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学科能力培养的初中英语语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以The storm brought people closer together 为例
2020-03-04周园
周 园
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教育部2018)。《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贯彻“坚持能力为重”的指导思想,培养广大中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2010)。
语篇是培养学生语言技能、发展学生学科能力的基本单位。阅读教学让学生在对语篇进行分析、解码与盘活的过程中,将语篇意义及内涵价值内化后形成具体学科能力并树立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在具体情境中运用学科能力发现、自主探索并解决问题。
但当前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仍过分关注微观语言知识的提取,忽视宏观语篇的整体教学,语言学习脱离语境意义和主题探索,使学生缺乏语篇连贯性和结构完整性的意识;文本内容与应用实践脱节,致使学生不会迁移创新应用。因此,探究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的初中英语语篇阅读教学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英语学科能力
《课程标准》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解构了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并明确指出:“深入研读语篇,把握主题意义、挖掘文化价值、分析文本特征和语言特点及其与主题意义的关联是教师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前提”(教育部2018)。王蔷、胡亚琳(2017)认为英语学科能力表现为学生学科能力外显化的系列指标集合,其实质是学生在特定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面对特定的问题,运用相关的英语学科知识和活动经验,顺利完成相应的学科能力活动时的行为表征,并提出3×3 英语学科能力要素框架,即3 项一级能力与9 项二级能力,如表1所示:
表1:英语学科能力要素
教学内容分析得透彻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能否为培养学生的能力提供物质载体(赵连杰、王蔷2016)。语篇阅读教学设计应充分体现层次性,训练学生的各层级能力,并有从A 级(学习理解)过渡到B 级(实践应用)再到C 级(迁移创新)的进阶过程。
培养学科能力是形成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跳板,只有在能力的不断培养、运用和完善的过程中加上时间的积淀,才能实现从能力到素养的跨越。王磊(2016)提出从知识到英语学科能力和素养的转化模型,如图1 所示:
图1:从知识到英语学科能力和素养的转化模型
由图1 可以看出,英语学科能力的形成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在语篇阅读教学中,学生需要将阅读语篇与自身的认知体系产生关联,并不断丰富、重构自身的已有认知,在将语篇知识自主化、程序化、系统化的过程中发展和提升学科能力。
二、指向学科能力培养的初中英语语篇阅读教学策略
(一)立足语篇知识,侧重不同能力培养
对于文本解读,教师首先要立足语篇的体裁、结构与写作方式等一系列语篇知识,以此为基础有侧重地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例如,议论文一般由论点、论据、论证构成,教师在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论证与思辨能力;记叙文一般由起因、经过、高潮和结局构成,教师在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总之,教师要根据语篇特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语篇,如可以通过找关键词、过渡句、中心句等方式引导其归纳语篇的中心思想。
(二)关注文本特征,多维度理解与体验
文本特征(Text Futures)是指文本中能够突出语篇内容的外在特征,即视觉化的文本特征,如图片、表格、地图等有助于读者读前建构背景知识。标题、副标题能够引起学生关注语篇话题的意识(Hanson&Padua 2011)。教师要尤为关注文本标题和插图,标题是题眼,是对文本内容的高度浓缩和提炼;插图总能直观、形象地传递部分语篇信息,为教师带领学生走进语篇提供切口和线索。
英语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看、写五个方面。在初中英语阅读课上,教师应借助多媒体教具,结合文本特征,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认知体系产生联想和想象,避免课堂气氛沉闷,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如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将文本信息显性化、可视化。
(三)主题引领活动,深入语篇实践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对主题意义的探究直接影响学生的语篇理解程度、思维发展水平和语言成效”(教育部2018)。语篇承载着主题,教师要基于学情,以主题为依托,设计一系列有梯度的教学活动,同时将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创设主题情境,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人及己,让学生能够透过语言形式挖掘语篇的意义,引起情感共鸣。
(四)注重教学留白,鼓励迁移创新
教师对语篇的解读过于全面与饱满会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而难以创新。教师不应仅将语篇视为英语知识的载体,而应把它当成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及学生与文本交流的媒介。通过这一媒介,学生能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和价值判断。因此,教师要注重教学留白,为学生的自主创造留出充足的空间。如可以隐去部分语篇内容,让学生在自行补充或创作后与原文进行比较,引发认知冲突;还可以让学生充当“小老师”,分析文本的价值内涵。
三、教学实践
(一)教学内容
本课例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下)Unit 5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rainstorm came? Section A 3a 阅读部分,文章标题为The storm brought people closer together,为本单元的第二课时。本单元标题中的rainstorm 一词含有双关含义(pun),既可以解读为“暴风雨”,又可以解读成“危险、灾难”。该文本是一篇记叙文,讲述了暴风雨来临时主人公本(Ben)一家沉着冷静地面对这场自然灾害并积极参与社区工作以降低破坏程度的故事。在单元主题背景下,教师将文章主题定位为“共度难关”,处在“人与社会”语境之下。文章旨在表达人们为创造美好社会共同付出的努力,彰显在灾难来临时人们的美好品质。
(二)学情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的英语基础较好,能独立完成阅读语篇表层信息的提取和理解。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在了解语篇是什么(What)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作者怎么写(How)和为什么写(Why),注重学生的应用实践与迁移创新。
(三)教学目标
通过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词汇复现和情景造句等,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新词,巩固过去进行时的基本用法,并能熟练运用when 和while 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
通过略读、精读等阅读技巧,让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和细节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文本结构、语篇体裁、作者写作意图和主旨大意。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升华主题内涵,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困难或灾难来临时要有大局意识、团结向上和不畏艰险的品质。
(四)教学思路
从基于语篇、深入语篇、超越语篇三个维度,五次解读文本并设计教学步骤(见图2),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能力:
图2
(五)教学过程
Step 1:Greeting and lead in
教师通过打招呼的方式开启教学,问学生:“When the bell rang,what were you doing?”教师先向学生展示自己的回答:“I was writing on the blackboard when the bell rang.”然后让学生模仿自己所用句型作答,复习过去进行时的用法。
教师播放一段视频,引出文章关键词rainstorm,将学生带入主题情境。
T:Why was the man running quickly home in the video?What’s the weather like?
