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互联网+”教育的信息化应用现状及思考

2020-12-22陈伟萍上海市嘉定区安亭小学201805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0年20期
关键词:互联网+学校课程

陈伟萍(上海市嘉定区安亭小学 201805)

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们围绕学校“响应儿童需要”的办学理念以及陶行知先生的“新教育”的要求,尊重每个人的自然禀赋,培养“自主”“自立”和“自动”的学生。通过基于伴随式数据采集,了解学生学习需要,实现因材施教;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教学指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改进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形成个性、自主、合作的信息化教学模式。

一、学校信息化应用建设现状

近年来,学校关注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开展“项目化学习”的自主探究学习。学校鼓励教师通过教育信息化再造学习流程,通过多媒体、智能系统、大数据运用等信息技术,在各种教学环境下积极尝试,开展课堂转型实践研究,促进了学生学力的提升。

1.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常态化教学

多媒体教学环境,包括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与交互多媒体教学环境等类型下的教师教学环境,是教师日常最常用的教学环境。我校教师使用希沃电子白板,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并针对部分学科由第三方开展的不同领域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帮助教师调整教学流程,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能。

(1)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美术学科中,针对四年级学生进行艺术综合素养测评。结果显示,我校四年级8 个班级的344 名学生在PCDP(儿童发展能力评估)评估中,艺术素养评估项目中的艺术感知高于样本平均分,而艺术素养中的鉴赏水平却低于样本平均分。这说明我校学生的鉴赏部分需要得到关注。

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成为美术组重点关注的教学任务。

根据《上海市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2004 版)》三至五年级的阶段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对于鉴赏能力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首先应立足单元内容,根据学生艺术鉴赏这一评价要素,确立学生学习的目标。其次,根据教学需求,事先设计评价方式,如通过“我们都是小画家”“我们都是小评委”等活动来考量学生的鉴赏水平。最后,进行对应的教学设计。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提供多元、立体的教学资源,如图片、动画、视频、声效等可视化资源,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艺术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创新改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提升。这一届学生到五年级时,根据第三方儿童发展评估团队的评估报告显示,其艺术素养发展情况中的鉴赏维度与样本水平基本持平,甚至已高于样本中的平均数值。

五年级艺术素养发展情况

(2)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提升

目前,我们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普遍存在着听说时间有限、口语训练缺乏指导的情况。结合英语学科特点和学生发展实际需求,我们在一、二年级中着重运用智能AI 的听说评测系统,帮助教师通过改进教学策略来提升学生英语的听说能力。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以模块为单位的听说练习,从“交际应答、朗读字母、看图说词、朗读单词、朗读句子、补全提示语”几方面进行。每一份模块练习可以被学生重复做三次,每次都会收到评价结果。教师通过关注三次评价比较,清晰地了解每一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教师运用练习评讲功能中的“错误率筛选”功能,筛选出错误占比高的题目,在讲评时高效地直击难点。

此外,基于听说的AI 智能系统的强大引擎和海量优质资源,能够做到练习实时评价,自动生成分析报告,保证长期数据积累,给予适配优质的学习资源。

通过对听说练习数据的分析,帮助教师更精确地进行学情分析,在课堂教学中更精准、更有效地开展训练。2019 学年,我们一、二年级学生累计提交答卷5252 人次,共开展听说练习12 次,学生的听说水平得到提升。

(3)学业成果评价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学校将评价作为促进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和改进学习方式的有效手段。三、四、五年级的语、数、英期末学业评价,在命题前先编制双向细目表,制定评分标准和表现水平参照,然后根据双向细目表设计命题,组织学生进行纸笔测试。纸笔测试后,通过第三方评价进行优、弱势分析。语文从基础积累、阅读理解、习作表达三方面,数学从计算掌握、概念理解、方法应用三方面,英语从听力部分、基础知识、阅读写作三方面进行分项评价。同时,还可以对各学科进行发展趋势、错误汇总和归因等数据分析,并对学生进行个别诊断,对班级进行“班级综合”分析,对学校整体情况进行大数据分析等。

