应社会的需要。现在专业课程教育推动课程思政遇到的难题是,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中,让专业课程变得有思政味,从而达到让专业课程也能实现对学生价值引领教育的目标,进一步加快课程思政建设。
四、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的方法路径
(一)建设目标
高职院校要推进以课程思政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实现思政课程教育与其他通识知识、专业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融合。具体来说,学校要在课程设置、教材修订、教学设计等方面寻找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的各环节。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经过试点和推广后,开设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培养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的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和团队,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提炼一系列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案例和特色方法,总结课程思政改革的成功经验。
(二)建设任务
1.挖掘思政元素
高职院校要挖掘通识教育课、公共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的思政元素,发挥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的教育功能,根据不同学科(专业)课程的性质特点,把握好思政元素要挖掘和拓展的重点。
首先,思政理论课要重视引导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引导学生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引导学生弘扬正能量,发挥现代大学生的社会作用,担负起青年一代的社会责任。
其次,公共基础课程推动德育与体育、人文、艺术教育融合。例如,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全面实施计算机、大学英语等课程教学改革,做好个性化指导,培养思维能力、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对国家的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
最后,专业课程除要给学生传授技能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务实、踏实奋进、吃苦耐劳的品质,重视对学生在专业领域中勇于创新、刻苦钻研、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的培养,培养一批既有专业技能,又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青年技术人才。
2.出品一批课程思政精品课程
高职院校要力求出品一批课程思政改革产生的精品课程,建立精品课资源库。有关课程思政的精品课程示范建设项目必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备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各课程团队要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讲好与本课程相关的红色故事,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第一,统一设计思路。各专业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要统一明确本专业的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和总体要求,并分解到课程体系当中;梳理出本专业的课程思政教育思路图,细化分解到每一门课程中,形成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体系。
第二,逐一细化课程标准。高职院校要在现有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中增加课程思政目标,合理设计相应教学环节,细化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形成思政要点、职业素养、技能行为的对应关系,并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任务中、体现在学习评价中。
第三,充实授课内容。教师要结合课程特点,结构化设计实施课程思政的方式,在课程设计中灵活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环节,通过课前引导、课中讲解、课后分享等多种方式,把思政教育内容巧妙贯穿在专业知识、社会历史、发展现状等内容中,旁征博引,恰当融合,最终统一汇总到反映课程教学标准、课程教学方法等思政内容的授课教案和教学文档中。如果教师能利用好每节课的课前、课后这些零碎的时间,就可以潜移默化地长期开展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地实现课程思政的目的,同时也会辅助专业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但是,在采取这种方式的时候,教师要注意设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本专业课程内容之间的相关性并做到自然过渡。
第四,积极推进教学改革。高职院校要以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为契机,将信息化手段充分融入课堂,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融合,依托多个在线课程平台,鼓励教师积极探索运用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多元教育教学手段,采用互动式交流、案例式分享等多种教学方法,融入学生学习任务,推动学生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第五,改革评价方式。高职院校要重新制订课程评价标准,将课程思政理念充分融入试点课程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课程性质、授课内容和教学过程等制订思政育人的教学效果评价标准,设置“育德效果”观测点,加强课程德育功能考核,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课程育德功能。
3.拓展课程思政渠道
高职院校在加强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注重开拓其他的课程思政教育渠道和载体,如学生的实践活动,包括主题班会、社团活动、文体活动、志愿者活动等都可以成为思政教育的活动载体,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深化思想政治认识、提升人生责任感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思政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获得锻炼和成长。同时,不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和实效评价。
4.打造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
高职院校要强化师德师风建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所有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为此,学校要组建一支由课程思政改革试点课程教师与思政课专职教师、辅导员等组成的教学团队,凝聚“全员育人共同体”,运用各种方法提高教学团队在课程思政方面的能力和积极性,如教研室学习讨论、集体备课、传帮带等途径,统一指引教师团队利用课堂主讲、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在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把理论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价值引导有效融会贯通,以此培养一批善于挖掘各类思政教育元素并融入教学各环节的课程思政优秀教师。
5.形成一批课程思政典型案例
高职院校可以建立思政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案例库,选编包含设计方案与实施成果的思政育人典型教学案例。为此,教师要及时汇总课程思政教育效果好、学生反响佳的教学案例,形成一批示范性强、推广价值高的课程思政典型案例,为提升课程育人效果提供参考借鉴。
6.借鉴其他高校的先进经验
在我国,很多高校都积极实施了课程思政建设,不断探索并积累了一些经验。例如,上海市的高校近年来推行课程思政建设力度很大,基本实现了全市高校全覆盖,并且形成了一套有实用价值、可大力推广的课程思政建设的“上海经验”。此外,山东的一些职业院校也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上有多项创新。这些院校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和经验对国内其他高职院校推行“课程思政”建设、改革与创新提供了较好的示范作用,也提供了丰富的实施经验和教训,给予了良好的启示。
(三)建设保障
高职院校推行课程思政还需要推出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首先,学校需要建立组织保障。高职院校应成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其次,学校要提供经费保障。高职院校应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推进,并通过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管理,明确每门课程的资助金额及建设期。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突出的建设项目(课程思政示范课或思政金课),学校应给予奖励。最后,学校要提供技术和制度上的保障。高职院校应在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课件制作、微课制作等方面对课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持。此外,高职院校还应在队伍建设、岗位聘用、考核评价、评优奖励、成果应用、选拔任用等方面梳理完善规章制度,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建设应该成为高职院校在通识课程、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等全过程教学中的一种常规模式。高职院校要聚力推进“课程思政”,从专人开展思政教育转变为人人参与思政工作,可以通过确立建设目标、建设任务,明确实施方法,推出保障措施等,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全部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应完善课程体系,整合各方资源,从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到教师每一节课的具体实施均贯穿思政教育这一主题,让每门课程、每位教师都承担育人责任,让通识课、公共课、专业课都能上出“思政味”,合力打造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发声的课堂教育体系,以此达到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预期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