S:There is a rainstorm.
【设计说明】开门见山地导入,拉近师生距离,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使其在已有知识储备中检索关键词rainstorm。
Step 2:Pre-reading
1.Prediction
让学生根据课文标题The storm brought people closer together 和插图预测文章内容。
T:What will the article talk about?Do you think it is serious or not?
【设计说明】通过预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好奇心,使其带着问题进入阅读并验证猜想。
2.Provid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教师从时间、地点和破坏程度三个方面向学生展示这场暴风雨的背景(见表2)。
表2
【设计说明】让学生了解这场暴风雨造成的危害,为升华文章主旨作铺垫。
Step 3:While-reading
1.Skimming
教师带领学生快速浏览全文,采用时间轴(time line)的形式将语篇结构主干提取出来。根据暴风雨来临前、中、后将文本分成三部分,然后归纳每部分的主要内容(见图3)。
图3
【设计说明】让学生梳理语篇的框架结构,从宏观上把握语篇内容。
2.Detailed reading
(1)Read part 1
教师以图片(见图4)和音频再现暴风雨来临时的具体细节,让学生身临其境,引出语篇中的新词汇与句型。教师提出问题:“What was the weather like before the heavy rain started?”让学生结合文本进行填空。
Heavy rain were beating against the window.
There were lightning and thundering.
Strong winds were blowing.
Black clouds were moving in the dark sky.
图4
教师创设“问题链”,让学生相互交流暴风雨来临时的感受和经历。
Q1:How did you feel when you saw these scenes?
S:Worried,afraid,nervous,terrible,excited.
Q2:What should we prepare when the rainstorm came?
S:Some pieces of wood,candles,flashlights,matches.
Q3:Did you experience the rainstorm?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it came?
(2)Read part 2
教师以表格形式分析内容,如下页表3 所示:
表3
(3)Read part 3
教师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分析内容,如图5 所示:
图5
教师结合动态图片和音频,将暴风雨后的文本内容分成三个画面:weather condition,neighborhood environment,Ben’s family’s action,让学生感受到强烈的画面冲突感。同时,教师借助情境教授词汇。如在解释The sun was rising 时,教师采用动态图片展示了太阳徐徐上升的画面;在解释The wind was dying down 时,教师播放音频,让学生聆听风声渐渐平息,体会词汇的含义。
【设计说明】让学生运用阅读策略定位语篇具体信息,理顺行文的逻辑顺序,体会文章的内部衔接。
Step 4:After reading
1.Retell the story
让学生根据文章发展的时间顺序,分三部分复述文章内容,整理文本信息。
2.Analyze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文章最后一句话是点睛之笔:Although the storm broke many things apart,it brought families and neighbors closer together.这句话中的apart 与closer 采用了对照(Antithesis)的修辞手法,即把意义相反的词句放在对称的位置上,从而突出事物的鲜明对比。
这句话既让学生感受到了英语语言的形式美,又完美地诠释了文章主旨,向学生呈现了一幅“众人齐心协力抗击暴风雨”的画面。
教师给出关键词Although the storm...,it...,让学生运用对照修辞手法,结合课文内容造句,以下是学生的回答:
Although the storm made everything in a mess,it didn’t stop us to restart everything in order.
Although the storm destroy a lot of things,it reminds people to protect our environment.
Although the storm wasted many useful things,it made us value what we already have.
【设计说明】教师让学生利用关键词造句,不仅能够强化英语中对照这一修辞手法和although 引导的让步状语从句的应用,还能加深其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风雨无情,人有情。
3.Discuss the theme
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引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这一时事背景,用图片向学生展示在疫情来临时社会各界人士如何抗击疫情,问题设置如下:
Q1:What were the doctors doing when the virus broke out?
Q2:When doctors were curing people,what were the police doing?
Q3:While police were guarding our security,what were the volunteers doing?
Q4:Is it dangerous or not,why they choose to do that?
重返课文标题,教师将原标题进行了挖空处理,变成The brought people closer together in times ofdifficulty。学生相互讨论,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填空。学生回答如下:love,unity,care,warmth,kindness,trust,duty,cooperation,understanding,selflessness。
【设计说明】每个学生都经历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让他们由文本联系到自身,以此拔高主题立意。教师将标题巧妙地进行挖空处理,把“立德树人”这一教学理念融入阅读教学,以此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做到了德育无痕。
(六)板书设计(见图6)
图6
(七)教学反思
1.以学生为中心,关注课堂生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课堂活动的落脚点都应是学生。教师在备课时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情况,关注他们课堂上的真实生成,尊重他们的思维成果,给予其积极、多元的评价,促进其学科能力均衡发展。课堂不能完全照搬教案,要让课堂活起来,教师就要善于观察、认真倾听,根据学生的输出适时调整上课步调与节奏,提高课堂效率。
2.授之以“渔”,学为“我”用
教师要善于跳出文本,注重方法传授,如带领学生从特定语篇的学习中探索出一类语篇的写作规律,同时要为学生创造平台,让他们在实践中运用、巩固所学语言知识与技能。
3.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和语篇主题的定位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理解深度与广度,并间接影响其学科能力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结合《课程标准》,深入挖掘文本内涵,设计层层递进、指向明确的教学活动,并在备课时对每一个环节的学生回答进行预设,让教学活动真正起到“支架”的作用,让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