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现状和改善策略

2020-03-04林美碧福建省漳州市第三中学363000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0年20期
关键词:校本学校课程

林美碧(福建省漳州市第三中学 363000)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育必须是科学的,这种教育是没有地方能抄袭得来的,我们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根据客观清醒、继续、不断地把它研究出来。”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强化课程对地方、学校以及学生的适用性,促使部分一线教师认识到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促进学科教育走向创新型。但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与课程理念,必定导致校本课程开发效果不甚理想,直接影响校本课程的适用性、实用性以及创新性。鉴于此,开展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专题研究具有必要性与重要性。特别是在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深化的今天,如何改变初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成为现阶段一线地理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横扫一切:初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俨然成为众多一线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并取得一定的进展。但受传统教育理念、课程理念的影响,初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并不理想,阻碍了地理课程教育走向创新型、特色化。

1.认知:开发概念混淆不清

部分地理教师将校本课程开发理解为“校本课程”开发或校本“课程开发”。特别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今天,“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之“争”呈现出严峻的形势,直接影响了校本课程的“质”。这归根究底就是对开发概念认知不清。“校本课程”开发生硬地将“校本课程”从《大纲》提出的“三级”课程管理中剥离,忽略与地方课程、国家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而校本“课程开发”侧重于课程开发,强调以“学校”为本进行课程开发,一定程度上导致校本课程开发静态化、碎片化。由此可见,开发概念混淆不清,直接影响“校本课程开发”与“地理教学理念”的契合,继而弱化地理校本课程的功能性与优越性,同时也导致地理教学过于关注校本课程的“数量”,而忽视甚至忽略校本课程“质”的发展。

2.意识:开发动力不足

地理校本课程开发是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其教师共同完成的。其中,地理教师作为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其动力直接影响课程开发的“质”与“量”。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理念、课程理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并未真正认识到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与作用,甚至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占用了备课、施教的时间。这些对“开发”的片面、消极的认知,导致地理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不强,未形成充沛的内源性动力,并最终导致校本课程开发流于“口号”,并未真正实现“本土风俗”“本土语言”与地理内容的深度融合。简单来讲就是,地理教师对课程开发的内源性动力不足,未能促成校本课程向境域化转化。

3.需求:开发内容因陋守旧

初中地理校本课程无须很强的学术性,却要具有创新性与生活性,满足初中生的好奇心,贴近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域。然而,目前初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内容与人教版初中地理教科书如出一辙,并未凸显出校本课程应有的地方特色与学生特色。长此以往,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不大,未必能担得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总目标的责任。

二、因地制宜:改善地理课程开发现状的策略

地理校本课程开发要以“特色”为核心,以服务学生为宗旨,而非随心、随性的“莽行”。但要想开发特色地理校本课程,就必须因地制宜,真切地做到“因势”“因人”“因地”制宜,实现地理校本课程“从生活出发,向生活回归”,落实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

1.因势:概念认知由浅入深

概念认知对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质”与“量”有直观的影响。因此,学校要组织培养、营造氛围,引导教师对开发概念认知从浅到深。这就要求立足于地理教师的认知,搭建独立的校本课程开发平台。学校是由教师和学生等共同构成的,所以学校的管理层要起到带头作用,重视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搭建校本课程的开发平台,对校本课程进行统一管理,以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地理学科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随处可以用到地理知识,如地区的环境、人口、农业、工业等。只要是地区内的地理,都可以作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资源。搭建校本课程开发平台,有利于资源的整合和收集,对教师开发地理校本课程有着巨大帮助。另外,教师要注意到,地区内的地理知识是不断变化的,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以及当前地理科学发展的主要方向,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确保地理校本课程的准确性和价值性。

2.因人:激发教师开发意识

教师是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也是彰显地理校本课程作用与价值的主要“经手人”。因此,校本课程开发中,不能盲目地“因陋守旧”,也不能随性地“拔高创新”,而是要立足于学校师资现况,确保校本课程成为学校地理教师的共识。校本课程开发不能盲目地追求学术性,而是要立足于教师的概念认知、开发意识等综合素养,尤其要贴合教师的“闪光点”,激活各位教师的尝试欲望,促使教师在实践中达成共识,进而自然而然地接受、运用校本课程,为校本课程的“崛起”奠定基础。

3.因地:满足需求自成一家

俗话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地理校本课程开始阶段,有意识地将地域文化与地理知识深度融合,有助于学生从熟知的日常生活走向抽象难懂的地理知识,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学生与知识之间的“鸿沟”。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源自生活,要依靠生活、改造生活。校本课程的开发也要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不能局限在学校,还需要依靠社会的力量,运用学校周边的教育资源,将地方上的风土人情、人文地理等融入地理校本课程。这也符合陶行知先生的“社会即学校”理念。

三、结语

结合地域文化、语言文字等特色因素开发校本课程时,要以国家政策要求为根基,以学校师资现况为支撑,以学生的认知需求与水平为核心,做到“因势”“因人”“因地”制宜。地理校本课程开发能满足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需求,让地理课堂从“死气沉沉”转变为“生机勃勃”、从“关注教”走向“关注学”,让地理核心素养扎根于课堂。由此可见,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专题研究具有重要性与必要性,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理论,促进了素质教育、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

猜你喜欢

校本学校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