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识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思想
2020-03-04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白驹小学
■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白驹小学 肖 丽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总的来说是要引导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并以此来指导其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具体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结合简便计算、探寻知识关联、体会数形转化、鼓励动手实验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从中体验和领悟寻求最优、普遍联系、对立统一、关注过程、实践第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进一步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质态,让学生从中获得别样的成长。
一、结合简便计算——寻求最优
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往往需要通过习题训练来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数学知识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和强化学生的计算技能,还可以设计开放性、一题多解类的习题,让学生在计算中积极探求问题的最优解法,这也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重要体现。
以一道应用题为例:“修一条长100米的水渠,前五天修了这条水渠的20%,如果以这样的效率推进,完成修水渠的任务,还要几天?”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学生会有不同的思路,有的是利用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时间的公式,以100÷(100×20%÷5)-5=20(天)或是(100-100×20%)÷(100×20%÷5)=20(天)求出了答案;有的学生使用了分数的概念,在计算上是1÷(20%÷5)-5=20(天);还有的学生进一步省略过程,直接使用5÷20%-5=20(天)进行了简便计算。汇总分析后,学生普遍认同最后一种解法更为简便,是这道题目的最优解法,可见同学们对这道题目掌握得非常透彻。
简便计算是建立在学生先前的计算训练基础上的,随着学生学习到的数学知识点越来越多,数学思维不断地向纵深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遇到数学题目时,形成运用运算定律与数字基本性质的简便计算意识,寻找出问题的最优解法,在解决问题时选择最简便的方法,以提高计算速度、提升解题效率。
二、探寻知识关联——普遍联系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告诉我们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同样,在小学数学的教材设计中,知识点之间也是有其内在逻辑联系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辩证法的联系观为切入点,让学生以联系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探寻知识内容间的关联,建构起系统化的数学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将数学知识结构转变为认知结构,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六年级下册“扇形统计图”这节数学知识时,这是学生在小学阶段需要认识和掌握的最后一种统计图的类型。在此之前,学生还在三年级学过复式统计图、四年级学习过条形统计图以及五年级学习过折线统计图的知识。那么,教师就可以在教学扇形统计图这节新内容的时候,以探寻知识联系的方式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其他类型的统计图,这样学生能更加明确地认识和区分不同类型的统计图的适用条件和特点。通过探寻知识间的联系,学生总结得出条形统计图能清晰地体现各组数据,直观的图形更有利于学生比较数据的差异;折线统计图能反映统计数据的增减变化;扇形统计图能表示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可以显示部分相对于整体的大小。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从统计图的普遍联系出发,能够把握不同统计图的特殊性,教学效果良好。
除了在教学和解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探寻不同知识点的关联外,教师还可以借助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开展教学,通过对思维导图框架逻辑性、系统性的梳理,让学生全面调动起自身的知识积累,以一条线连接各个知识点,将有一定联系的知识点归纳、整合起来,帮助学生建立起贯穿式的记忆。
三、体会数形转化——对立统一
数与形是数学的两个基本研究对象,数形可以相互转化,数可以化为形,形可以化为数,只是两种不同的展现与表达形式,这其中就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在哲学上,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根本内容。在数学教学中,“数”与“形”的矛盾统一也在不断推动数学的发展与应用,是学生非常有必要掌握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
以一道应用题为例:“有两根蜡烛,一根长8厘米,另一根长6厘米,把两根都燃掉同样长的一部分后,短的一根剩下的长度是长的一根剩下的3/5。每段燃掉多少厘米?”学生刚遇到这种类型题目的时候,总是提炼不出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找不到解题的突破口,在计算上也比较烦琐。那么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换一种解题思路,将数化成形,尝试用线段法去解答这道题目。通过应用线段法,学生能很直观地得出两根蜡烛剩下的长度比为5:3,也就是说两根蜡烛剩下的长度相差2份,这时候再去求具体的燃烧长度、剩余长度就很简单了。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这种说法基本揭示了数形转化中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的对立统一规律。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解答数学题目时善于应用数形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在转化中实现高效解题。
四、鼓励动手实验——关注过程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鼓励学生动手实验的方式就是这种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与数学学科的高度抽象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动手实验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在动手、动脑、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消解复杂的数学概念、原理及规律的抽象性,有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测量”这节数学知识内容的时候,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标杆、卷尺、测绳等测量工具,会利用这些工具来测距离。那么,教师可以利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为学生发布实验任务,比如用卷尺、测绳等实际测量黑板的长与宽,以标杆法测量教学楼的长度等。这样,学生在合作实验的过程中,不仅能熟悉标杆、卷尺、测绳等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也能在实际操作中对其使用注意事项、技巧等进行提炼和总结,比如自制测绳要选弹性好的绳子更利于测量,标杆的一端要制成尖状以便于插入地面等,这是比理论教学更有力的知识。
学生在进行自主探究、动手实验的教学环节,也可能在向正确的方向、科学知识的摸索过程中出现事与愿违、未达到实验预期的操作和探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结合课堂生成情况渗透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教育,让学生明确认识其具有反复性、前进性和上升性,要正确认识和应对过程中出现的波折,在实践与认识的反复中实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
五、参与社会生活——实践第一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观点,数学教材知识是数与形的特征与联系在人脑中的能动反映,属于认识的范畴,其基础就是实践。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实践这一教学形式的教育价值,引导学生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在经历、体验与实践中收获知识、收获成长。
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节数学知识内容的时候,需要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及学过的100以内数字知识来学习和认识人民币,并能够使用人民币进行购物。这节内容本身就是实践意义很强的一节内容,那么,教师可以尝试在完成课堂教学后,带领学生在课堂上模拟一次实际购物。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模拟现实生活中的超市购物与收银的过程。让学生分别扮演顾客与收银员、售货员等不同的角色,在活动中涉及付钱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就会熟悉人民币,了解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巩固和应用人民币的换算,熟悉购物过程,熟悉人民币,提高购物能力。
由此可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德育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在诸多方面有其契合点与交融点。这也要求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立足学科特性,在结合简便计算、探寻知识关联、体会数形转化、鼓励动手实验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教学形式外,不断挖掘和摸索数学多元教学的更多可能性,让数学教学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总而言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其目的在于融智育与德育为一体,通过发挥数学学科的特性,将数学与哲学巧妙地联系起来,并结合具体的数学知识点的教学,让学生在建构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获得成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