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分层分类选科走班的教学成绩评价
2020-03-04徐会强苏延红杨梦云
徐会强 苏延红 杨梦云 孙 睿
(山东省青岛第十五中学(青岛市实验高级中学) 山东青岛 266000)
考试成绩的分析与评价是对教学过程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控的重要依据,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地调控首先要对考试数据信息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评价。实行新高考“六选三”改革后,原有的常规教学成绩评价方案已经不能适应选科走班背景下的教学成绩评价,更不能适应分层分类选科背景下对教学成绩的分析与评价[1-2],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呼唤新的教学成绩评价方案。为了配合国家层面推进新高考的改革,我校探索进行分层分类选科走班背景下更加灵活和适切的教学成绩评价方案,以更好地推进分层分类选科走班带来的调适与变革。
我校的教学成绩评价方案秉承“在教学中评价,为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参照山东省“六选三”学科等级赋分的规则(等比例转换法则),对考试成绩进行等级赋分,将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考试统一到一个平台中,以方便对同一学段不同教学班、同一教学班不同学段等进行分析评价,力图将分层分类选科走班的制度优势转化为育人的质量优势。
一、等级赋分的规则及有效人数的划定
新高考背景下,为解决各学科因试题难度不同而导致的不公平,采用等级赋分制。依据学校学科水平以及学校实际生源水平和每年高考情况,划定每个学科以及总成绩各等级学生比例,按照等级赋分规则,分别对总成绩和学科成绩进行赋分。这为考试成绩评价提供基础数据,让教学成绩评价从模糊走向清晰。
等级赋分规则(等比例转换法则)如下所示:
将每门等级考试科目考生的原始成绩由高到低划分为A、B+、B、C+、C、D+、D、E共8个等级。参照正态分布原则,确定各等级人数所占比例分别为3%、7%、16%、24%、24%、16%、7%、3%。将A至E等级内的学生原始成绩,依照等比例转换法则,分别转换到91-100、81-90、71-80、61-70、51-60、41-50、31-40、21-30八个分数区间,得到学生的等级成绩。
每门赋分满分100分,最低分21分。
前3%为91到100分,之后的7%为81到90分,之后16%为71到80分,之后的24%为61到70分,之后的24%为51到60分,之后的16%为41到50分,之后的7%为31到40分,最后的3%为21到30分。
具体赋分计算办法举例:比如小明物理原始卷面分考了61分。他的赋分在第一个24%,也就是61到70之间。这个区间段最高原始分是69,最低原始分是58。
小明的最后赋分:X=(69-61)/(61-58)=(70-x)/(x-61),解方程得x=63.45,四舍五入后为63。
小明最后物理的赋分就是63。
(一)学科等级赋分的规则及有效人数的划定
依据学校每年参加高考的考生各学科在全省的位次分布情况,划定各学科不同等级学生比例,对各学科进行等级赋分。不同学科间进行比较的有效人数为参加考试人数,学科不同学段进行比较的有效人数为进行数据比较学生的交集。
(二)总成绩等级赋分的规则及有效人数的划定
考虑学校每届生源水平以及前几年高考情况,依据往届学生的高考位次情况划定总成绩等级学生比例,对总成绩进行等级赋分。总成绩有效人数的划定即为参加考试学生人数(一般每年学校参加高考人数大致相当)。
二、教学班教学成绩评价指标
分层分类选科走班后,不同教学班学生的学习层次不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增大了教学班成绩分析评价的难度。在教学班教学成绩评价方面,我校探索要定位好常规教学班和分层分类走班学科教学班等级赋分评价指标,尤其注重对教学班进行发展性增量评价。
(一)常规教学班等级赋分评价指标
横向:依据等级赋分,统计常规教学班各等级人数、优秀率、良好率、合格率、低分率等,计算各学科不同教学班等级赋分的偏差率,分析教学班目前所处位置,对学段考试所有教学班进行绝对评价。
纵向:依据等级赋分,计算不同学段各学科教学班等级赋分偏差率的变化,分析各教学班变化趋势,对学段考试所有教学班进行相对评价。
教学班等级赋分偏差率的计算如下所示:
A=参加学科考试学生等级赋分和/参加该学科考试学生数(学科赋分平均分)
B=学科教学班考试学生等级赋分和/学科教学班参加考试学生数(教学班赋分平均分)
C=教学班等级赋分偏差率=(B-A)/A
(二)分层分类走班学科教学班等级赋分评价指标
对分层走班学科,在等级赋分基础上,计算各教学班等级赋分的偏差率以及不同学段偏差率的变化。
横向:计算分层分类走班学科各教学班等级赋分的偏差率,分析同一层级教学班所处位置,对分层走班学科的教学班进行绝对评价(见表1)。
纵向:计算分层分类走班学科不同学段各教学班等级赋分偏差率的差值,分析各教学班变化趋势,对分层分类走班学科的教学班进行相对评价(见表1)。
表1 分层分类走班学科教学班等级赋分计算
注:此计算只作示例,无实际统计意义。
美国著名的教育评价学者斯塔费尔比姆就教育评价说:“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本文探索在等级赋分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成绩评价,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解决了不同学段考试试题的难易程度以及不同学科总分不同等因素的限制,搭建起了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之间考试成绩评价的平台。在等级赋分基础上对教学成绩进行横向比较,可了解学生各科成绩目前所处的位置,进行纵向比较,可以了解学生各科成绩发展趋势,关注学生在原本基础上是否得到了发展。但这些都是教学成绩评价的手段。学校要明确在动态管理中进行评价,教师了解学情,及时调整教学行为并进行合理的课堂教学设计提供更准确的信息,促进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才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