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2020-03-04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金牛湖中心小学李锡永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金牛湖中心小学 李锡永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各种数学基础知识,提升数学素养,而且还应当顺应新课程要求,尝试着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尤其是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时,教师更要让他们将数学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结合起来,在今后的学习以及生活中都用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与价值观约束自己,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青少年。接下来,笔者将从多个方面介绍如何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实现德育的渗透,提升小学生综合素养。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学生在学生时代必须学习的一门科目。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与信息整合能力,他们在接受教师知识讲解的过程中同样也会开动脑筋、发散思维,想一想数学知识的具体应用技巧方法等。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师除了要让学生学会数学知识,还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策略。正所谓“左手教育,右手教人”,学习知识跟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并不冲突,甚至二者存在着比较紧密的联系。陶行知先生认为育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在日常跟学生的接触中,将一些正确的观念或者思想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到学生的观念中。我们在带领高年级小学生认清数学学科特点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求真、求实、求善、求美。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措施
为了让学生能够在今后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较强的思维逻辑性与思维活跃性,教师要尽可能地将德育策略与课堂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始终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与数学学科存在的紧密联系,在解答数学问题的时候,除了运用各种数学知识,还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社会常识,从思想品德、道德标准等方面考虑问题,力求贴近真实生活,用更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准则要求自我,提升综合素养。
(一)结合生活实际,渗透德育
数学是一门跟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在高年级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教师应当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中的案例结合起来,尝试给学生构建生活气息浓厚的课堂学习氛围。学生处于这样的学习环境中,也会很自然地将自己的一些生活经验或者经历分享出来,考虑数学问题的时候不是仅从运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角度出发,而是从生活实际的角度考虑解答问题的最优办法,用更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学习数学知识。这样的教学策略既能很好地让学生理解并消化数学知识,而且还实现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最终是要服务于生活的,只有学好数学,才能更方便地解决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问题。
比如,当教师为学生介绍度量衡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在正式开始讲解“计量单位”这一概念之前,就要让学生明白在现实生活中“测量单位”有着怎样的作用。在很多时候,我们要描述一个物体,通常都会从物体的大小开始,而为了对物体大小有统一的评判标准,我们就使用了统一的测量单位,用大家都能明白的方式完成对物体大小的描述。教师还可以联系历史事件,早在秦朝,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就制定了度量衡,以此来保证国家度量衡之统一,国家赋税收入平衡,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同理,秦朝也用统一的标准实现了“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从长远看十分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另外,教师还可以举例中国登山队测量珠穆朗玛峰高度为8848米的新闻,向学生介绍“计量单位”的重要作用。当他们看到这条新闻以后,也会为中国登山队这种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所感动,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鼓励自主探究,渗透德育
小学生刚刚进入学校,开始正式的数学知识学习,对于很多数学基础概念或者公式都不甚了解,尤其是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而言,他们所学习的数学内容开始向着更高难度发展,一些数学知识并不是依靠生活经验就能充分理解的,如果教师在最开始就采用单向知识灌输的教学方法,虽然掌控了课堂教学节奏,让学生能够按照教师既定的教学计划完成知识学习,但是也使得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久而久之很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积极性,在学习任何知识的时候都依赖于教师提供思路或者引导,使自己的思维受到限制。所以,教师要结合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性。没有人能永远依靠别人的帮助走完自己的一生,只有自己能力足够强,才能取得更加耀眼的成就。学生需要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就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充分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开展学习活动,始终保持对提升自我的渴求感。
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发现身边涉及的数学知识,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空间与自由度,不断引导学生主动提升自己。比如,当学生接触到“圆的认识”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首先为学生展示部分“圆”,例如圆桌、粉笔横截面、钟表的轮廓等,这些圆形的物体都能帮助学生很好地认识圆的特点。接着,教师让学生自己利用相机、手机或者iPad等设备,在生活中找寻“美丽的圆”。这样的探究任务给了学生一个自己发现数学学科与生活实际联系的机会。随着自主探究活动的推进,学生的眼睛更加“闪亮”,成功实现了对学生热爱生活态度的导出,让他们具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保持对生活的饱满热爱。教师在终端上接收学生传输过来的各种资料,对学生是否掌握“圆的性质与特征”这部分知识有了清晰的认知。按照学生所发送的照片,教师进一步收集并整理出具有代表性的非圆物体进行进阶教学,让学生可以对圆的性质有更深的了解。这样的教学方法其实并不太过于涉及数学知识的本质,而是站在教育的角度,让学生意识到思想品德存在的合理性与重要性,使学生能够享受生活、探究生活。
(三)深入整合教材,渗透德育
小学数学教材是非常适合该阶段学生认知能力与理解能力的教学辅助材料,是国家教育部门的专家经过多年研究与试验而编撰出来的。数学学科是一门对学习者逻辑思维与理性思维有着较高要求的科目,要想学好数学,就要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有序整合记忆,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在自己的脑海中构建起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结构。数学学科发展至今,已经具备了很扎实的框架,数学学科背后的发展历史更是丰富多彩,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尝试着在传统数学教学模式中渗透德育时,也需要深入挖掘数学发展背后的德育素材,将其转化为教材内容,从数学教材上找寻与思想品德教育相关的知识,并且按照学生的特点与需求进行转化与更改,保证学生既能对数学知识有清晰而完整的认知,又能在数学课堂上得到合适的思想品德教育指导,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比如,教师在为学生拓展介绍二元一次方程这部分知识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对于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刻的认知,就要不断地从教材上找寻相关实例。我国古代数学著作《孙子算经》中就有“鸡兔同笼”问题,题目叙述如下:“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用现代文翻译过来就是,我们已知有一个笼子装着鸡跟兔子两种动物,我们从上面数,一共有35个头,从下面数,可以数出94只脚,那么请问鸡跟兔子分别有多少只。为了解答这个问题,学生要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知识,分别将鸡跟兔子的数量设为x和y,其中x+y=35,2x+4y=94,最后我们就可以解出来:x=23,y=12。也就是笼子中有23只鸡、12只兔子。这样的一道题不仅让学生更熟练地掌握了二元一次方程,而且也能让学生意识到我国古代数学学科的发展十分迅速,产生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
综上所述,教书育人是小学数学教师的根本职责,教师不仅要钻研教学方法与理念,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指导与教学条件,促进学生形成较强的数学知识理解消化能力,还要重新审视“教书育人”职责,将“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优质的德育,用更有策略性的方式开展德育渗透活动。教师平时需要观察学生的学习特点与需求,按照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制定相应的德育策略,深入挖掘数学教材,找寻高年级数学教学与德育的平衡点;对学生保持宽容的态度,积极联系生活实际内容,让学生有更广阔的自主探究空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学科的魅力,始终保持对学科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