语、数、英教师结合提供的大数据,进一步进行班级教学质量分析,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为教学决策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提供支撑。学校教导处依据大数据分析,及时了解各年级、各学科的教与学情况,为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校本教研质量提供决策依据。

2.混合学习环境下的新形态教育

混合学习环境包括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网络教学环境、移动学习环境等类型。2020 年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学校教师全面落实“停课不停学”工作要求,充分发挥网络优势,人人参与。教师利用钉钉平台,针对学生学习需求,结合教学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混合学习环境,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停学不停教”的普惠。

(1)关注教学质量,抓实落细五环节管理

针对在线教育,教导处设计《空中课堂任务单》,让教师在课前有预设、课中有思考、课后有反思,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

课前:①按照要求,照常备课,并学习市级空中课堂,做好听课记录;②发挥备课组力量,结合《安亭小学空中课堂学习任务单》,设计与学生的互动环节预案;③做好相关练习册的讲解以及关键、重点问题的PPT、微视频等。

课中:①根据空中课堂内容,再次修改和调整互动内容;②结合学生实际,在线进行重难点的答疑解惑,巩固市级空中课堂教学成果;③组织学生开展校本评价。

课后:①即时开展备课组研讨,商讨作业、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对新课任务提出预习要求等。②按要求写好在线教育反思。③即时批改学生作业,及时开展作业辅导。针对全体学生,利用钉钉“家校本”开展作业检查与反馈。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提交作业,教师及时批阅,将错误反馈给学生订正,将优秀作业发布在群中以示表扬。针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建立班级小群,加强个别辅导。建立合作学习互助小组,组内成员互相督促,共同进步。教师填写《在线教育个别化辅导记录》。对于作业中普遍存在的疑难问题,教师录好简短的讲解视频,供有需要的学生观看。

(2)加强指导研讨,改进教育行为

学校实行所有班级在线巡课驻点制:

①行政干部中,校级领导、教导处驻点教学质量以及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班级。要求所有行政干部随时进班级群听课,巡课学科多元,关注所有学科。

②教研组长经常对组内的青年教师开展在线巡课,指导青年教师的日常上课。

③入职5 年内的青年教师每周听其他教师的在线教育课堂不少于2 节,及时改进和调整自己的教学。

教导处还组织教师梳理在线教学优势、不足,开展好每周一次的校本研讨活动;学校组织开展校本教研经验交流活动,大家共同分享和学习在线教育智慧。

在线教育作为推进学校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形态,为教师今后开展线上线下的融合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更加灵活地对学生的学习资源供给做出有效探索与尝试。

3.智慧学习环境下的差异化学习

智慧学习环境是指有智能教育设备支持的学习环境,能够支持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与差异化学习。2014 年起,我校参加了上海市教委“数字教材试验”项目。目前,学校有9 个班的语、数、英学科参与项目的实施,学生自带iPad 参与学习。数字教材的阅读、做笔记、流转笔记、完成练习、插入资源等基本功能,有助于教师将视频、音频、PPT、文字、图片等融合在一起,创设更加生动的学习情境。

我校结合项目化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运用数字教材创新教学模式,探索“基于课前诊断的教学策略优化”实践与研究,即先为学生提供前置学习资源,然后教师对学生前置学习产生的问题进行判断和原因分析,在后续的教学中调整教学策略,实现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应用的智能高效的课堂教学。

具体操作见附图。

学校教师对数字教材应用的研究,促使学习流程更科学,使学生更大程度地靠自己的能力进行自主学习,并给学生更多的探究空间和时间。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效地推动学校课堂转型发展。

4.综合特色课程中的信息技术运用

学校结合嘉定区重点课题“产城一体化发展背景下的校本课程统整研究”,将地域资源、学校文化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有机结合,设计了极富生命力的“创意·汽车·城”综合特色校本课程。

