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技工教育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020-03-03李英子
摘 要: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不断变化,与此同时,产业结构也在不断的调整,这样的情况提高了对技能人才的高素质要求。 在此等情形下,职业教育被要求作为主力进行大力发展,现代技工教育更是其中的重头戏。当代人才招聘市场,也逐渐从注重证书、文凭向 职业素养和个人道德转变。因此,在现代技工教育中,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为当代主题。校园文化、人文生活、学习与实践 相结合等方式都是有利加强综合素质培养的有利手段。
关键词:综合素质 校园文化 学习实践相结合
校园文化是可促进团体之间的凝聚力,可约束学生的某些不适当行为,同时,对学生有一定导航作用的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集合体。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让学生受到来自各个于方面的熏陶,这种熏陶方式也或多或少地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自身素质。再加上刻意的对除校园文化以外的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必定会有大大提高。尤其是加强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培训,职业能力和就竞争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一、校园文化的熏陶
1.制度文化的魅力
制度文化的核心是通过约束的手段来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同时也可以避免享乐主义和自由主义等不良之风在学生中的滋长。当制度文化在校园里盛行之时,管理将更为严格,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管理松懈的问题也就得到了惩治;随着制度章程的愈发完整,制度残缺、无章可依的状态就会得到改善;在纪律越来越严明的情形下,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极大的发挥,更有利于自我的约束和发展。
2.物质文化的直观印象
物质文化以最为直接的方式冲击着大脑电波,给人一种最直观的视觉形象。它不仅体现在物质基础上,还体现在具体的文化活动里。建筑、雕塑、公园设计无不用物质基础的形势将物质文化表达得淋漓尽致;教学、书籍、社团活动每一个都用文化活动展示了物质文化内涵。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以净化、思想境界能够提升,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具有特有形态的物质文化。
二、加强综合素质培养
1.综合素质的具体概念
素质包括了业务、交往、技能、语言、政治、文化、审美、科学、道德等社会素质,而综合素质是基于其多样和复杂的基础之上提出的多种素质的完美结合。它注重各个素质之间的有机合成联系而不是简单的交叉编制,换而言之,就是在保持各个素质的独立性的同时又要强调他们各自的特殊性。各个素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但又相互联系。
2.通识教育素质拓展
通识教育为未引入技工院校的一种在高等教学领域的文理基础教育,也是作为基本教学的奠基石。要想修筑高楼大厦,那奠基石必须是稳稳当当,扎扎实实,同理,适应社会需求的干练人才也必须拥有扎实的基础,才能在所掌握的领域有所创造和发展。这就体现了通识教育素质拓展的重要性。注重对学生进行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培养,让其成为具有良好的态度,能全面发展且拥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学生。
三、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1.知识与劳动的结合
学习与实践的结合方式也就是知识与劳动结合的体现,它不仅是学生只局限于学校范围之内所做的简单实验,更是学生在企业里所学价值得到认可的满足感。在这样的合作方式之下,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相应的锻炼,而相关的理论知识也可在脑海中深化。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大大提高,参与活动也比以往更为积极性。
2.校企合作利双赢
技工学校是培养技术人才的硅谷,也是企业的人力资源源泉。学校在意人才培养,企业看重人才可利用性,二者有机结合合作,对学科建设和课程的設置有益处,更有利于产品创新、产品复合,解决产品单一的弊端。学校可利用企业的现有资源,改善学生的实验条件、弥补办学经费的短缺、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培养所需人才,同时,还能给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吸引生源。而对于企业来说,可利用学校现有的师资力量、图书资源来解决实际生产中所遇到的技术革新问题、新形式运营问题。此等合作方式,于学校,或是于企业都是只赢不输的策略。
现代技工的综合素质教育不只是加强综合素质教育就可以的,还需有校园文化的铺垫,有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升华,方可使其熠熠生辉。现代技工的性质决定了它特有的培养目标、办学模式和专业建设,在我国的人力资源开发中,它更是起着独到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自我培养和发展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成为适应时代且能引领时代的现代技工人才。
参考文献
[1]论无边界职业生涯视野下跨职业能力的培养[J]. 王亚丰,李尚群. 中国农业教育. 2013(01)
[2]科技发达时代的职业教育理念[J]. 李尚群. 职教论坛. 2012(28)
[3]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研究[J]. 陈义彬. 中国成人教育. 2011(18)
[4]制度建设视角下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J]. 李海燕,惠长虹,梁玢. 思想教育研究. 2011(06)
[5]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研究与改革实践[J]. 魏萍. 江苏高教. 2011(02)
[6]教育公平——全纳教育的基本理念探析[J]. 黄志成. 比较教育研究. 2010(09)
[7]加强高职学生责任教育的思考[J]. 曾艳. 中国成人教育. 2010(08)
[8]高职综合素质培养模块化教学实践探析[J]. 王卓亚,李东辉. 中国电力教育. 2010(01)
[9]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路径研究[J]. 包金臣. 教育与职业. 2009(32)
[10]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思路[J]. 徐涌金,张明纲.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9(04)
李英子 德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