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家校合作的小学生德育探究
2020-03-04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东岗小学魏宏舜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东岗小学 魏宏舜
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教育环境,家长的言传身教对于小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生进入小学教育阶段后,接受着不同于家庭教育的教育方式与方法。小学教学体制中班额较大,每个班由几十个学生组成,教师不可能对每个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对学生的情况往往也把握得不全面、不准确。家校合作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家校合作中,教师与家长可以就学生的情况进行互换式交流,教师不仅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也可以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使教师与家庭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每个学生,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家长可以及时向学校反映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学校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与家长合作制定个性化教育策略,并且可以密切与家长联系,促进家庭与学校教育工作的合作,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一、家校合作中德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校双方存在责任推诿问题
目前学校德育忽视了家庭德育的重要性,认为家庭教育不会对学生德育带来很大影响。但是一旦学生犯了错误,教师就会认为家庭教育不好,把责任推到家长身上;但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接受教育,学生的学习与道德品质的优劣是学校的事情,通常把责任推给学校。这两种推卸责任的错误观念与做法都不利于家校合作进行德育工作的开展。实际上,学校在德育中占有主导地位,许多家长甚至对孩子受教育的真实情况不会做过多的了解,会被动地听从学校的安排。在这种错误意识的引导下,会造成家校合作地位的不平等,对学生的德育效果不明显,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
(二)德育管理观念滞后于教育的发展
目前许多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特别溺爱,在物质层面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而在德育方面很少对孩子施加影响,缺乏德育管理,这是加大学校德育工作难度的重要问题。并且,学校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以学生的成绩高低来衡量学生的优劣,成绩甚至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德育工作受到了忽视。甚至会有学校以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来配置教育资源,没有将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到德育管理上,影响了德育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缺乏实质性的德育管理内容
新课改背景下的学校德育管理工作越来越注重德育观念的更新与德育模式的创新,也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与成就。但是部分学校还采用传统方式开展德育管理工作,甚至忽视德育的作用,如出现了家校德育工作由学生的爷爷奶奶来参加的情况,由于爷爷奶奶的文化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给具体的德育工作带来了困难。因此,以学校为主导的小学德育工作应该尽最大努力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二、基于家校合作的小学德育策略
(一)家校有效沟通,更新德育理念
学校要充分认识到目前德育工作成效不高的问题,通过深刻反思,找出这些问题的原因,并且针对现状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必须改变传统教育观念,认识到学生德育是家校的共同责任。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工程,家庭和学校缺少任何一方,德育都是不全面的,不可能取得理想效果。因此,学校要与家长进行联合教育,加强与家庭的沟通与交流。例如我们重视网络手段的运用,通过网络社交工具实现家长与学校的及时联系,在交流与沟通中达成共识,制订共同教育学生的计划,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学校还把德育内容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中,渗透于学生日常家庭生活的每个环节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与理解能力,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在家庭中与家长共同交流与探讨,使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思想教育状况,发现孩子的德育认知缺口,与学校联手,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孩子的发展。
家庭是学校德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家校联动教育模式下,学校的德育工作只是单方面的,靠学校单打独斗是不可能取得成效的,学校必须取得家庭的有效配合,才能更好、更全面地对学生进行德育。但是在实际德育工作中,往往会出现家长不能及时监督学生学习与思想情况的现象,由于工作繁忙及各方面原因,往往疏于对孩子的教育,孩子缺乏家长的监督与督促,也就很难沿着健康的方向成长与发展。针对部分家长对教育孩子的艺术与方法处于缺失状态的情况,学校要注重对家长进行定期培训。学校可以运用网络与家长建立联系,这样家长可以利用碎片时间了解自己的孩子,学习学校上传的相关家庭教育的理论与正确做法。家长通过网络进行学习,提高了家庭德育意识,从而能够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发挥积极推动作用。
(二)强化德育队伍建设,确保家校合作成效
德育队伍建设是开展德育工作并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因此,学校一定要强化德育队伍建设。根据学校德育现状,从德育团队建设入手,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如强化三个团队的建设:一是管理团队。可以聘请相关专家作为团队成员,对德育工作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并且由学校校长及德育处教师担任成员,主要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总体部署,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协调,定期召开家长会,了解家校合作德育效果,了解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同时采取措施有效解决问题。二是核心团队,其成员主要有家庭教育指导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优秀班主任。主要职责是定期研究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提前研究,提前策划,提前学习。实施团队主要由骨干班主任、优秀学生家长组成。三是年级部根据学生特点,强化家校德育专题研究,集体备课,组织分班德育活动,为家长学习进行指导、培训,开展读书分享活动与教学活动,让家长理解与掌握家庭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
(三)开展亲子活动,加强学校课程建设
在德育管理工作中,学校要重视对家长这一特殊社会教育资源的运用,加强学校德育课程建设。学生家长从事的专业不同,有的家长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学校要根据学生家长群体这一特点,激发家长的参与积极性,使学校德育课程建设具有开放性与拓展性,构建内外相连的德育网络体系。在德育活动的某些环节中,可以邀请学生家长作为辅导员,吸引家长参与到课程实施活动过程中。一是加强学科的渗透,使德育向纵深发展。在平日的学科教学中邀请家长参与,形成以教师为主、家长为辅的课程教育体系,使学校德育综合课程向家庭与课外拓展。如在数学学科教学中会涉及百分数应用的教学,教师在教学这部分内容后,可以邀请在银行工作的家长向学生介绍“利息税”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国家免征个人利息所得税的意义,介绍存贷款类型、国家助学贷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体验到国家惠民政策的温暖。二是实施家长校本课程。在这个课程实施过程中,家长是主角,教师则起辅助作用。家长以教师的身份进入选修课堂,实现家校共育。例如邀请会武术的家长来演练与教学武术,让学生了解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邀请身为地方戏专业演员的家长到校教学地方戏,让学生了解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文化传承意识;邀请身为军人的学生家长讲述战争年代军民抗击侵略者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这样的家长校本课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三是开展亲子活动,使德育课程体系更加完善。在亲子活动中,家长与孩子有了交流感情的专门空间与机会,孩子和家长有了互相倾诉的机会。在亲子活动中,要注重主题的设立,本着家长关注孩子心理问题与教育问题及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的原则,使家长与孩子心心相通,彼此了解与理解。再如,学校的一些重大教育活动都可以邀请家长参与,让家长与孩子一起收获快乐,让孩子在活动中得到成长。
基于家校合作的小学德育工作,要注重家庭德育的重要性,要让家长充分参与到学校德育活动中,更新德育理念。同时要建立德育工作团队,有效促进学校德育的顺利开展。学校作为德育工作的主导者,要通过网络手段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通过开展亲子活动、学校礼仪活动等促进家长与学生的交流,增强彼此感情,让家长更全面地了解孩子,提高德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促进学生道德认知的提高,使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