附:“创意·汽车·城”课程设置一览表。

板块 科目 实施周期 适用年级 负责人课程核心课程车城地图汽车与生活畅游汽车城汽车与科技智能行驶一年半年半年一年两年一年级四年级四年级四年级四、五年级倪小玲沈丹薇徐君邵敏潘宝兴 张特榕

(续表)

在综合特色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创设比较真实的学习情境。另外,通过编程、3D 打印等智能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例如,在《智能行驶》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两人一组,分工合作设计并组装简单小车。设计完成后,按照实际需求,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对设计的小车进行编程操作,以通过控制电机、马达和其他的装置来反馈、影响小车的活动,从而使小车按照学生的想法行驶。将虚拟化信息技术以小车实物的运作作为载体,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开放性创新思维。

二、学校信息化应用背景下的阶段思考与推进

1.5G 智慧校园创建

学校将建设5G 网络校园全覆盖的布局,给学生无处不在的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讨论、研究、实践的空间。同时,还可以在课堂里普及5G 技术,为学生提供虚拟现实交互式学习环境、学习手段,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加身临其境,能与实际、实践、实训更贴近,提高上课效率。

2.信息化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学校引导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和模式,探索基于学生需求的个性化学习,实现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应用的智能、高效的课堂教学。学生通过项目化学习方式,参与更科学的学习流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1)多媒体学习环境中的“单元项目式学习”

教师普遍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开展教学。引导教师在教学中立足单元,统整单元教学内容,事先制定单元评价指标,根据学生需求设计学习环节,组织学生围绕单元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同时,结合“技能集中训练”教学方式,有效训练学生技能。

发挥即将引入的语音智能教室的作用,为教师的教学互动、听说检测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智能化、全方位、软硬一体化的支持,构建“人工智能+听说教学”课堂新模式。通过构建自然数字实验室,引进数字化实验系统(DIS)。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构建研究性学习和探究性实验的常态化学习环境。

(2)混合式学习环境成为新趋势

根据疫情常态化管理要求,就返校复学后的教学模式和在线教育模式的衔接开展进一步研讨,组织教师充分利用混合学习环境,利用微视频等手段,挖掘线上资源的可用价值,增强线上教育的灵活性,对线下教学进行及时、有效的补充,为尝试学习流程再造提供丰富的资源。

(3)智慧学习环境下的差异化学习推进

①教学组织流程再造的深入

继续在语文、数学、英语学科中开展“信息技术改变课堂教学组织流程”的研究。依照“前置学习→完成练习→结果传输→数据统计→结果分析→教学调整→实施评价→个别化辅导”的过程实施教学,深化“自主+合作”学习方式研究。

②搭建个性化需求的学习平台

利用智慧平台,提供师生、生生网上交流、展示和评价的空间,如学生的档案、朋友圈、小组学习共同体等;与课程平台的资源平台相联系,推送个性化课程或学习阅读资料,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

③建立学校数字化资源中心

一是与公司合作,获得公共教育资源使用权利,购买相关在线教育资源与服务;二是建立学校资源学习网络平台,如微课、慕课、各学科数字教育资源以及校本数字化课程资源等,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④基于学习品质的校本化评价

立足课堂以及单元整体,利用动态数据分析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响应学生学习需求,改进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充分发挥智能手环等智能设备的作用,构建“五育并举”的校本化学生综合素养发展评价体系。

3.综合课程与信息技术进一步融合

将原有的“创意·汽车·城”特色课程方案梳理调整为“汽车总动员”综合课程。将“汽车总动员”中的综合课程与信息技术融合,定制开发几门常用的数字化综合课程,如“汽车演变史”“汽车与艺术”“汽车城的职业”。打造几门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综合课程,如“智能行驶”“车城地图”“车城小导游”“汽车初探”(可实现适合小学生使用的汽车拆装)“汽车与交通”。

综合课程的实施,还要充分发挥即将部署的VR虚拟体验教室、4S 汽车体验馆等信息化技术的作用。

学校“互联网+”教育的实践正在朝着“面向新时代和信息社会人才培养需要,以信息化引领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新教育生态,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不断努力。

猜你喜欢

互联网+学校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